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楚古道上漫游

作者: zyh37

導讀金秋季節,隨先行者俱樂部尋著古人的足跡,在吳楚古道上倘徉了五天。這次參加的是特種旅行,它的成員都是在互聯網上了解游程並在網上報名的。俱樂部帶隊的是兩位曾經在當地插隊十多年的老知青。經他們聯系,一行14人食宿在途經的小山莊的農家,一路體驗著古老的要道給當地經濟文化帶來的變遷。 古道蜿蜒於今日江西、安徽兩省之間。 我們在江西下火車後直奔瑤� ...

金秋季節,隨先行者俱樂部尋著古人的足跡,在吳楚古道上倘徉了五天。這次參加的是特種旅行,它的成員都是在互聯網上了解游程並在網上報名的。俱樂部帶隊的是兩位曾經在當地插隊十多年的老知青。經他們聯系,一行14人食宿在途經的小山莊的農家,一路體驗著古老的要道給當地經濟文化帶來的變遷。

古道蜿蜒於今日江西、安徽兩省之間。

我們在江西下火車後直奔瑤裡。在瑤裡,我看見領隊虔誠地蹲跪在一條小路上,專心致志地選取最佳拍攝角度,他說,這條就是我們此程要尋訪的古道。

踏在古道上仔細觀察,始覺腳下這一塊塊用長方形青石板整齊排列的狹小道路的久遠歷史。歷經數千年的風霜雨打,承受萬千人的踩踏重壓,石板的表面已被磨得有些光亮,有一些石板的邊角已經損壞,但總體並不影響人們的行走,所以它至今仍是當地農民行走的一條交通要道。

古道是在平地與山路間蜿蜒向前的。沿著古道前行,一會兒我們就氣喘噓噓了。我們邊喘著粗氣翻山越嶺,邊不時地停下來,欣賞四周巍峨起伏的群山的雄姿。走了很久,當天色完全黑下來時,古道把我們帶入一個位於山坳的小村莊。站在月光朧照的村口,隱隱聽到一陣陣鑼鼓聲,這令我聯想起了魯迅筆下的“戲社”,心想,大概這古老的村子裡搭了戲台要唱戲了吧——因為當晚正好是中秋與國慶之夜重合。

走進村子看到的是這樣一幕:黑暗中一條很長很長(約50米長)的通體閃爍著點點橘紅色亮光的長東西躺在地上,許許多多的孩子都在往它上面插點燃的香。領隊介紹說,這裡的人有個習俗,中秋夜要舞龍燈,他強調,一年只有這一次,我們能遇上真是幸運啊。噢,這條用千萬盞“小桔燈”做成的東西就是龍燈啊!在幽暗的山莊裡她是多麼壯觀美麗!

隨隊七拐八彎到了村長家,扔下大背包,立即往回跑,跑到那條龍燈前,向一個孩子要了一根點燃的香,學著他們的樣子小心地往龍骨上插(龍骨用一根結實的長繩外面包裹厚厚的稻草做成)。香的底端連著竹簽,很容易就能插入軟軟的稻草中。剛插完,就聽見龍頭那邊傳來很響的吆喝聲,龍燈隨之被托了起來,在一片歡呼聲中,整條龍燈朝前游動起來了。

夾在孩子們中間,猶如回到了童年。我也像他們那樣用右手托著龍腹(只有腹部不插香)一路瘋狂地大喊大叫著朝前走。龍燈越游越快,我們開始小跑。隊伍外的觀眾受這喜慶場景感染,附和著我們一起大笑大叫,一時間,整個村莊沸騰了。一支鑼鼓隊敲起了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銅鑼,細看,敲敲打打的全是些大人。

龍燈游到第一戶村民家,他們的家人早已等候在門口,見龍燈近了,立刻點燃事先已拿在手裡的鞭炮,“砰砰——”響著歡迎游龍的到來。第一戶的鞭炮還未放完,第二戶、第三戶、全村家家戶戶都緊接著放起了鞭炮。龍燈興奮地快跑起來,跑到村裡的重要場所——祠堂前時,響起了更猛烈的鞭炮聲。在堂前的空地上龍轉著圈子飛舞,裡一圈外一圈,一圈又一圈地舞著扭著,留下煞是好看的圈圈令人眼花繚亂的余輝。

