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海踏春之旅

作者: vivitime

導讀2月18日(初一)福州下午我們來到首都機場,19:55CA1821航班准時起飛,22:25在福州長樂機場著陸,當天福州下小雨,到達賓館已是凌晨12點多。就這樣,我們開始了為期六天的福建、上海之旅。2月19日(初二)福州、廈門早餐之後,我們驅車前往福州西湖公園。天空依然下著小雨,比我想像中要冷很多,大概有10℃左右的樣子吧,所以我們不得不穿上了厚重的羽絨服。福州又稱榕 ...

2月18日(初一)福州下午我們來到首都機場,19:55CA1821航班准時起飛,22:25在福州長樂機場著陸,當天福州下小雨,到達賓館已是凌晨12點多。就這樣,我們開始了為期六天的福建、上海之旅。2月19日(初二)福州、廈門早餐之後,我們驅車前往福州西湖公園。天空依然下著小雨,比我想像中要冷很多,大概有10℃左右的樣子吧,所以我們不得不穿上了厚重的羽絨服。福州又稱榕城,不言而喻,是滿眼的榕樹。這裡盛產茉莉花茶、水牛角梳和橄欖,壽山石和脫胎漆器也非常著名。福州脫胎漆器、北京景泰藍和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因此,在這裡我對“脫胎漆器”作少許介紹。脫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產品的坯胎,然後用麻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去,待陰干後,敲碎或脫下原胎後,留下漆布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工藝品。據說,兩米高的脫胎漆器花瓶,成人一只手便能將其輕易舉起。周總理曾稱脫胎漆器為世界上最輕的漆器,所以可想而知,這樣的工藝還是蠻有特點的。九點左右我們抵達福州西湖公園,此西湖非彼西湖,它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長堤臥波,垂柳夾道,煙雨蒙蒙,好不愜意。之後我們參觀了林則徐故居。午餐過後,驅車前往廈門,一路車覽福州市容。福建,省會福州,簡稱閩。按東、南、西、北、中劃分。福州為閩中,武夷山為閩北,廈門為閩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福州的建築風格有男子般的大氣、偉岸的特點,廈門則有小女子的秀氣、嫵媚的感覺。福州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馬路兩旁是貌似“鐵樹”的樹叢,後來才知道叫“蒲葵”和“皇後葵”,是很有南方特點的樹種。這裡周邊的房屋建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層數都不高,大都是二三層的矮樓,有的還沒有基本造好,導游說這兒的人大都是出外打工的,掙一年錢蓋一層樓,然後再去打工再回來蓋樓,所以建成一個房子都要幾年的時間。我還發現,這裡的房頂兩個角都是上翹的,形成一個弧形,不明原因。四個多小時後,來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廈門。我們先去游覽了閩南著名僑鄉——集美鎮。當然,我特意問過了,此集美並非廣告的集美家具,一點關系沒有,特此聲明,呵呵!這裡的天氣也沒有我想像中的熱,時間已近黃昏,在海風的吹拂下我依舊是厚重的裝束。集美鎮,早年稱盡尾,由於陳嘉庚先生的原因,改名為集美。因此,他對集美鎮的貢獻不可小視。陳嘉庚先生是著名的愛國華僑,17歲時南渡新加坡,後來經營罐頭、橡膠業等,成為東南亞橡膠王國四大開拓者之一,以華僑大實業家之名蜚聲海內外。他錢財雖多,但生活勤儉,大多用於了辦學,就是今天我們參觀的“集美學村”,他還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在建築風格上,他把中國傳統技藝融入西洋建築,創造了中西合璧的“嘉庚風格”建築,形體、色調都美輪美奐。鰲園,由門廊、紀念碑、陳嘉庚墓組成。門廊長50米,兩壁鑲嵌58幅歷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鏤雕,是鰲園石雕之精華。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鰲園主體建築,碑的正面由毛澤東主席題寫,背面則由陳嘉庚先生撰寫並手書。碑前為一座高7米,寬30米的照壁,中間刻有“博物觀”三字。轉過照壁就是嘉庚陵墓,墓坐子向午,呈無頭壽龜形。