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土樓--洪坑(振成樓)篇

作者: 茂歌

導讀 走向洪坑 永定洪坑原本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山村,只因為林立著眾多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客家土樓而名聲鵲起,成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是人們休閑、探秘的好去處。如今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福建最美的鄉村,現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龍岩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距永定縣城40公裡,距 ...


走向洪坑

永定洪坑原本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山村,只因為林立著眾多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客家土樓而名聲鵲起,成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是人們休閑、探秘的好去處。如今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福建最美的鄉村,現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龍岩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距永定縣城40公裡,距龍岩市區80公裡,距廈門市240公裡,距廣東梅州市120公裡,交通便利。走入洪坑,有幾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從廈門出發,走高速、過漳州,在新祠下高速,經過適中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大溪鄉和湖坑集鎮,大約3小時路程;一條是從龍岩市區出發,經過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大溪鄉和湖坑集鎮,大約1.5小時路程;一條是從永定縣城出發,經過岐嶺鄉、大溪鄉和湖坑集鎮,大約50分鐘路程;一條是從廣東梅州、大埔方向進入永定境內,經過下洋鎮、岐嶺鄉、大溪鄉和湖坑集鎮。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景區內土樓建築獨特,有最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府第式土樓(五鳳樓)代表——福裕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建築——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以及天後宮、土樓博物館等其他形狀土樓40多座。它們沿溪而上,氣勢恢宏,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翠竹、拱橋、水車、農田和諧統一,組成一幅幅巧奪天工的絢麗畫卷。盡管時移境遷,但是客家人依然保留著濃郁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如舞龍、舞獅、擂大鼓、“鬧古事”“迎花燈”、漢劇、木偶、“十番”演奏、民間藝人絕技、迎親、客家山歌等,民風古樸、異彩紛呈,無不洋溢著濃厚的客家民俗風情,像征著土樓人家對幸福和美好的無限追求。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迪安博士考察景區時贊嘆不已,並題詞“永定土樓是世界民居建築史上的珍貴文化遺產。”1999年,應中國政府邀請,日中友好協會會長、著名畫家平山郁夫攜同夫人美知子參加中國建國五十周年盛典。參加盛典前夕,特意訪問了永定客家土樓。平山郁夫先生深為美麗的土樓所吸引,現場揮墨作畫。回到日本後,美知子夫人寫下了題為《訪問客家的故鄉》的文章。後來,他們的畫和文章刊登在日中友好協會發行的“日本和中國”刊物上,在日本引起很大反響。2000年,我國著名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考察土樓後題詩六首,其中一首寫道:青山清水客人家,詩禮書香潤物華。北地南天同一脈,方圓樓屋獨奇葩。 景區獨特的建築和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處處展現出華夏文明的風采,是廣大中外游客旅游、休閑、探秘勝地。透明的天空洪坑是一個悠靜的地方。陽春的一天,背著行旅包,出了永定汽車站,穿過金豐大山。車在山上轉,鳥在林中鳴,公路兩邊蒼松翠綠欲滴,土樓星星點點散落在村莊中。在微風中,時有清香透過車窗撲鼻而來,讓人舒爽無比。不到40公裡路就來到了洪坑。這裡沒有工廠,空氣清新彌漫著的山花淡淡的芬芳。天空干干淨淨,在柔和的陽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沿著一條公路往村裡走,公路很干淨,像剛被衝洗過似的,沒有一絲纖塵。公路兩旁是長長的山谷,一條小溪夾在公路和山谷中間逶迤流過。山上長滿蒼翠的松林、葉芽初綻的柿樹、綠油油的膨蜞菊,映山紅正開著粉紅色的花;溪邊榕樹婆娑,芭蕉樹輕舞著豐滿的葉子,垂柳依依,翠竹叢立,李樹和桃樹剛穿上新的衣裳,野草吐出或濃或淡的新綠。在透明的天空下,自然無意有意間把整個村莊都沫成醉人的綠中,容易使人酣然進入美的夢鄉。跳躍的洪川溪溪水很平靜,也很清澈,一眼可以看見躺在溪底的鵝卵石。幾個年輕婦女在青條石板上揮動著棒槌敲打著衣裳,有說有笑,在笑聲中濺出的水花迅速散開,跑得無影無蹤。五、六只休閑的鴨子在水中嬉戲。漸漸地聽見“嘩嘩”聲,只見兩部古老的水車不知疲倦地在溪裡歡快著扭動著圓潤的身體,仿佛向游人訴說著洪坑的變遷。

