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十六日(七)

作者: 濁酒半杯

導讀貴州十六日(七) 6/2貴陽---凱裡---雷山---榕江(370公裡) 上午八點半出發,上高速在三棵樹下轉308省道兩小時後到南花。雷山縣有三個著名苗寨,另兩個是郎德上寨和西江苗寨,之所以選擇南花苗寨是因為郎德上寨名氣太大,商業味濃了,西江苗寨大概是最有去頭的,千戶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蔚為大觀,但那兒在修路,司機不肯去。從今天開始導游也換了,是一個快畢業的在校女大學 ...

貴州十六日(七)

6/2貴陽---凱裡---雷山---榕江(370公裡)

上午八點半出發,上高速在三棵樹下轉308省道兩小時後到南花。雷山縣有三個著名苗寨,另兩個是郎德上寨和西江苗寨,之所以選擇南花苗寨是因為郎德上寨名氣太大,商業味濃了,西江苗寨大概是最有去頭的,千戶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蔚為大觀,但那兒在修路,司機不肯去。從今天開始導游也換了,是一個快畢業的在校女大學生,姓胡,黎平人,侗族。

在南花苗寨我們見到一座教堂,由是拜訪了村主任潘成亞先生,他是一位基督教徒,他伯父是長老(這地方小,教堂沒有專職牧師,長老相當於住持),在家中他用當年外國傳教士創制的苗文注音給我們吟誦了聖經。雲貴一帶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有很多外國傳教士進入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在當地建學校辦公益,做了很多善事,有一些到死都沒有回過故土,葬身異鄉,他們的獻身精神值得人們緬懷學習。郎德上寨離南花很近,而且是順路經過的,於是我們也上去看了看,確實商業味重了,有叫你上家裡吃飯的,有賣工藝品的,有專等照相的。在南花全沒有這些,我們請一位小姑娘合影,她還有點害羞,請了幾次才願意,給她小費也是硬塞的。

雷山附近午餐後,下午五點到榕江縣城,這兒是平永河,寨蒿河與都柳江三江彙合之處,在車江大壩(不是水庫大壩,是山地中大的壩子)胡導陰錯陽差陪我們看了一個車寨鼓樓,雖然只有三層,但造型美觀,屋脊上還有琉璃獸,這在其他地方沒見過,破舊了,看起來有些年代了。在寨子裡走了走,看到都柳江邊一棟老宅,其山牆很有氣勢,已經有點中西合璧了,據說宅主姓楊,祖上是大地主。隨後到了三寶侗寨,要買門票(30元),所謂天下第一鼓樓其實是近年新建的,工藝粗糙。都柳江邊生長著成排的古榕樹,大樹遮天蔽日,老根盤根錯節從堤岸上植入江中,奇怪的是榕樹都靠村寨一邊,對岸則是青青芳草,那麼這些榕樹一定是侗族先輩人工種植的了。在寨口的大榕樹下與幾位老人聊了聊,最年長的一位八十多,據他們講這個寨子全姓楊,是宋朝楊宗寶的後裔,至今已傳承了三十五代。晚宿榕江賓館,在縣委大院內,已經給私人承包了,又是住套房,奢侈啊!如果換標房,旅行社並不會退錢,將就吧。晚飯我提議吃魚,三江彙合處不會沒有野生魚,終於在一個小巷內找到了一家,鯰魚和桂魚,魚所剩不多,桂魚還是別人讓給我們的。

在雷山至榕江的山坡上,有一群苗民在賣野楊梅,有大人有小孩,我們下去嘗了嘗味道,八毛錢一斤,在一老婦處買了一籃後就走了。然而,有一個場景卻一直呈現在我的眼前:一個小女孩坐在地上,前面是幾筐楊梅,瞪著一雙期盼的眼睛。我懊悔當初為什麼不買她的楊梅,即使是酸的,她的眼神真像希望工程形像的那個小女孩,讓人不能忘懷。

6/3榕江---從江---肇興---黎平(257公裡)

清晨出發從321國道拐入一細石路面的縣道去增衝,行至12公裡處路面泥濘凹凸,車輪打滑,底盤有些摩擦,於是司機不肯再走了。其實這段路也就五十米左右,問過來的中巴司機說過了這段就沒問題了,但司機有他的苦衷,車是自己的,心疼,我們也無奈,只好怏怏而返。增衝侗寨鼓樓是全國重點文物,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現存最古老的侗寨鼓樓,我們與之失之交臂十分遺憾。