我問導游為什麼沒有龜的頭部,她說流傳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嘉庚先生多年海外漂泊,意為身在家鄉頭在外;二是因為嘉庚先生生活比較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所以沒有頭部。鰲園石刻精湛,琳琅滿目,遍布全園。分浮雕、沉雕、圓雕、鏤雕、影雕等種類,彙集閩南石刻之精華。2月20日(初三)鼓浪嶼一早我們來到了千年古剎——南普陀寺。由於本人對佛教文化知之甚少,所以不做過多介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一尊彌勒佛笑眼慈眉。導游說這樣不會把前來化緣的施主嚇跑,讓人倍感親切。據說彌勒佛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這句話的後兩句給我印像深刻,發人深省。之後依次是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共四座。寺內的兩棵菩提樹很引我注目,佛門為什麼崇拜菩提樹呢?相傳很久以前,恆河岸邊有一棵高約百丈、枝杈粗壯、葉片嫩綠、冬夏長青的畢波羅樹。此樹夏能遮日,冬能擋風,陰能避雨。東來西往的行人常在樹下歇息。釋迦牟尼出家後,在畢波羅樹下的菩提金剛蓮花寶座上苦煉修行,終於得道成佛,涅磐升天。此樹便更名“菩提樹”。寺院的最高處是一個很大的燙金“佛”字,三劃成書,單人旁是一劃,代表一個人;彎彎曲曲的是一劃,喻為人生路途坎坷,顛沛流離;最後一個豎劃,表示在經過萬般劫難後,一馬平川。很是貼切,想想人生就是這樣吧!下有石刻“年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減河沙”。南普陀寺的南面是廈門大學,僅一牆之隔,卻是兩種意境,“古樸與摩登並存,小和尚和大學生為鄰。”很有意思!之後我們來到廈門環海大道,據說這裡是世界上堪稱最美麗的馬拉松跑道,的確名不虛傳。道路兩旁風景旖旎,空氣宜人,近海的一邊草地上有跑步形態的銅像,很應景。近山的一邊有八個大字“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當然金門島上也有大小、形狀、顏色相呼應的八個大字,大家猜猜是什麼?字的後面有喇叭,是用來向對面台灣喊話的,呵呵,隨著海風,據說聲音清晰。路旁還有四座小別墅,就是賴昌興的天泉山莊。果然會選地方!金門有三寶:菜刀、貢糖、高粱酒。於是,我們去了購物第一站:菜刀店。之後火速趕往渡輪地點,海上漫游廈門風光,目睹金門島上八個大字。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廈門海滄大橋,它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漲潮的時候海水浮於橋面,過往的車輛就好似在海上穿行一般。臨海的鄭成功雕像位於鼓浪嶼,但在渡輪上可以看到身與面的正面。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鄭成功的雕像是身向廈門,面向台灣的,意為“身在廈門,心系台灣”,所以人們都願意在海上與他“合影”。此雕像高15.7米,是中國歷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已接近金門島,來到了警戒線邊緣。不用望遠鏡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對面的八個大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達岸上已過中午,我們飛速前往海上花園——鼓浪嶼。都說這兒的魚丸是美味,所以中午吃的鯊魚丸和咖喱炒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品嘗到廈門的餡餅。不過廈門餡餅好像不是我們所說的餡餅,是種類似於點心的甜品,不吃也罷。鼓浪嶼,宋朝以前稱“圓沙洲”,因島上一塊特別圓的岩石,經大浪淘洗成洞,濤擊鼓應,因此得名。後來成為租界,有了現在的萬國建築。這裡也稱“鋼琴島”,據說鋼琴密度為世界之最。島上生活過的各界名人也是最多的,耳熟能詳的有林語堂、林巧稚等等。由於時間關系,下午四點我們帶著遺憾離開了美麗的小島,如果再有機會,我一定要在這個島上逛上一天,在每一米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晚上六點火車,前往武夷山。我在小吃店裡買了些當地的風味小吃,有土筍凍、簸箕板、魷魚丸、糯米雞和肉粽子。土筍凍被列為廈門的第一小吃,要不是有這樣的噱頭,我是絕對不會去品嘗的。