呼和浩特感言

作者: 夜風·來襲

導讀呼和浩特游後感言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區9公裡。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遠望陵墓呈青黛色。當地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稱為“青塚”。“青塚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宮中的� ...

呼和浩特游後感言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區9公裡。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遠望陵墓呈青黛色。當地傳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稱為“青塚”。“青塚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宮中的宮女,西漢年間,匈奴呼韓邪單於(國王)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遠嫁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墓占地1.3公頃。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外觀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鐘,酉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開放時間:7:30--18:00門票:35元位置:位於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區9公裡面積:占地1.3公頃概貌: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裡的大黑河畔,墓身為人工夯築的封土堆,高達33米,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青塚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交通:從市區西南部的南茶坊乘14路公共汽車或旅游中巴可達。大召 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召”。意為“大廟”。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於明萬歷七年(1579年)主持創建的。明廷賜名“弘慈寺”。清代後改稱“無量寺”。因寺內供有一尊高2.5米的純銀佛像,故又有“銀佛寺”之稱。西藏的三世達賴喇嘛曾親臨大召為銀佛主持了開光法會。大召的宗教文物眾多,其中銀佛、龍雕、壁畫堪稱“大召三絕”。清代康熙年間,主佛殿加供了皇帝萬發金牌,並將殿頂改換成琉璃瓦,大召遂成“帝廟”。大召是明清時期內蒙古地區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廟,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大召寺院建築考究,大殿是常見的藏漢式喇嘛廟形制,其余部分則是依照傳統中式廟宇的式樣而建,大殿內供奉有一座銀鑄佛像,所以又有“銀佛寺”之稱。大召內還收藏有眾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歷史的珍貴資料。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10元交通:乘1路公共汽車可達。游覽時間:約需40分鐘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在呼和浩特市舊城的東南部,建於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金剛座舍利寶塔主要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舍利寶塔構成。這種形式的佛塔在中國出現較晚,也比較罕見。塔為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優美,比例嚴謹,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塔身外面飾以雕刻塗釉加工預制的琉璃磚,在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的琉璃用於受光強烈的桃檐和塔剎,作重點裝飾。金剛座平面作“凸”字形,建於約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層為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磚雕獅、像、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的上部有七層短挑檐,第一層檐下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經文,刻工細致。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有拱門,旁為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的無梁殿東西角有摟梯通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檐七層,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層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中有“須彌山分布圖”,西面是“六道輪回圖”。塔後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石刻用少數民族的文字標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4元交通:乘1路公共汽車可達。游覽時間:約需1小時綏遠城將軍衙署 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西北邊防,奏准在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東北2.5公裡,另築駐屯滿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動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為綏遠城。設立綏遠將軍統領,並管轄漠南蒙古王公、歸化城土默特蒙古,調遣宣化大同二鎮綠營官兵。將軍衙署設於城內中心鼓樓西側。按清工部工程則例規定一品封疆大員級建造,磚木構制,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門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額,門側立石獅一對,大門內廳堂凡3進,前為公廨,後為內宅。自大門進入須經過儀門,儀門凡3門,中門形同過殿但不常開,平常出入經由兩旁門。儀門正北為大廳,為議事決策中心;東西各建有廡堂和廂房,為官吏辦公場所。第二進正中建有宅第門房3間,東西各建廂房3間,同是官吏的辦公場所;第三進為將軍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東西兩側各建配房3間。宅第與配房間並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廳東面建有花園,園內建有亭榭;東南隅建有馬號;大廳西南面建有更房,為衛戍官兵住所。衙署經多次修繕,面目全非,近年開始修整,盡可能按原有制度復原,接待游人觀光。康熙平定葛爾丹紀念碑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席力圖召和小召(崇福寺)內。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魯特蒙古准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後,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制刻碑,用以紀念平叛的勝利,表彰兩寺喇嘛助戰功績。石碑兩通均用滿、蒙古、藏、漢四種文字銘刻,各書兩石,每面分刻一種文字,每石各建有一座八角攢尖頂式碑亭。碑文敘述平叛經過及意義的文字相同,但分別表彰兩寺喇嘛功績的文字稍異。席力圖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內蒙古博物館內。碑文記載賜予小召的甲胄、寶刀,過去每年春節公開展覽,名為晾甲,屆時傾城出動前往觀賞,今亦由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烏蘭夫故居位於土默特左旗塔布村。是一座普通的農家院落,南面開設大門,院內有正房5間和東、西廂房。1906年12月23日,烏蘭夫誕生於此。1906一1919年,他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19年烏蘭夫離開家鄉到歸綏(今呼和浩特)求學,1923年考入北平蒙藏學校,從此投身革命。1929年烏蘭夫從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歸國,回到家鄉開展革命活動,以故居為中心,在周圍村莊建立起十幾個聯絡點和農民協會,開展起抗租抗稅鬥爭,並為黨組織輸送了兩批革命青年。1931年9月,烏蘭夫接受王若飛指示,從事黨務、軍運和情報工作,並同家人在住宅中掩護過上級派來的情報員。解放前,烏蘭夫故居曾遭敵人破壞。1987年對故居進行維修,1991年10月正式開放。在庭院中安放著烏蘭夫半身銅像,陳列有烏蘭夫青少年時代及其雙親等照片。


精選遊記: 呼和浩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