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格蘭的過往

作者: ivy1020

導讀2006年7月26日,我第一次踏上大不列顛的土地,懷著對於英倫風情無比的渴望和新奇開始了12天的異域生活。一次不經意的抬頭,望著大片大片白雲飄浮的藍天,呼吸著參雜大西洋海風的空氣,在這個島國,我享受著周圍一切帶來的驚喜和愉悅。 一、牛津大學城 千年的歷史賦予這座城市滄桑之感,那幢幢黃色磚牆的老樓便是最好的證明。牛津,她的建築默默地在那佇立了若干� ...

2006年7月26日,我第一次踏上大不列顛的土地,懷著對於英倫風情無比的渴望和新奇開始了12天的異域生活。一次不經意的抬頭,望著大片大片白雲飄浮的藍天,呼吸著參雜大西洋海風的空氣,在這個島國,我享受著周圍一切帶來的驚喜和愉悅。

一、牛津大學城

千年的歷史賦予這座城市滄桑之感,那幢幢黃色磚牆的老樓便是最好的證明。牛津,她的建築默默地在那佇立了若干個世紀之久。滿目斑駁,印痕清晰,每一塊土黃色的磚頭都有講不完的故事與精彩:曾經高談闊論的學者,為了人類自由與科學的先驅,與封建神權勢力勇敢鬥爭;曾經極力宣揚人權與愛情的先知們在此上演著進步與落後、自由與桎梏、真理與愚昧的抗爭,他們吶喊,他們反對,他們疾呼,他們頑強,他們不屈,在歷史和神的禁錮下,勇敢而智慧的人們大膽地批判著傳統與教會。他們選擇與神決裂,便選擇了人性的真善美與愛情的高尚;選擇衝破偽科學的羅網,便選擇了人類本應孜孜不倦追求的真理;選擇打破中世紀的黑暗,便選擇了人類社會即將迎來的新一輪曙光——光明而美好,充滿著期待與渴望的目光;選擇拋棄教皇的管制與屠殺,便選擇了民主精神的啟蒙思潮,在思想文化領域強有力的衝擊著嚴酷的專制。

這一切才是全世界人們生活的應有之義。讓我們在先哲與智者的足跡上,在千年牛津的校園,或者說城市中,追隨他們思想的進步之旅。在今天,為一項神聖、偉大、光榮卻也艱苦卓絕的事業——尋求真理而共同高唱贊歌,攜手飛躍。

二、曼城人

曼徹斯特,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各種膚色、語言、國籍、信仰的人漫步在同一條街道 ,共享同一米陽光,共歷同一程風雨,然後在到達終點站後,走向各自的巢穴。

簡短而平常的交談會意,悠閑而舒適的相處生活,重復而相似的日子,在多少次回首、奔跑的時候,故鄉與家似乎就那麼容易遺忘,人們更多、更深切在意的不再是一次微小單純的快樂或感動,不再是剎那間霧中的微笑,也不再是一聲輕輕的抱歉。表面上,所有的日子都那麼順其自然、心安理得,沒有什麼可以打斷這種前進的車輪,一切的驚喜和意外已漸漸在悠閑中褪色、消失。

面迎著八、九點鐘的太陽,淡然的行走於曼城街頭。遇到路人,微微一句“早上好”,將路錯開,聽者會心一抿嘴唇,淡淡的甜,依舊獨自繼續行程。取一份免費的今日報刊,來到咖啡廳,一杯熱意濃濃的飲品,卡布奇諾或是純純的英國紅茶,恬靜、默然、簡單地開啟嶄新的一天。曼城人或者是英國人這種特有的休閑與舒適讓我們羨慕,尤其是在剛剛短暫逃離一下充滿紙張與文字的中國高中生活,我們好像是在這裡躲避、隱藏,也許不僅是體驗英倫繽紛色彩,而且是釋放許久以來身上太多的壓抑、緩解高度緊繃的神經。

細細嘗一下曼徹斯特的空氣的味道,親手觸摸這裡的紅色房磚,依靠在市中心車站登上半個多小時,聽一聽英國口音,然後輕輕告訴自己:這就是英國,這就是曼徹斯特。一瞬間,突然獲釋。

在如今的英國,我不會再想到曾經烜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不會因她往昔那麼的強大而壓抑、負重,不會覺得身邊的行人為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孫臣民而傲慢,畢竟一切的爭霸、備賽多已經結束,現代的英國人只希望得到和平、安寧、舒適的生活,就這麼簡單得讓人覺得溫馨。