媽祖女神在水車邊屹立著一座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天後宮,是供奉媽祖的廟宇。媽祖原名林默娘,一生勤勞善良,慈悲為懷,行善濟世,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民和商船,據說在一次拯救漁民中遇難。死後被尊奉為“海上女神”,人們紛紛建廟祭祀懷念。由於洪坑均為林姓,所以當地人又尊稱媽祖為姑婆。每年農歷3月和9月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每逢初一、十五,天蒙蒙亮,家家戶戶都要上香朝拜。洪坑的主人土樓是洪坑的主人。沿溪而上,在青山、綠水、翠竹、拱橋和田園中,隨處可見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客家土樓。至今猶存40多座明清時期的土樓,它們錯落有致,讓人眼花繚亂。追溯歷史,早在1200多年前,永定客家先民將中原建築藝術發場光大,取之於大地,將生土、砂石和竹片經過加工後夯築成和大自然和諧統一的土樓民居。土樓拆毀後回歸自然,特別適宜環保,沒有鋼筋水泥、瓦礫磚塊的污染,引起了許多環保人士的極大興趣。

喧鬧的記憶洪坑曾是個喧囂的地方。永定曬煙在清朝康熙後期以色、香、味特佳開始脫穎而出,在乾隆年間被皇帝御賜為“煙魁”,列為“貢品”。於是生產切煙絲的煙刀業便應運而生。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洪坑林氏家族打制的煙刀暢銷各地、十分紅火,尤其是林仁山三兄弟生產的“日升牌”煙刀質量特佳,在上海、廣州等大商埠獨占鰲頭,外銷日本、東南亞。林家兄弟很快富甲一方。林家兄弟致富後,廣置產業,四處修橋、築路、建涼亭、辦學校,為鄉鄰做了不少公益事。二十世紀初期,由於日本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煙刀物美價廉,致使洪坑手工煙刀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走向衰亡。如今,我們已經無法找到當年熱火朝天的場景,只有帶著一種敬仰的心情走進他們給後人留下的福裕樓和振成樓兩座雄偉壯觀的土樓,感受當年他們復雜的心境了;只能讓思緒隨著偶爾傳來的幾聲“叮當、叮當”打鐵的響聲去想像當年的喧囂了。或許這幾聲打鐵聲也將隨著時間的流失,彙入歷史的記憶深處。在喧囂過後是沉寂,是心靈的吶喊,是痛苦的探索。林氏三兄弟在遠離城市、偏僻的山區裡,建起了當地第一所頗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新式學堂——日新學堂,傳授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從校門對聯:“訓蒙心存愛國,為學志在新民”足見他們的胸懷和對後代的殷切期望。他們的後人和鄉人從此開始了新的更為艱辛的歷程,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此時無風,很幽靜。天很藍,遠遠的藍天下,振成樓就像一位端莊沉穩的淑女不亢不卑挺立在綠的海洋中、花的世界裡。五彩斑讕的蝴蝶在竹林中翩然飛舞,蜜蜂不時伏在花朵上嗡嗡低唱。燕子幾聲清脆的鳴叫,打破了先前的寧靜。於是一切都變得熱鬧了,輕快的音樂聲從樓內傳來,悠揚的吹奏聲從草叢中飄來,不知名的小鳥在頭頂上飛來飛去,不停地啁啾。在綠的海洋中,土樓外牆那永不褪色的黃衣裳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樸素親切。

