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濟會堂”發現記(上)

作者: 東海999

導讀建造在上海外灘的建築群,是舊上海開埠後,經過近百年的建設而形成的, 它們因為具有多姿多彩的建築風格,而被稱為黃浦江邊的“萬國建築博覽會”。現今為人熟知的外灘建築從延安東路口的1號原“亞細亞大樓”一直到黃浦公園對面的29號原“東方彙理銀行大樓”,一共有22棟。從29號往北到33號原“英國領事館”之間是沒有什麼高大建築的(圖1)。可是在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外� ...

建造在上海外灘的建築群,是舊上海開埠後,經過近百年的建設而形成的, 它們因為具有多姿多彩的建築風格,而被稱為黃浦江邊的“萬國建築博覽會”。現今為人熟知的外灘建築從延安東路口的1號原“亞細亞大樓”一直到黃浦公園對面的29號原“東方彙理銀行大樓”,一共有22棟。從29號往北到33號原“英國領事館”之間是沒有什麼高大建築的(圖1)。可是在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外灘老照片中卻可以看到兩者中間原來曾經有過一幢漂亮的高大建築的,也就是(圖2)中的左起第二幢樓房。那麼這是一幢什麼樓房呢?它是什麼來歷?後來又怎麼會消失的呢?關於這幢樓房的來歷,有關的資料非常少。後來才知道這幢漂亮的樓房名稱叫做“規矩會堂”。很奇怪,老上海外灘沿線的樓房大部分是銀行、洋行、大飯店或者就是外國的領事館。什麼會在此建造一座會堂呢?看了有關資料後我才大吃一驚!“規矩會堂”的英文原名是“Masonic Hall”。原來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密組織---“共濟會”的聚會場所“共濟會堂”,相當於基督教的教堂。由於“共濟會”的標志為“圓規和角尺”,也就是“規矩”,所以“共濟會堂”在上海又被稱為“規矩會堂”。當年能在外灘這樣的黃金地段占上一席之地,這從另一個方面也放映了“共濟會”的實力。“共濟會”英文名為Freemasonry,字面之意為"自由石工",它成立於1717年的倫敦,其入會儀式可能溯至公元前十世紀,然後逐漸向歐美各國擴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秘密組織。它的主旨在傳授與執行其互助綱領。其源起可溯及中世紀的石匠和教堂建築工匠的分會。共濟會並非宗教,在成立的初期屬於一種秘密結社,由於共濟會行事神秘低調,所以引發人們的神秘感。共濟會除了有趣的握手方式之外,還有不為人知的內幕。共濟會遍布全球,會員來自社會各行業各階層。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美國前總統華盛頓、羅斯福和傑斐遜都曾是共濟會的成員。電影《達芬奇的密碼》中描寫的神秘的西歐“聖殿騎士團”,也被看作是共濟會的前身。那麼舊上海怎麼也會有“共濟會”和“共濟會堂”的呢?這還要從1842年滿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後,五口開放。隨之而來的英國殖民者在上海建立租界,這些英國人中許多都是“共濟會”成員,所以他們也就隨之建立了聚會所需的“共濟會堂”。上海較早的“共濟會堂”是在“廣東路”上,由於在上海的“共濟會”成員不斷增多,所以1865年在外灘重新開始建造新的“共濟會堂”,當年還為此舉行了隆重的奠基石放置儀式(圖3)。它的位置就在今天原“東方彙理銀行大樓”的北鄰。這幢意大利風格的建築, 由建築師Clark設計。裡面建有一樓大廳和二樓共濟會的禮堂,還有辦公室、圖書館、閱覽室和茶點室、領導人的秘密會議室(圖4)。到了20世紀初隨著外灘新一輪的樓房改建風潮,這幢老的“共濟會”被拆除了,1907—1910年期間,在它的原址重新建造了一幢全新的“共濟會堂”(圖5)。也就是我們在第一張照片中看到的那幢漂亮的建築。但是好景不長,不知什麼原因,到了1930年這幢大樓被買給了日本郵船會社。而後者買下這幢建築樓,隨即就把它拆除了。照理說日本郵船會社拆了它之後應該重新建造一幢什麼建築的,可是也不知什麼原因,這塊地方以後再也沒有建造過什麼像樣的樓房了。也就是說那幢漂亮的“共濟會堂”也就從此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圖1)



(圖2)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