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丹白露

作者: 行者洛藝嘉

導讀來巴黎前,一直覺得這裡兩個地方最美,一個是香榭麗舍,一個是楓丹白露。尤其是後者。把它的美想像得燦爛而潔白:秋天的時候,晴空碧日,楓葉紅了,草凝白露。也就以為這裡最好的季節是在秋天。到了這裡才知道,原來和秋天絲毫沒有聯系,也沒有看到楓葉。楓丹白露,是直譯過來的,法文意思是美泉。自然就有泉水。 泉水的源頭在哪裡已經不知道了。現在游人看到 ...

來巴黎前,一直覺得這裡兩個地方最美,一個是香榭麗舍,一個是楓丹白露。尤其是後者。把它的美想像得燦爛而潔白:秋天的時候,晴空碧日,楓葉紅了,草凝白露。也就以為這裡最好的季節是在秋天。到了這裡才知道,原來和秋天絲毫沒有聯系,也沒有看到楓葉。楓丹白露,是直譯過來的,法文意思是美泉。自然就有泉水。

泉水的源頭在哪裡已經不知道了。現在游人看到的是這片湖,在森林的環抱中,一湖碧池清清爽爽,藍天碧日下的一湖藍。岸邊蘆葦搖曳,湖上鷗鳥飛翔。

大草坪上,野花綻放,參天的大樹靜默無語。

楓丹白露宮,是坐落在這森林裡的宮殿,建於12世紀,是皇家的行宮。拿破侖等許多皇帝都常常在這裡打獵,拿破侖也常帶約瑟芬來此游玩。楓丹白露,雖不如盧浮宮和凡爾賽宮那麼氣派壯觀,但它獨特的細木護壁、石膏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藝術,卻讓這裡另有一番韻味。下午的陽光照進來,照著這裡的浮華。昔日的浮華。

楓丹白露附近景色優美。這裡優美的景色吸引來眾多的畫家,來此寫生、交流、生活。他們在一個叫巴比松的小山村定居下來。面對著如詩如畫般的自然,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些畫家的心靈開始了新的旅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進入他們的視線,躍到他們的畫筆前。著名的巴比松畫派開始形成。

那是19世紀30年代,大革命失敗,王朝復辟,政治風雲變化,社會動蕩不止,人們普遍想尋求精神上的綠洲。巴比松正是他們尋找的一片淨土。

這些畫家摒棄古典主義藝術的做作,也放棄了荷蘭風景畫的精致模仿,提出“面對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走上了以農村真實景色為描繪對像的道路。

盧梭是這裡面的主要畫家,他於1844年定居於巴比松。他的目標、風格和發展,都顯示出巴比松畫派的特色,被譽為專畫橡樹的“精神氣質”。他的作品《岩石上的男孩》、《入睡的吉普賽女郎》、《婚禮》等現在被收藏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紐約現代博物館、巴黎桔園博物館等處。這裡還有被稱為“風景畫中的貝多芬”的杜勃萊,專畫鄉村土地上牛羊群的特羅揚和於樸素中見美麗的米勒。

說說米勒。

米勒最著名的作品是那幅《拾穗者》。在夕陽的金色中,農婦專注於地上的麥穗。對比於背景的黃和明麗,農婦的身影是黑和沉默的。生活的艱辛,命運的無常,淡淡的哀傷飄浮在畫間。

米勒的畫對後代的畫家深有影響。除了梵高外,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也聲稱,他的第一張啟蒙畫就是米勒的《晚鐘》。

米勒是個農民。他來到巴黎的那個晚上,天下著雪,巴黎泥濘、污穢。他乘車、步行,一身的風塵,看到的卻是這樣的巴黎。他失望得痛哭起來。“巴黎如敗亡之都巴比倫。”——他覺得家鄉人說對了。那是這個鄉下少年第一次來巴黎。

一個著名的作家說“我對陰晦的巴黎沒有絲毫的興趣。”他卻在巴黎留下來,一輩子生活在這裡。

巴黎,寄托著多少年輕人、藝術家的夢想呵,而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又有幾人能照亮大家的眼睛?

米勒是成功者。只是他生前並沒有得到這一切。1899年,米勒去世14年後,法國人才開始認識他的價值。他的特展也開始舉辦。他的《拾穗》和《晚鐘》成了當之無愧的名畫。一旦成了名畫之後,人們就會把自己的理解加給它,加給別人。大家張開想像的翅膀,把經驗,把哲理,把好多沒有的東西加到它身上。其實,一幅畫,它描繪給你的就是你看到的。你第一眼見它時的感覺就是最真實的感覺。最真實的感覺就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溫暖和感動。

現在的巴比松已經是一個小鎮了,因為歷史,因為現在聚集著眾多的畫家而聞名,而如今的畫家也過起了體面的中產階級生活。潔淨的石頭路面兩旁,是一座座二層小樓,每個樓都很別致,跟其他的絕對不同。樓在庭院中。庭院中有花和樹,是純淨的自然風光。屋裡則吹拂著藝術的氣息。

米勒的畫室還在,在一個簡樸的小院裡,在沒有什麼花和樹的小院裡。畫室分裡外兩間,擺著眾多的風景畫,這都是米勒後來的學生畫的。他們模仿米勒,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派別。

下午淡淡的陽光照著它們,照著這些寧靜的美麗,照著我內心寧靜的感動。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