土筍是一種看起來像蟲子的環節軟體動物,它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下鍋熬煮冷卻之後,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筍凍”了,配上醬油、辣椒、芥末、香菜,攪拌之後即可食用。我認為有點像肉皮凍,晶瑩剔透,口感滑軟,很適合做下酒菜,但我本人享受不了,呵呵!簸箕板形似腸粉,裡面包有豆芽、芹菜等蔬菜,很爽口,不油膩,我喜歡!其他小吃不做過多介紹,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到是什麼。2月21日(初四)武夷山早八點抵達武夷山火車站。我一直都以為武夷山只是一個山脈,其實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旅游城市。武夷山自然風景區被人們稱為“奇秀甲東南”,是“蛇的王國,鳥的天堂”,郭沫若曾感慨此地的風景為:“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甲桂林。”其景色被概括為“三三九九”,“三三”指盤曲山中的九曲溪,“九九”指夾崖森列的99岩。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曲折有致,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其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於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在九曲溪邊。下午的竹筏漂流,使我們有幸領略到了這奇觀秀美。早餐過後,我們來到武夷山景勝之一——虎嘯岩。此刻天空下著牛毛般的小雨,當然一定不必撐傘,那樣會少了很多爬山的興致。一進大門,先看到一個形似心髒的水潭,泉水清澈見底,三個大字赫然醒目“洗心處”,立刻感覺神清氣爽。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名字的:洗去心中雜陳,忘記現實的不快,讓心情歸於平靜,拋開都市的宣泄與囂張,享受美山美景帶來的清爽。一路上山,青山綠葉小石路,空氣怡人。在“集雲屏”石門旁,發現了有星星點點紅葉點綴的一叢綠,很是挑眼。其實,看似紅葉並非紅葉,只是有這樣的心情很難得。一路上發現美景是需要用心感受的,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武夷山。不會功夫,我們就爬到了山頂,一個其貌不揚的小木橋出現在眼前,大約有三五米的樣子吧,下面是險壑的山峰,導游說,此橋稱“ 定命橋”,來來回回走上三圈定會交上好運。但因為是旅游高峰期,人比較多,所以我就來回打轉了三圈,算是完成了使命,呵呵! 由於上山和下山分別是兩條路,風景自然不同,所以下山的心情也是別樣的。在一個山窩處,泉水叮咚,我忙不迭的蹲下來,伸手去接滴下來的泉水,明白了“滴水穿石”的意義。一路向前,在一面大石頭形成的山下,發現很多短小的樹枝立於此山,不明其中緣由。導游調侃說:“這些都是路人找的‘靠山’,從此之後便有了依靠,但是樹杈一定要自己去找。”想法不錯,正合我意!我也趕忙去尋了一根,雖然樹枝比較細,但意義到了便可,在樹杈的上頭,我找了一張紙幣靠了上去,意為:“靠財運。”呵呵!繼續前行,不遠處發現了一棵很漂亮的樹,在萬樹叢中甚是搶眼。我便隨口問了一下是什麼樹,同行的叔叔阿姨們都笑著說:“這個小姑娘好會問啊!”笑而不答。當我還迷了馬虎的時候,導游告訴我那是桃樹。我想大家笑的原因是不是預示著我要交“桃花運”呢?呵呵,管它三七二十一,我抱著小樹狂拍了N張照片。我想,當時小樹也肯定會受寵若驚的!不遠處,在一個山峰的側面,有一尊雕刻在石面上的觀音菩薩,下書“天成寺院”,石像高13.7米,面容慈祥,前來拜佛的人也是絡繹不絕。繼續前行,終於到了此峰的關鍵之處“虎嘯岩”,遠遠望去,形若猛虎,陡峭凌空,據說山風吹過,聲若虎嘯,故得此名。此時前面山路愈發狹窄,在大概齊肩的位置有一塊石頭突顯出來,低頭穿過,才知此石被稱作“老虎舌”,非常形像。近山腳下的路邊都是種茶的園子,想必山裡種的茶一定像這的風景一樣清新可人吧!簡單用過午餐之後,我們來到竹筏漂流處。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山之魂在九曲溪,山挾水轉,水繞山行,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而每一曲又都有不同景致的詩情畫意。古人游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由一曲逆流而上。