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與嘆茶

作者: 屎殼郎

導讀廣州人與嘆茶的歷史廣州人,早上九、十點鐘光景,施施然挾份報紙上茶樓去飲茶,說確切一點應該是去“嘆茶”,這是廣州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廣州人愛飲茶之風起於何時?難以考究。但廣州人飲茶歷史久遠則是可以肯定的。 相傳南越國君趙佗,喜愛飲茶,經常帶著一班臣下到臨江的小樓茶敘。有一日,趙佗與僚屬品茗,一輪紅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耀金,非常壯麗,趙頓 ...

廣州人與嘆茶的歷史廣州人,早上九、十點鐘光景,施施然挾份報紙上茶樓去飲茶,說確切一點應該是去“嘆茶”,這是廣州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廣州人愛飲茶之風起於何時?難以考究。但廣州人飲茶歷史久遠則是可以肯定的。

相傳南越國君趙佗,喜愛飲茶,經常帶著一班臣下到臨江的小樓茶敘。有一日,趙佗與僚屬品茗,一輪紅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耀金,非常壯麗,趙頓時豪情勃發,順手抓了一把茶葉灑向江中,那片片的茶葉忽而化成飛舞的銀鶴群,那鶴群忽而又幻化成一群仙女,飄然降落樓上,向趙佗奉上香茶。這個民間傳說,可以把廣州人飲茶的歷史上溯到西漢初期。

從史料看,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曾到廣州活動過,他的《茶經》很早就在廣州廣泛流傳,成為廣州飲茶的“經典”。由此,廣州人的飲茶之風也可以上溯到幾個世紀以前。

若以茶樓為標志,廣州人飲茶的歷史起碼亦有幾百多年。考證廣州茶樓其前身是“二釐館”。在清代的鹹豐、同治年間,這種“二釐館”在廣州城鄉已很普遍。

廣州早期的茶居叫做“二釐館”。“二釐館”多在街邊巷口開檔,上用樹皮做頂,中用竹木搭建,下擺幾張木台木凳,旁邊生個爐子,爐上放一煲白粥、一鍋油 老板兼伙計就站著搓捏面粉,或將面切成面條,下到油鍋做成“油炸鬼”(油條),同時,還賣些芋頭糕、松糕、缽仔糕之類。茶價二釐(當時1毫錢等72釐)。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廣州的“二釐館”遍布大街小巷,有首民謠這樣唱道:“去二釐館飲餐茶,茶銀二釐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不花假。”

後來出現茶居,茶居自然比二釐館高級些,飲茶也講究起來,當時只有“一盅”,還沒“兩件”。“一盅”就是指用石灣粗制的綠釉壺泡茶,每人一盅炳茶。茶客多是做“三行”(建築工人的通稱)和做苦力 (搬運)的勞苦大眾,他們勞累一天,倦縮了一夜,次日清早,借此茶居尋求片刻的喘息,會會工友,了解一下市道行情,發發牢騷。每天清晨四五點鐘,茶居大門一開,工友們蜂擁而人,一兩千個座位,十來分鐘便座無虛席。茶友們像約好似的,天天就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只要誰一缺席,就互相打探,看看發生了什麼意外事情。

到了晚清,廣州市場更加繁榮,一些堂皇體面的茶樓在廣州興起。清朝光緒年間,在當時商業中心十三行,辦起了廣州第一間像樣的茶樓“三元樓"”。樓高四層,當時稱為“高樓”,裝飾得金碧輝煌,高雅名貴。從此以後,人們才把飲茶的地方叫“茶樓”,把品茗稱之為“上茶樓”。與此同時,一些茶居逐漸擴大經營,發展成茶樓,雖然名字仍帶“居”,如陶陶居、陸羽居、怡香居等,但門面裝修大都豪華富麗,經營推陳出新。

當然,上茶樓不僅是喝點茶那麼簡單,嘆茶的內容,包括了吃點心。當時廣州人飲茶多是“一盅兩件”。所謂 “一盅”,就是一個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裡多放些粗枝大葉的茶,茶葉苦澀而沒有香氣,但可提神和衝洗腸胃。茶客中流行著“清早一杯茶,不用請醫家,也能通坑渠”,也就是所謂可以清腸胃,可以保健養生。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松糕、芋頭糕、蘿蔔糕之類,雖然不怎麼香口,但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勞動人民頗覺實惠。