從榕江到從江一直沿著都柳江行駛,兩岸景色秀美,岸邊散落著許多苗寨,侗寨,但在房屋外形上似乎無多大區別,只是有鼓樓的地方一定是侗寨。我在路上發現一處全新的寨子青瓦黃木很漂亮,於是下車進寨看了看,一問老鄉才知道他們是侗族,原來住在江對岸,因為大火把寨子燒了,所以政府把他們遷到此地,每家給予一定補貼蓋新房。走進其中一家,房屋蓋得差不多了,很大,一問,才化了一萬六,不算人工,因為侗族男子人人都是能工巧匠。我說這一萬六便宜,主人說,還便宜呢,前些年只要五六千。行至腊娥大橋不到,有一支濁流彙入都柳江,清濁交彙,黃綠分明,清者也開始變濁了,都柳江這一段的水變得有些混了。過腊娥大橋不遠,遇到山體塌崩,車道變窄,偏偏一輛超載的運煤卡車雪上加霜陷在路上,過往車輛排起了長龍。由於這幾天下大雨這兒已經塌方過幾次,附近有大鏟車待命,公路部門接報後立即派人開鏟車鏟去堆在路中的土方並把陷在路上的卡車拖出,公路終於暢通了,等了大概一個半小時。開始我們曾經想繞道老國道去從江,問各路人馬,有說可以的有說不可以的,莫衷一是,我們又與司機起了爭執,司機堅決不肯繞道,但這次司機是對的。

從江縣城午餐後到岊沙苗寨,那裡男子的裝束至今保留古風:頭頂挽有發髻,穿無領右開衽銅扣青布衣,直筒大褲管青布褲,常年腰系煙袋,身挎腰刀,肩扛火藥槍,有點像日本武士,找到了一位全幅武裝的火槍隊副隊長叫滾元谷的,與之合影留念。這次到貴州我們打算資助一兩個少數民族的貧苦人家孩子上學,在這裡我們碰到縣旅游局的潘小姐,說明來意後,她陪我們走進了一家貧苦戶,男女主人上壩去了(下田),家中留了一個叫滾奴拉的七歲女孩,她的奶奶和奶奶背上的超生的小妹妹.家中只有一些肮髒不堪的床褥和炊具,真是家徒四壁,唯一感到沒有回到古代的是總算有一台老舊的電視機。我給了小女孩一些錢作為上學的第一筆費用,並與潘小姐約定,如果小女孩以後學習有什麼困難我可以一直資助她。LG也資助了隔壁人家的一個小男孩。盡管這裡已經開發了旅游,但大多數村民的生活狀態並沒有太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人們的關注,關愛。

出從江後的一段321國道已在廣西境內,路面明顯差了,坑坑窪窪的沙石路。我原以為國道應該歸國家管,現在才明白其實國道在哪裡就歸哪裡管。這段路在廣西,但跑的車都是貴州的,廣西自然不肯化錢去修了,這難道不是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悲哀嗎?!

一路顛簸終於到了肇興,這是一個山環水抱的侗寨古村落,有五座風雨橋,五座鼓樓,五座戲台,但大多是八十年代復建的,據說老建築在文革期間毀壞了。寨子裡大部分人是陸姓,從江西過來的,具體年代無考。村落中間有一條小河,流水潺潺,兩邊有不少騎馬樓,整個村寨全是木結構的建築,侗族風格保持得很原始很完整。村落中已經有了一些旅館,酒樓,酒吧,茶樓,但由於游人少,生意似乎清淡。現在人們到貴州體驗民族風情大多到郎德一帶就止步了,其實都柳江肇興一帶才是部落文明最濃郁的地方,以都柳江為核心的黔東南與西藏一起被列入亞洲僅有的兩個“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旅游最高勝地。肇興有點像麗江,不是指規模而是指氛圍,麗江大研古鎮是納西族的聚居地,肇興古鎮是侗族的聚居地,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排行榜中,肇興排第四,麗江排第六,但知道肇興的人恐怕不多。我想不久的將來,這個美麗的小鎮一定會逐步被世人知曉並揚名天下。

離肇興侗寨七公裡處還有一個好地方: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這是貴州四個民族生態博物館之一,是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合作項目。這裡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村寨內還有很多明代遺物如石板路,石水壺等。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中國音樂沒有和聲,但這裡古老的多聲部無伴奏侗族大歌顛覆了這個結論,震驚了世界。可貴的是這兒完全沒有商業運作,的的確確是原生態的。寨子差不多建在了山頂,背後是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前面是連綿不斷的層層梯田,現在正是插秧季節,塊塊梯田都泛著水光,夕陽西下,在山頭上眺望,真是太美了,可惜我們沒有好的相機,沒有好的技術,沒能將這景致完美地記錄下來,又一次遺憾!

晚八點到黎平縣城,胡導帶我們去一家小店吃侗家傳統菜干鍋牛肉,我不覺得好吃。晚宿掛牌三星港賽酒店,還不錯。黎平是我們這次行程中見過的最繁華的縣城,晚上燈火輝煌,馬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比較有形的酒店也有好幾個,還有機場,縣城有機場還沒聽說過。到貴州已經十天,今晚第一次有騷擾電話,這或許是都市繁華的一種吧。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