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安昌

作者: benbenniao

導讀又到一年腊月時節了。城裡人這年過得是一年比一年淡了,所以有時閑下來就很想到鄉下走走。年糕的糯軟,麥芽糖的香甜,還有棉花糖一瞬即化的膩甜……小 鎮 腊 月 安昌距柯橋僅一站之遙,卻少了許多繁華與喧囂。鎮雖小,歷史卻很久遠。據資料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越族先民就在這裡紛衍繁息,大禹娶得就是這一帶塗山的女兒。安昌本來也沒什麼聲名,直至明代年間 ...

又到一年腊月時節了。城裡人這年過得是一年比一年淡了,所以有時閑下來就很想到鄉下走走。年糕的糯軟,麥芽糖的香甜,還有棉花糖一瞬即化的膩甜……小 鎮 腊 月

安昌距柯橋僅一站之遙,卻少了許多繁華與喧囂。鎮雖小,歷史卻很久遠。據資料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越族先民就在這裡紛衍繁息,大禹娶得就是這一帶塗山的女兒。安昌本來也沒什麼聲名,直至明代年間,安昌人為吸引老百姓來做生意,承諾“來市者,人給燒餅四枚”,街市這才日漸興盛,成為紹興歷史上四大名鎮之一。

古鎮有三裡長街,店鋪毗連,雨廊相續。街河貫東西而成南居北市之勢,一座座石橋,又將兩岸緊緊綴成一體。北岸摩肩接踵,攘攘熙熙,河南則粉牆黛瓦,庭院深深。鎮上百姓幽居而未遠離市井,日子過得順意而恬淡。

從柯橋坐車10分鐘就到了安昌車站。老街就在車站不遠,走過300多米曲曲折折的長橋就是1700多米青石板鋪砌的老街了。抬頭是古老的騎樓,錯落有致的翻軒;迎面是排門型的店鋪,琳琅的商品。占據了臨街茶座的往往是戴氈帽的老農,腳邊擺開帶來的青菜、蔥蒜,一邊飲茶聊家常,一邊賣菜。臨走就到對面一字兒排開的年貨攤上換些糕糕餅餅的帶回去。年終洗燙店的生意是最好的。新衣舊衣都得送來齊整一番。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裡鋪後的簾子一掀,居然是熱氣騰騰的浴室,自然也是出入頻繁。

沿河的晾杆竹叉上晾的都是一串串的腊腸醬貨,下面河埠頭姑嫂們洗弄著用來做魚干的大青魚。許多曾經和水鄉人生活緊密相連,現正逐漸消逝的行業在這個季節的長街上次第展現,箍桶、劈篾、打鐵、彈花、竹編……遠遠聽得有鑼鼓傳來,小鎮人口雖不多,每年總也有一、二對新人在這時節舉行婚禮,按照傳統的習俗,要穿過老街到水上迎新,白色的婚紗、大紅的花轎,在夾岸看熱鬧的人群中,明艷無比。

河對岸有不少老台門。這些宅門皆建於明代,排列有序,有的依偎平列,有的間隔窄巷深弄,一般分有前、中、後三進,多者五進,今天尚屬完好的堂樓有古香堂、世德堂、強恕堂,都已向參觀者開放。新年一天天地臨近了,古雅的台門裡都會點起溫暖的燭火。照規矩,小鎮上的人家都要在腊月舉行祭祀儀式,禱告新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香燭繚繞中,鎮上年輕的媳婦和姑娘總愛搬一把紡花椅子,三個一簇,五人一堆,在天井時學挑著紹興花邊。早年的安昌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要拾針學挑這萬縷絲花邊,待到十三、四歲,便技藝嫻熟,各種針法運用自如了。不過,如今只有一些家庭拮據的村姑、婦女才會靠挑花攢錢補貼家用,年輕姑娘只把這當做閑時的消遣。

比起天井裡的閑情,廚房已是一片熱火朝天。揉年糕、裹粽子、灌腊腸、扯白糖。腊腸是一道典型的安昌風味佳肴,色味勝似火腿,為歲末“年夜飯”必備之菜,因此每到冬令時節,家家戶戶定是廊沿窗前,沿街廊下掛滿腊腸。有些人家還留著老底子的灶頭、簍籃。盛飯的、盛菜的、盛糕點糖果的,七七八八,零零總總。忙歸忙,不過當家的照樣干得井井有條。小鎮人以自己的節奏,在欣喜與平靜交織的心緒等候等新年的到來。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