振成樓的風水且不說振成樓建築如何精巧,功能如何齊全,風格如何獨特,單就選址就可見設計者煞費苦心。振成樓主體為圓型,這緣於客家人的原始崇拜,據《易經》載“圓是天,是宇宙的表像”,客家先民崇尚圓,把圓當作天體之神來崇拜。振成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從遠處看,像一個堡壘,屹立在洪川溪河畔;左右各有一座起伏綿延、逶迤曲折的大山,樓的正面,地勢開闊平坦,遠望有一矮山,恰似文案,稍遠,又有一座高山,山峰錯落有致,連綿起伏,像孔雀開屏;再回到腳下,洪川溪蜿蜒而下,門前右邊有一口池塘。水是生命之源,聚水宅前,隱喻祈求家族團聚的含義。振成樓的選址吻合了風水學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被認為是富貴吉祥之地。天地人合一的傑作振成樓設計者林鴻超,又名開敏,號遜之,原是清未秀才,曾參加過辛亥革命。民國二年在汀州府被選為全國眾議院議員。孫中山和黎元洪曾分別題字“博愛”和“裡黨觀型”制成匾額贈給他。他一生聰明好學,琴棋詩書樣樣精通。在歷經坎坷沉浮後潛心研究《易經》,從中得到啟發,結合《易經》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綜合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精心選址,按八卦太極圖形式進行立體布局和設計,並邀集叔伯兄弟建造了振成樓。 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為架梁式的土木結構,高16米,分4層,每層48個房間(全樓共計218個房間),有4道樓梯從一層通往四層。一層為廚房、膳廳,天井中有男女浴室、豬舍;二層為儲藏食物的倉庫;三、四層為臥室。外環樓按《易經》“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隔牆。內環樓共2層,為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建築。振成樓可以說是“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傑作。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按八卦設計的建築只有兩處,一個是北京的天壇,另一個便是永定的圓土樓。仰看可見大門——“振成樓”三個遒勁大字,這是為了紀念上祖福成公、丕振公。對聯“振綱立紀,成德達材”,意即不論是國是家,都要遵綱守紀,才能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進入大門,迎面又是一幅對聯:“干國家事,讀聖賢書”,這幅對聯是明朝名臣海瑞的名言,教人要一心報國,建功立業;要見賢思齊,發憤讀書。這幅對聯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僅有異曲同工之意、而且要求上進了一步,重在實踐,重在行動。振成樓內,鐫刻和書寫的永久性對聯一共有12幅。這些聯語有的宣揚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提出做人要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忠孝兩全,光宗耀祖;有的教導人們要勤儉廉潔,積德行善;有的也表達了樓主人在歷經坎坷沉浮之後寄情山水、閑靜超然的隱土情懷。從中不僅可以看出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耕讀傳家、報效國家的精神追求,也可以體察到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對山野偏隅之地的潤澤。振成樓裡先後走出了4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和一位中科院院士(林尚安),與樓內濃厚的文化氛圍的陶冶和嚴謹的家訓是密不可分的。邁進內環樓,首先看到的是中門對面的頗有西方建築風味的中堂大廳,它寬敞明亮,舒適大方。4根近5米高的粗大石柱挺立,石柱上架著數米長的石梁,形成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廟。九十多年前,在這個僻遠的小山村,一無公路,二無汽車,三無機械作業,這些重達上萬斤的石柱、石梁是如何用人力從外地抬進村內並在樓內架構起來呢?讓我們這些後人難以想像。這個中堂大廳,又稱祖堂,是多功能大廳。它既是婚喪喜慶的宴會廳,又是族人議事廳,還是演戲場所。內環樓二層設有小廳,是客人們觀看演戲的地方,主人在兩廂陪同。中間的小廳比兩邊的廊台高出近7公分,由此表示客人之高貴,主人之謙遜。小廳兩邊共有12個房間,其中還專為客人設立了客房,可見主人的好客和細心。內外環樓同為八卦形,按天、地、人三才布局各辟三道大門。平時主人都從左右側門出入,東邊住戶走地門,西邊住戶走人門;而內環天(中)門平常則關閉,要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等重要節日才開啟。一層的鏤空屏門和二層的走廊鑄鐵欄杆,古樸典雅,精致美觀。在每組欄杆圖案中,有4朵百合花,3朵朝上像征“百年好合”,1朵朝下像征“葉落歸根”,反映了人生要有圓滿歸宿的觀念。百合花圖案旁邊分別嵌著梅、蘭、菊、竹,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內環樓大天井的中央,正是八卦的太極圈。站在中心位置上,可以觀察到外環與內環樓之間東西兩側各有一口水井,兩口水井也剛好處於八卦的陰陽兩極上。東邊的水井在陽極,俗稱“智慧井”,西邊的水井在陰極,俗稱“美容井”。這兩口水井距離不過30余米,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兩口井的水位、水溫和水質明顯不同,實在令人驚奇。在4根近5米高的粗大石柱雕刻著兩對對聯:“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可謂富含哲理,循循誘導,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大廳裡有5幅顯眼的“皇榜”橫披,都是當年黎元洪大總統題賜給樓主人的。大廳中堂牆上寫著“言法行則,福果善根”八個大字是由林鴻超先生親筆題寫的,引用了《金剛經》中的一句名言,勉勵眾人言行做事都應遵循一定的規矩和法則,以善良為根本,才能取得美好的結果,這也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上聯“從來人品恭能壽”,講的是人要注重修養,溫良恭讓可以使人延年益壽;下聯“自古文章正乃奇”,從字面上看,是說寫文章要有清正之氣,文以載道,利國利民,實際上也包含著做人要堂堂正正,處事要公平公正的道理。