但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游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隨波逐流,飄然前行。在每一曲的石壁上都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而每一曲也都各有它的奇特之處。善於觀察的人一定會發現不同的美,在此不作詳述。但其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景致有三,一是石壁上的小孔洞,筏槳的人稱那為“效益洞”,我們都會意的一笑。是啊,他們用筏杆杵到小孔洞裡,竹筏向前漂流,游客越多,杵的次數越多,自然效益也就越好了!二是橫跨在溪上的大橋,應該是沒什麼典故的,但我覺得大橋很漂亮。三就是懸棺了,試想在三千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又很落後的情況下,閩越人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安放在懸崖絕壁的岩洞中的?所以,懸棺至今還是個世界之謎!之後來到“一線天”,導游說這裡是測量標准身材的最佳地方,呵呵!看來我還蠻不錯的,正面走過去能順利通過。洞中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抬頭向上看,卻有一線天空隱約可見,因此得名。武夷山盛產茶葉、干菇、桂圓、五步蛇酒等,茶中以“大紅袍”最為著名。美茶、美景、美人,定會令你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品茶,品茶,分為三口,一口為“牛飲”,兩口為“驢(呂)飲”,三口才是品茶。先看,再聞,三飲。茶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我們雖不精通,但應略知一二。2月22日(初五)武夷山一早來到武夷山“第一勝處”——天游峰。天游峰坐落在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位於九曲溪五曲、六曲溪北,高聳於群峰之上。每當雨後晨昏,雲霧飛騰,遠近諸峰只露峰顛,似座座仙島,給人置身仙境、天上一游的感覺,故而得名。明代徐霞客曾贊曰此景:“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觀雲海、看日出、望夕陽、賞明月,堪稱天游四絕。看來此行,我們也只能將“觀雲海”這一絕盡收眼底了,憾也……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覽亭左為上天游,下了崎嶇丘,沿胡麻澗一帶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覽亭,瀕臨懸崖,高踞萬仞之巔,是一座絕好的觀賞台。從這裡憑欄遠眺,雲海茫茫,群峰懸浮,九曲蜿蜒,竹筏輕蕩,山山水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一切溢美之詞不能言表。天游峰的山頂是一座二層的天游閣,據說以前是宋慶齡的歌舞廳,她每次來都坐滑杆上下。剛一聽說“滑杆”的時候,我還以為是類似於纜車的上山工具,其實不然,是形似於轎子、四人用肩抬的、兩根竹竿架起把椅子的工具。看到有人坐,我還有些於心不忍的感覺。呵呵!武夷山市的建築大都是紅頂白房的二三層小樓,形成自己的建築風格。這的人們大多都從事茶葉和旅游業,所以生活節奏和大城市是沒的比的,很是愜意!下午五點武夷山火車站,前往我朝思暮想的上海。2月23日(初六)上海早5:17抵達上海南站。第一個感覺是上海的火車站很現代,跟北京站有天壤之別,後來才得知南站是新建成的,所以很漂亮。七點多鐘,黃浦公園正門前。空氣清新,人群稀少,街上只有三三兩兩晨練的人們。此刻的萬國建築在蒙蒙霧氣中突現出他的大氣與古老,這時,我們在外灘上迎接了今天的太陽,紅彤彤的像鹹蛋黃一樣,從金茂大廈旁徐徐升起。由於時間尚早,我們步行來到久負盛名的南京路步行街,如果不是這狹窄的街道、上空中布滿的凌亂的天線和歐洲建築風格的高樓,我還真以為自己是漫步在王府井步行街上。依舊是銅像、商業街、繁華的都市,與北京並沒有兩樣。穿過南京路,走到了不知是什麼路名的路上,街兩邊是二層高的住宅小樓,人們從上層的窗子裡伸出的晾衣杆搭著衣服,在馬路的上空迎風飛舞,體現著上海老城依舊的樣子。巷子裡,兩個老婆婆端著痰盂互相搭訕著,井蓋旁扣著的木痰桶也依然能透著老上海的韻味。街邊的信筒還是小時候童話故事中的綠色圓柱形高高的郵筒,郵遞員依舊是騎著綠色的自行車手遞。