三、曼徹斯特工業博物館

在曼徹斯特,有5幢建築用凝固的方式為現代的我們講述著大不列顛的歷史,從在這個島國上湧動著蒸汽的時代,到席卷全歐洲的黑死病的昏暗歲月,火車機頭,照相機,蒸汽機,棉紡織品,飛機,這些代表著機器大生產與物質文明飛躍的歷史產物就在這裡真真切切的展現,穿越百年的流逝和大陸的阻隔,激活我的各個感官,帶來又一輪衝擊。

在這裡的參觀時間遠遠不能讓一位外國人了解英國的過去——革命如何進行,侵略如何發起,戰爭如何開始,和平又是如何降臨聯合王國的土地從而帶來安詳。展廳裡的介紹卡片也很難讀懂,更何況大家僅是用快門與閃光燈留下痕跡,我們所做的似乎連表面的纖毛都無法觸及。然而,我們能夠感受到時光荏苒與空間交換的恍惚,一次次體驗,一次次觸摸,一次次嘗試,一次次試探,在樓與樓之間回首的茫然一瞥,在轉彎、回頭、觸摸、游戲的交叉之間,時間就那麼讓人輕易淡忘甚至忽略,不再遙不可及,不再遠遠張望,歷史的幸福就在這一瞬間。

四、蘇曼中心

在曼城,有一個情景讓我深深感動並無法忘記:8月2日晚上,我們在蘇曼中心舉行畢業典禮,最後,大屏幕上回放7天以來我們在英國的足跡和身影,從倫敦到牛津,到曼徹斯特,再到利物浦,一路而來,帶著僕僕風塵,也不斷收獲著重重喜悅,更加重要的是一周的獨立與自主,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告訴我們需要依靠自己而行。結尾,屏幕上打出一句話:在這裡,你們還有蘇曼。讓我無比心暖,但願有一天可以重回曼城。

五、劍橋大學城

中國詩人徐志摩讓我們記住了一個美好的地方:康橋。他輕柔、溫馨的語言和眷戀、回憶的情感一起在我們心中深深印下劍橋的柔波、雲彩和衣袖。

如今終於來到劍橋。

一進入劍橋大學城便會懷疑她的身份。與我們所見過的牛津大學城不同,牛津的建築很是齊整,清一色的黃磚房屋,讓如清晰地感覺到那裡是一座功能明確的城市,而在這裡,沒有剛開始那種明朗的視覺衝擊,沒有整齊劃一的城市規劃,或者說是學校建設。由此,實在認同二者一為“大學裡的城市”,而這是“城市裡的大學”。

或許是沒有親歷身下的木船蕩起輕波那一刻的心動,與詩人不同,在這裡我完全被劍橋的草地所深深吸引。青綠的草色,不是十分翠亮,沒有特別讓我感受到強盛的生命力,但是恰恰是這種在平淡之中張顯出來的學術精神和氛圍,才更加體現英國學生的特質。或是起著自行車從身邊呼嘯而過,或是懷抱幾本書獨自行走在落葉鋪滿的小路,抑或是與同學結伴說笑而行,我總能感到劍橋人與眾不同的氣質:安靜著鋒芒畢露。

六、倫敦

最後一站,再次回到倫敦。

對於那些標志性的建築:西敏斯大教堂、大笨鐘、國會大廈、白金漢宮、“倫敦眼”,匆匆一瞥,也算是參觀過吧。來到倫敦市中心,突然間發現那麼多圖片和畫冊上的景物竟就在自己身邊,就在你一個不經意的回首之後,那麼的貼近,仿佛觸手可及。可是,就是這一條街道的距離,將我們阻攔在外,注定我們只能成為觀望者而非參與者,只能用自己的機器再一次將她們記錄下來成為圖片。盡管如此,我還是欣喜若狂,畢竟在我的視網膜上曾留下她們真實的倒影,高大而華美燦爛。

12天,我在歐亞大陸另一端度過的12天,美麗得讓我有時懷疑這是否是真的,一剎那的恍惚之後,我肯定地告訴自己:這就是你在英格蘭的過往,溫馨得讓自己在睡夢之中也會微笑。15歲的我與英倫有一段甜蜜的際遇,千裡之外的國度與城市,喜愛也會不時地留戀,在每一個闃無人跡的夜晚,我會在記憶中枕香而眠。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