右牆上對聯“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是清末最後一名狀元胡瑞霖所書。其中“帶”被稱為“字王”,字中有字,字能連句,據說可以分拆出一百多個字。各位可以試一試,看可以拆出哪些字?比如“一帶山水甲天下,少年努力爭士才”、“舉世無雙,百代流芳”等字句,這也說明了中國漢字書法的奧妙所在。中間的詩歌“灌池才盈五六分,築台不過七八尺。欲將層級壓籬落,未許波瀾量鬥碩。規摹巧何足誇,景趣不遠真可惜。長令人父遠趨走,已有蛙龜助狼藉。”這首詩的作者是湯化龍。湯化龍是湯恩伯的叔父,與振成樓主林鴻超先生共事過。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是對庭院園林精致景色的描寫,似乎表達了一種人生匆忙、美景閑置的感嘆。

左牆上的對聯“春托風生,蘭知領未;靜無人至,竹亦欣然”和詩歌是“對酒何曾醉,尋僧未覺閑。無人不惆悵,終日見南山。一片寒塘水,尋常立鷺鷥。主人貧愛客,沽酒往吟詩。碧嶂猿啼夜,新秋雨後天。誰人愛明月,露坐洞庭船。”無不流露出主人回歸自然、寄情山水、閑靜超然的隱士情懷。但是作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義氣書生又怎能沉醉於逍遙無為之中呢,於是發出了“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的呼聲。穿過大廳便來到後廳。後廳又名觀音廳,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盡管時間縱流,但是依稀可以看見後廳兩卦被燒的痕跡。上世紀三十年代因人為放火,兩卦同時燃燒,導致一至三層房間化為灰燼,但這兩卦的四樓部分部分桁條和屋頂全部桷瓦完好無損,為什麼?原來四樓的木板上鋪設了一層青磚,青磚起到了既隔音又隔火之效果。燒了木板,青磚下塌,不能完全壓滅火苗也至少能大大減弱火勢,所以沒能社禍及屋宇。此外,因為卦與卦之間用青磚作隔牆發揮了阻燃作用,故未殃用另外六卦樓房。邁過後廳拱門,走進了一個典型院落。前後有一扇拱門,門開著,全樓成一通廊,整個家族和睦相處;門關自成院落,就像現代住房的一個小家庭。這樣的布局,既注重個體家庭的私密性,又兼顧大家族裡各個家庭的聯系。真可謂是“小家庭,小社會”。 參觀其他土樓,很容易看到煙囪。而在振成樓,卻找不到煙囪。1994年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中,曾介紹過振成樓,其中留了一個問題讓觀眾猜一猜,就是說樓裡的煙囪到底在哪裡?謎底是在建築外環樓牆體時,一樓每間廚房的牆內都已預先埋設排煙管道直通屋頂瓦面。90年前,在這深山溝裡,便講究科學排煙防污,具有環保意識,很值得今人參考借鑒,也進一步表明振成樓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寶貴的科研價值。振成樓布局合理,造型別致,美觀大方。1985年,振成樓模型與北京天壇、雍和宮的模型作為中國古建築代表,一道亮相美國洛杉磯國際建築模型展覽會,轟動一時。歷史的梳理參觀完振成樓,我們走進了永定客家土樓民俗博物館,全方位了解了客家土樓的歷史淵源。現館內收藏大量圖片及各時期客家生產生活用具,共分為五大展台:前言、閩粵客家的璀燦明珠、古老神奇的東方城堡、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和走向世界的客家土樓等。該館通過系統、詳實的圖片文字介紹和珍貴文物,全面解答了永定客家土樓的形成、發展過程,可讓游客在參觀游覽過程中領略客家土樓建築藝術和客家奇特的民俗風情,從而更深一層了解客家文化內涵。從博物館出來,穿過千年古榕樹,繼續沿溪而上,過土地廟、雙溪映月、月娥橋。儒林世家走完一條狹長的古巷,眼前豁然開闊。一座頗有布達拉宮氣勢的土樓——奎聚樓,像一只蓄力無比扭腰俯撲的“白額吊晴虎”從天從降。主樓依山而建,山環水繞,地盡其用,歷經二百年風雨,巋然如山。