這一切,都在靜靜的清晨,按部就班的發生著,就像很久以前的昨天、今天和未知的明天,給我有種跨越時空的感覺。肚子咕咕叫的時候,我們走到了城隍廟小吃街。這頓早餐一定是我有生以來最貴的一頓,花了48元大票,呵呵!點了上海蟹肉生煎、武漢三鮮豆皮、糯米藕、綠豆粥和黑芝麻湯圓。蟹肉生煎非常非常好吃,我喜歡!糯米藕也和北京的不大相同,上海的糯米藕塊大不甜,很適合我。豐盛的早餐過後,我們開始了上海一天緊張而又新奇的旅程。“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小商品、土特產、風味小吃、大型綜合商場,應有盡有。在沒來之前,我還以為城隍廟是類似於白雲觀那樣上香拜佛的地方,其實不然。當然,雖然不是初一、十五的上香時節,這的香火依然旺盛。緊鄰城隍廟的就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豫園。只聽說過上海小刀會曾用此作過指揮部,但還真不知其廬山真面!其中,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此時,小黃同學已在門口等我了,呵呵,我的上海導游。走出老城,我們來到了現代的上海新天地。這是一個以石庫門建築為主體,有著歐式風情的酒吧群。陸天的酒吧、咖啡吧透著歐洲建築的風格,很得白領小資和老外們的寵愛。旁邊的“88新天地”聽說是影星們常來棲息的地方,不免讓我抬頭望去。在小黃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公司在上海的工程107、108地段,終於明白了項目名稱的由來。之後去參觀了高雅上海辦公室,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一直都想知道大家辦公的環境究竟是怎麼樣,終於如願以償。看了下財務室、經理室和董事長辦公室,其他員工都不認識,不過知道施老大,他的桌子上有只玩具小老虎,很可愛!這時候,小敏來了,我的副導游,呵呵!中午,兩位美女招待我們在招行大廈的鷺鷺餐廳享受了頓上海大餐,美味!水晶蝦仁、蟹粉豆腐、薺菜真菌、雪菜粉皮,色香味俱全!之後,我們在陸家嘴綠地小憩,享受陽光、湖水、草地帶給我們的上海冬日暖暖的午後。不得不提,我背後的那個正在建的大廈,就是黃金置地,呵呵!之後,我們步行到中銀大廈52層的中餐廳,聽說是公司年夜飯的地方,上海的同事們好幸福哦!在那裡鳥瞰上海全景,黃浦江上一派繁忙,東方明珠與金茂大廈盡收眼底。在濱江大道邊,我們休息了一小下。感受著閑暇的道路與溫柔的陽光,微風拂過,空氣濕潤,干淨的林蔭道帶給我們心裡一絲靜謐與和諧。小黃導游這時給我兩個選擇:一是渡輪游覽黃浦江;二是地鐵前往人民廣場。由於事先聽說上海地鐵很干淨,所以決定去感受一下。於是我們來到了陸家嘴地鐵站。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香港的尖沙嘴,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聯系?從人民廣場站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紅磚搭成的教堂,旁邊是凱德置地的來富士廣場。有點親切,不知道北京的這個項目是否能順利中標,呵呵!走出不遠,就能看到馬路對面的人們廣場,鮮花綠地,白鴿風箏,甚是養眼。與之相對的馬路這邊,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旁邊是上海大劇院,馬路兩邊相互對應,有點置身天安門廣場的味道。時近黃昏,都說來上海,一定要看外灘的夜景。於是我們穿過大街小巷,前往外灘。路過百騰大廈的時候,小黃介紹說,是宋老大待過的地方,於是側目!呵呵!其實,很多建築都因為有了這樣特殊的背景,於是在腦海裡便有了特殊的記憶。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系,著名的外灘三號沒找到。有機會要去看一看啦!夜幕降臨,微風徐徐,遠眺浦東的東方明珠與周圍的高大建築,交相輝映,在落日的余暉中更顯他們的俊美與偉岸。浦西這邊,是一眼望去的歐式萬國建築,在霓虹燈的照射下,映著他久遠的過去與記憶。所有的這一切,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美好的一幅畫面——美麗的老上海與魅力的新上海。晚上七點多我們來到上海虹橋機場,21:00CA1856航班准時起飛,22:45在首都機場降落。在寒風中,我們感受著北京家的親切與溫馨,六天辛苦但愉快的旅途結束了。興奮中……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