後來,茶樓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的要求,開始選用靚茶,並用山泉水泡茶;“兩件”的質量也精細起來,或馬蹄糕或燒賣,或糯米雞或叉燒包等等。慢慢逐步形成廣州茶樓的特色。主要體現在:

一是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廣州處在亞熱帶,氣候悶熱潮濕。茶樓一般高三層,底層有六七米高,二三層各高五米左右,四面是高框玻璃窗,空氣流通,地方通爽,座位舒適,廳內懸掛字畫、條幅、楹聯等,環境布置清雅。

二是茶靚水滾。茶靚——茶的品質上乘,能滿足茶客的口味;水滾——泡茶要沸水,能品嘗出茶的真味。泡茶還要“高衝低泡”,讓沸水飛瀉入壺,使茶葉上下翻動,充分泡出味來。

三是點心精美多樣。點心花式品種多,以大類品種分,有常期點心、星期點心、四季點心、席上點心、節日點心、早點、午點、晚點,以及各具特色的招牌點心。

當時清早起來飲茶的,有豪商巨富、達官貴人,他們借飲茶乘機打探行情,建立關系。那時沒有電視和收音機,信息的交流、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大多在茶居,在飲茶間進行;也有三教九流,借著茶居做些偷訛拐騙、相妄選美的事;有前來茶居消磨時光的。可見,當時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 

茶樓發展到現代的酒家,更上一個台階。當代的酒家在裝修上舍得花大本錢,有單間的,搞雅座的,既有輝煌的大廳,也有雅致的中廳。有中式的,西式的;有日本式,東南亞式;各式各樣的擺設,開各種茶座,讓不同階層的市民有更多的選擇。

現在廣州茶樓不單只是經營早市,而是開早、午、晚三市。既有早茶,也開設下午茶,至於夜茶,樣式更豐富,吃燉品,吃海鮮都可以。現在廣式點心制作精細,花樣很多,常見的有:蝦餃、燒賣、粉果、芋角、叉燒包、馬蹄糕、糯米雞等。

現在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多聚在西關一帶茶樓和白雲山腳的鹿鳴酒家,並邊嘆茶邊玩鳥賞鳥(多在鹿鳴酒家);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人的飲茶茶禮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飲茶有一不成文規矩:茶客們平常可以粗口爛舌,但斟茶和飲茶日寸,得互敬互讓,即便是十分熟落的老友,對方給自己斟茶,也一定以兩指輕叩桌面,表示謝意。這種叩手茶禮一直維持至今,成為嶺南的一種民情風俗。問其淵源,有一個故事: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他只帶一個僕人,來到廣州西關泮溏村口“享順樓”小茶樓飲茶。一個伙計手捧兩個茶盅,裡面裝著茶葉,放在乾隆與僕人桌前。然後,另一伙計右手挽一個大的銅水煲,來到乾隆帝面前,左手拎起茶盅蓋:右手往上一提,妻時,一股滾水從銅饅嘴瀉下,勢如青龍吐水。乾隆嚇了一跳,可再一看茶盅,恰好灌滿大半盅茶,周圍點滴不漏。

乾隆十分驚訝,問伙計:“為什麼要這樣沏茶?”

伙計笑答:“官人,這是蝦眼水衝茶,老規矩了,水剛剛開,才起泡眼,廣東人俗稱蝦眼水,需要從高處往茶衝撞,第二回才在低處衝茶,只有這樣,茶才會出味。”

“為什麼你能做到滴水不漏?”乾隆又問。

伙計一笑,說:“熟能生巧吧。”

乾隆聽得高興,站起來,自己拎起銅水煲,學著伙計的模樣,往僕人的茶盅裡衝茶。

這一下,可把那僕人嚇得幾乎掉了魂,乾隆給僕人斟茶,自己如何變得起!按朝中規矩,這屬皇帝賞賜,要跪在地上叩頭謝恩,三呼萬歲的。但如今皇上微服出巡,不能暴露他的身份。僕人情急之下,連忙屈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做成屈膝的姿勢,在茶盅邊的桌面上,“篤篤篤”連敲幾下,表示叩頭謝恩。

乾隆覺得十分好笑,伙計看了大為不解,問僕人,這是什麼意。僕人隨口而出:“這是叩手茶禮。”

從此,這種叩手茶禮便逐漸在茶居流行開來,後來成了廣東人飲茶的禮儀,如今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最早的叩手指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手指握空拳,叩手指關節,後來才漸漸轉變到現在的只用中指和食指並攏輕叩指尖了。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