這種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的設計,實在讓人不能不贊嘆其高明。建樓者林奎揚原為士林中人,後因官場失意,便做起生意,發了大財,據說家資百萬,生了七個兒子,可他從未忘情於文,從門聯“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像新”可看出,樓主所殷切期望的,正是奎星光輝永遠照臨,使聚居在這樓裡的兒孫文運亨通,英才輩出,長盛永昌。當年,他特地邀請了他的結拜兄弟、翰林院編修巫宜福參與了樓宇的設計。 奎聚樓建於1834年,占地6000多平方米,高約15米,用3年時間建成。基面順應前低後高的地勢,分成三級,每級建一堂,這規整的高低有序,給人予強烈的高貴莊嚴的感覺。底層除正廳及門廳外,分割成二十八間,以應二十八宿,前後各8間,左右包括樓梯各6間,樓梯裝在四角。單就這種造型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當之無愧的。林奎揚的後代不負祖先的期望,一百多年裡,樓裡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的華僑有40多人。 進入大廳,只見門廳兩邊牆上各有一個壁櫥。左壁櫥上寫“敬惜字紙”,文字是文化的載體,紙張是用於書寫字的,所以讀書之人必須從珍惜用於書寫文字的紙張開始,不能浪費紙張,不能隨地丟棄紙張,用過紙張必須放回左壁櫥裡。右壁櫥上寫“月出之光”,這是指示放置燈火處的儒雅用語。燈火晚間照明猶如月亮之光。此外,還含“日升月恆”之意。大門左右邊門的題額:禮耕/義種。意為年年月月像耕種一樣努力加強禮義修養,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中門上端書“儒林第”三字,下端有一幅對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橫披“是亦為政”(為巫宜福手書),無不說明當年樓主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熏染,希望後代發揚祖宗光輝的文章道德傳統,在科名和功業上一代勝過一代。這類教育言語在樓裡處處可見,無不折射出客家人濃厚耕讀家風。奎聚樓的美不單是建築和文化,更在於藝術。中門兩邊的兩塊磚雕——“鳳凰戲牡丹”,匠師用高浮雕的手法,把花鳥都雕得活靈活現。你看,那牡丹雍容華貴,那鳳凰翔舞相戲,顯得那麼從容。奎聚樓除磚雕外,還有木雕、石雕,彩塑和繪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鳥、人物、山水、台閣、故事,應有盡有,造型生動,充滿了濃郁的客家風味和鄉土氣息。從門廳前天井來到中堂。這是個由中堂前廳與回廊組成的四合院,廳東西兩邊,各接一落三室“配房”,外加一口水井,井一深一淺,像征著日和月。西邊有一口井,名曰“虎泡泉”,井台上部蓋頂,開了一個小天窗,這樣既防雨淋,又便打水,這是此樓的一大特色。井水清冽甘甜。逢年過節,用它和優質糯米配上紅曲,釀出的酒像晚霞一般的紅,喝上一口,甘甜爽口,回味無窮,精神倍加。但千萬不可貪杯,濃濃的客家米酒喝下去,醉了很難醒來。然而在盛情、豪爽的客家人家中坐客,唯有不醉不散,不然會引起主人不高興的。葉落歸根從奎聚樓出來,踩著蒼老的青條石板,不知不覺中便來到了有名的府第式土樓——福裕樓。從溪的對面眺望,外形像三座山峰,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結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與身後的山坡走勢渾然一體,更顯其恢宏威嚴。據說,最盛時期曾住過近30戶200多人,那時聚在一起是何等熱鬧的場景呢。如今僅有8戶人家居住;大部分已搬出,有的還飄洋過海,到海外發展。福裕樓依山面水,院門外大門出於對風水的考慮而旋轉角度斜對著水流。外門橫聯:昭滋來許,對聯:安堵豈雲高百尺,愛廬唯幸避三弓。告誡家人要明白謙遜的道理。

