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鎮

作者: benbenniao

導讀漂完永安溪已是傍晚時分。天色一暗,風就有些大了,竹排上的山歌乘風一直飄得很遠,引得歸家的鴨隊也呷呷呷得跟著竹排向岸邊蘆葦靠去。上岸回到小城仙居已是晚上,晚飯後出來閑逛。長長一段街市居然也十分熱鬧,店不多,攤不少,卻不見賣銀器的。仙居產白銀,來之前就打聽清楚的,問了當地人才知道買價廉物美的銀器,要到白銀市場,這時候早關門了。第二天去� ...

漂完永安溪已是傍晚時分。天色一暗,風就有些大了,竹排上的山歌乘風一直飄得很遠,引得歸家的鴨隊也呷呷呷得跟著竹排向岸邊蘆葦靠去。上岸回到小城仙居已是晚上,晚飯後出來閑逛。長長一段街市居然也十分熱鬧,店不多,攤不少,卻不見賣銀器的。仙居產白銀,來之前就打聽清楚的,問了當地人才知道買價廉物美的銀器,要到白銀市場,這時候早關門了。第二天去“神仙居”。景區不遠,距縣城也就20公裡開外。剛下過雨,未散去的水汽在陡峭的山崖、奇峰間繞了又繞。淡季的緣故,一路不見其他游客,為尋這方難得的清靜,我們更將導游小姐遠遠拋在了後面,隨心所欲逍遙看風景,根據路旁示牌自個兒啄磨這險峰、幽谷、秀林、奇瀑。輕松走過大段平坦的林間小徑後,要看瀑布群就得數石階了。這一路山間縈繞的水汽加上十一級飛瀑因風作態而下的毛毛雨,待到山頂涼亭已是熱氣衝頂,膚發俱濕。這時再概覽神仙居全景,才明白宋朝皇帝下詔賜名“仙居”,多半是因這裡“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而非剛才車上聽得那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老套故事。

中飯是趕到皤灘古鎮吃的。因為仰慕許久了,胡亂扒了幾口飯填飽肚子,我們就脫離大部隊,在鎮上東竄西竄,找尋那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古街。據說,古街形似一條龍,西為龍頭,東為龍尾。我們從龍尾處的磚雕牌坊處進入,龍街彎彎,全不似去過的那些古鎮,一條長街到頭。這裡東拐西彎,廊回路轉,只覺越走越深邃,越走越幽長。到街口一處碑記時,天空突然下起太陽雨,好在三兩步外就站在了廊前檐下。陽光雨絲中,牆頭船渡碑記看不甚清,干脆就呆呆數起檐下水滴來。當街一條大白狗慢條斯理地走過,向生人斜斜瞟上一眼後,抖抖了毛,踩上一只雕花石礅,鑽進了屋牆下一方石洞。

江南古鎮雖星羅棋布,但散落著唐宋元明清各朝民宅古居的卻不多了,因此皤灘也算得上老祖宗了。皤灘位於朱姆溪與永安溪交彙點上,在依賴水路運輸的古時,南來北往的船只無不揚帆經過這一古鎮,因此這裡也曾是永康、縉雲、金華、麗水等浙江內陸地帶食鹽散地和交易市場。大凡交通便利百業興旺的地方,往往也薈萃了不少書香門弟,三教九流。像明清何氏大家族所居的何氏門堂,一個大天井連套著若干小天井,樓軒相連廂廊回環,從正廳木板牆上依稀可辨的16張官報捷報,可知這家出過不少顯赫大員。勾欄院、賭場,從外面看上去毫無出奇之處,老老舊舊的木檣板,看上去就像一戶殷實人家的模樣,只是進門處的地磚顯得格外坑坑窪窪,可以想像當年的盛極一時。

鎮上很冷清,好不容易才瞅見黑黑一方天井裡有兩老夫妻在做著活。做得是鎮上的絕活針刺無骨花燈。燈內不置骨架,全靠紙張折疊粘貼而成,周身用針鎮刺滿花紋。點上光源後,光自無數小孔透出,晶瑩剔透。手工制作一盞小燈要三四天,自然價錢不菲,老夫妻說價不二——“八十”,許多想買燈的都偃旗息鼓了,一打聽後才知燈賣得並不俏,但是賣不出去也不賤賣,掛在家裡看看也是好的。但當有人終於打定主意要買荷花燈了,老實巴交的老人卻說,掛久了,不好了,不賣了。鎮上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了。小個子的男孩程良就像對他自己家的客人那樣,盡著地主之誼。熱情得領我們在他家與鄰居家竄進竄出,看後花園的魚池、菜圃後的養馬場、封死的圓門後千年的古井,一口普通話居然講得比高出他一個頭的大孩子還頭頭是道。沒一會兒,一行人都與他混熟了,才知道12歲的程良別看他現在活蹦亂跳的,卻因患癲癇一直沒讀書。當大伙兒逛完胡公殿准備打道回府的路上,天空忽然又下起雨來時,跑前跑後為我們送傘的程良讓每個人都心疼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