接著,我們高舉著龍燈狂奔著原路折回,一直奔到村尾,這樣來來回回兩三次,在又一片鞭炮聲、歡叫聲中收場。前後歷時約半小時。

村民們說,舞龍燈的目的一是歡慶豐收,二是驅逐邪惡。

第二天一早一位老鄉告訴我們,在這附近的大小山裡共有36個溶洞,並熱情地帶我們4個早起者去看了其中一個離村子最近的尚未開發的大溶洞。因為洞的入口處的溪水深了點,我們沒敢涉水進洞,只看到那洞口奇石錯落。老鄉指著懸空生長的一株植物說,這是紅豆杉,是一種很珍貴的樹木。又說,這洞裡過去考察隊進去過,裡面有一大片仙田,很好玩的。為了遵守全隊的時間安排,不敢久留。我們看著表,計算著回村路程所需的時間,匆匆趕回村中。隨隊看了另兩個山洞,一個叫涵虛洞,是唐朝的一位文人墨客給取的名字,另一個洞叫都很壯觀。

看完溶洞回到村子,我們的隊伍沿著古道又出發了。

這次古道把我們帶到了江西省婺源縣的仕宦名村——裡坑(村莊的名字)。這片有著典型徽派建築和濃厚文化氣息的土地,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

據介紹,裡坑建村於南宋初年。村落嵌於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黛瓦粉牆互忖倩影,古道石梁與村前淵河的湍湍流水相映生輝。沿淵河構築的明清府第有工部尚書余懋學的“尚書第”、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副都御使余自怡的“駕睦堂”、兵部主事余維樞的“司馬第”等等,翹角飛檐,雕刻精湛,圖案寓意雋永。

不知是在“尚書第”還是在“司馬第”的古建築裡(現在都有當地人居住著,但不完全是他們的後裔),我看到一堵牆面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狀,那是現在居住在這棟房子裡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的光榮標志。當我獨自轉到古屋的後門時,發現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坐在門檻上,背對著我。走近一看,她正靜靜地捧著課本在用功。發現我後友善地衝我笑笑,低下頭繼續看書。我對她說,過節還在復習功課啊?她微微一笑不作答。又問,牆上的獎狀都是你的嗎?她又笑了一笑,點點頭,說,是的。這古居這姑娘讓我感受到了當地人那種崇尚學習,尊重知識的濃厚氛圍。

知書達理的村長跟我們講了很多。他說,我們理坑人歷代在朝廷中任七品以上官位的有37人,被稱為文人的92人。他又說,我們的一位祖先很有眼光,他十分重視教育,在他的影響下,村裡的人都重視學習。當地流行這樣一句諺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意思是孩子出生在閉塞的山裡,很不幸運,但到他十二三歲時,大人就將他往外趕,要他外出繼續求學、謀事、見世面。世世代代下來,這一帶出了那麼多的人才就不足為怪了。走到村頭,村長指著一座橫跨淵河的廊橋說,你們看,這座古橋出去的門是普通的長方形,進來的門是圓形。圓,是圓滿而歸的像征,那是迎接衣錦還鄉榮歸故裡的親人的啊。可見先人們連造橋也不忘警示後輩啊。

惜別理坑,悠悠的古道把我們引向了連綿的高山,在一座山上,我們看見一塊很大的石碑,上面寫著“吳楚分源”四個大字——這就是中國古時候吳國與楚國的國境線。

在石碑邊上有一座奇特而又古老的石屋,那是用大石頭精心開鑿成各種像木損一樣的凹凸形狀,使石頭與石頭間相互穩固嵌牢而建成的。石屋的牆上刻著許多文字,其中還有清朝的兩個皇帝的題詞。

越過“國境線”,進入了今日的安徽省。

這時發生了一件趣事。起因是我們為了減輕重負,請了三個江西村民幫著把行李從江西挑到安徽。三人中有兩人家裡的狗跟著主人也隨隊一起來到了安徽。當我們進入安徽的一個村子停下來休息時,忽然身前身後冒出許多條狗。有一條看來是領頭的狗對著隨隊的江西大狗廝咬起來,邊上圍著一圈當地狗唳著為它助威。見次情景,江西狗的主人立即把挑行李的扁擔往地上使勁一擲,腳一跺,口中憤憤地咒了一句什麼,當地的安徽狗一下子四散逃走,惟有那領頭狗不服氣般地發出壓低的吼聲。看見我們一群人都幫著大狗,又無自己村裡人的相助,無奈地跑到一邊去了。原來狗是會欺生的。

在安徽我們玩了齊雲山——屬道教聖地之一。山如其名,真的是山中有雲,雲中有山。

隨後,隊伍到達黃山腳下的屯溪,玩古鎮,上火車回滬。

五天的行程一眨眼就過去了,這次活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俱樂部的特種旅行,活動形式與眾不同,整個活動過程歡迎你出金點子。你可以提任何建議,大家覺得你說得有道理,就按你的主意調整行動方案,感覺猶如與自己的好朋友一同出游一樣,很快樂。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