在福裕樓的大門的楹聯寫著:福田心地,裕後光前。既闡明了樓名,又表達了樓主的追求。請看其樓牌的邊框,上面刻有8條龍,5只蝙蝠;8條龍是為有別於皇家的9條龍,5只蝙蝠是五福臨門的意思了 。在兩邊還有一個樓門,分別為兩落橫屋進出之處。進入門廳,在我們的前面就是全樓的中心――中廳了。在天井的兩邊各有一排官牌。據樓主介紹,上祖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至四品。

來到中廳,迎面一幅對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應該是林氏兄弟心跡寫照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有多做善事,才能得到好報,才會令家族長盛不衰。客家人在閩粵贛山區,以辛勞耕作稻田為生,“耕”始終是生存之本;另一方面,客家人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中原貴族士人的後代,不忘祖先讀書、修德以求進仕的風氣,耕作之余,培養子弟讀書便成為家族的一件大事。

進到後堂,看著“胞衣窟”,更讓人感受到“葉落歸根”的深刻含義了。為什麼外出的永定人總愛說我的根在土樓,這裡的根多了一種意義,那就是他們的胞衣被“種”在了土樓裡。嬰兒(一般只限男嬰)出生後,就把胎盤埋在這兒,寓意是長大後無論何時何地,有了出息都不能忘了根本。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客家人特別注重忠孝。所以,外出游子總想著遠方的故土,想著成就事業後報效家鄉。是啊,盡管飄泊是誘人的,但是總有停靠的時候,聽著母親輕輕呼喚著乳名時是一件多麼溫馨愜意的事!正如一位旅居美國的永定華僑深情地寫著的:“故鄉的土樓是我出生的搖籃!搖來繁星,搖來朝陽,搖蕩著父母姐弟代代的歌唱。啊,搖籃呀搖籃,你孕育著我成長!無論我走到什麼地方,都難忘在土樓的童年,童年的搖籃!”從福裕樓出來,一個40多歲的男子頭戴著鬥笠,肩扛著犁,手趕著大水牛,光著腳,腳上還沾著泥土,從身邊悠然而過,憨厚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是那麼恬然。如日東升抬頭,正午的陽光碧綠如玉。裊裊炊煙已從溪對面的小圓樓如升樓升起。如升樓直徑僅23米,高3層,為16開間,是內通廊式的單圈圓樓,顯得小巧玲瓏。內院直徑只有5米,雖然空間很小,卻居住過10戶人家。因為樓小,像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的“米升”。許多游客稱之為“袖珍土樓”。其實,取名“如升樓”,含有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寄托樓主的美好祈願——如日東升,光明萬年,過上富裕生活。走出如升樓,腳下溪水依然那麼平靜,清涼透澈。當整日為了生活奔波的心疲倦時,停下來歇歇,從從容容地融入這一片寧謐的淨土中,何不是人生的的另一種情趣呢。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