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的悠閑時光(二)

作者: 凡遇偶合

導讀睡到自然醒,拉開窗簾,又是美好的一天。去餐廳用自助早餐,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住客。穿過大堂的時候,看到沙發上又一早坐滿了人,那天CHECK IN 的時候都輪不著我們坐。好像是這些人一夜未眠從昨天坐到現在似的,有點滑稽的感覺。食物挺豐富的,中式西式的俱全,居然還有豆腐花和光明酸奶,讓我雀躍。我最愛的還是這裡的過粥小菜,有近十種,饒有興致的一一淺� ...

睡到自然醒,拉開窗簾,又是美好的一天。去餐廳用自助早餐,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住客。穿過大堂的時候,看到沙發上又一早坐滿了人,那天CHECK IN 的時候都輪不著我們坐。好像是這些人一夜未眠從昨天坐到現在似的,有點滑稽的感覺。食物挺豐富的,中式西式的俱全,居然還有豆腐花和光明酸奶,讓我雀躍。我最愛的還是這裡的過粥小菜,有近十種,饒有興致的一一淺嘗,被LG嘲笑在考察醬菜。不知為何出名的卻是鹹鹹的揚州醬菜,這麼好吃的寧波醬菜卻無人提及呢?餐廳裡還有老外,一桌日本人,一桌美國人。也就這兩桌人比較招搖,倒顯得我們一干國人的好修養。起先小日本的分貝比較高,笑起來讓人錯以為出沒在叢林。美國人來了之後不知為何嗓音就低下去了,不見得是想起了“小男孩”和“胖子”的緣故,日本人也是非常崇洋的。如果一個中國人的英語說得溜,他們也會肅然起敬。記得以前公司裡的一個日本監理,一般同事出了錯,他會激動的把文件扔地上。可我也有錯的時候,他會用蹩腳的英語溫和耐心的向我指出,只因我的口語叫他有了自卑感。有同事還羨慕我,我卻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悲哀。那桌美國人中的一位每句話必用濃重的鄉音“YOU KNOW…”作序,不然就不停地的大聲打手機,一副日理萬機樣。真想走上前去叫他“SHUT UP!”。看那打扮斷不是來此地旅游的,也許真是來投資的呢?若被我一吼,壞了此地的招商引資大計,我可擔待不起,還是忍住了,只好免費贈送幾顆衛生球給他。

吃完早餐,想再去隨意的逛逛或者直接去寧波。因為確不准行程,便索性整理好簡單的行李退房了。雖然知道可以讓門童叫TAXI,可還是不願為這麼短的起步費興師動眾,在寧海打車還從來沒超過7元錢。結果就是叫不到車,又隨意上了輛106路小巴,我們准備去瞻仰柔石故居。要感謝那張只借不贈的地圖,不然我還不知道這裡是柔石的故鄉。到站,司機告訴我們要麼換乘103可直達,或者走過去也就一站路。我們當然選擇走路。一走到這條窄窄的靜靜的柔石路,不知為何心情也就不太一樣。一個很年輕的生命為了美好的理想拯救大眾的理想就在多年前的一個漆黑的夜晚無私的奉獻了。現代人在他犧牲的這個年紀還有很多在心安理得的啃老呢,當然,也有為著對金錢的貪欲鋌而走險而喪命的。左聯五烈士中,我對殷夫和柔石的印像頗深。小時候亂翻爸爸的寶貝書櫥,就看過他寫的《二月》,當時倒看得不太明白。吸引我的是柔石這個名字,那時還在想怎麼會有人姓柔呢?後來又看了他寫的《為奴隸的母親》,很哀傷的調子,把裡面秀才大娘的陰毒刻得入木三分,我最厭惡的卻是母親的夫,無用而暴戾的男人。只是那時候的人老是用“底”字來代替“地”,看著很顯別扭。走到一座小橋前,發現了一處修葺一新的三合院宅子,果然就是柔石的故居了。門楣上懸掛的是許廣平女士題的匾,很不錯的字呢。走進去,入眼的便是一棵茂盛的大樹,後來知道這是從別處移至此地的。裡面好像是有人住的樣子,不知是替柔石看房子的後人還是工作人員,倒給這所宅子添了些許生氣。我們被很熱情的接待,解說小姐說不大有散客會來參觀,大多是旅游旺季接待團隊的。大廳正中放著柔石的一尊半身銅像,我倒覺得放到公園裡更合適。果然是很久不曾有人來瞻仰的,在樓上有些地方都有蛛絲鉤住我的腿,我們倒像真是為了忘卻的紀念而來。我對他睡過的床,坐過的椅,並無太多的興趣,那多是後來添置的。倒是那些珍貴的老照片和手稿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混亂的年代。一一閱過,仿佛在給歷史的像框擦去些許灰塵。照片上那個戴著眼鏡斯文清秀的年輕人微微淺笑,在人們的紀念中永遠如此青春。想像著當初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離開年輕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女的呢?心也是會隱隱作痛的吧。在槍聲響起的那一刻,他想起的會是故鄉的這座被用作筆名的小橋嗎?回到樓下,解說小姐把我們迎入放映廳,為我們倆放了寧海電視台拍的柔石的紀錄片。若在喧囂的都市恐怕不能靜心看完,可當時我們真的像兩個認真的小學生看得一絲不苟,饒有興趣。放映結束,解說小姐才不緊不慢的遞上兩張門票。難怪浙人多富商,這樣讓人舒心才是會做生意。

柔石(1902~1931),浙江寧海人。原名趙平福,門前曾有一塊小石橋,上鐫“金橋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橋”為筆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國民黨槍殺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終年30歲,成為“左聯五烈士”之一。兩年後,悲憤總時時襲擊著魯迅先生的心,他的《為了忘卻的記念》成了對烈士永遠的懷念。 在寧海城關北面建有以烈士命名的寧海最大的公園----柔石公園,在離故居百米的地方有以烈士命名的學校---柔石中學。柔石[1918年入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加入新文學團體“晨光社”,開始投身新文化運動。 1920年19歲的柔石遵父母之命,與長他兩歲的同鄉吳素瑛完婚。婚後他們育有兩子一女,後來長子趙帝江、次子趙德鯤和女兒趙小薇皆從事教書育人工作,1924年春在浙江慈溪縣城普迪小學任教。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1926年春因生活無法維持離京南下。至秋到浙江鎮海縣鎮海中學任教。1927年回到家鄉寧海中學任教。1928年初,在中共地下組織和進步力量支持下,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1928年6月在上海,結識魯迅,並得到幫助發起成立朝花社,創辦《朝花周刊》。1929年1月,接《語絲》的編校任務。不久,與魯迅合編《近代木刻選集(1)(2)》等,並出版合譯作品集《奇劍及其它》、《在沙漠上》等。11月創作並出版小說代表作《二月》,同時積極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工作。1930年參與由魯迅主編的《萌芽月刊》(後成“左聯”機關刊物)編輯工作,並創作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控訴封建社會。同年春天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及左聯,並任左聯常務委員。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代表左聯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會後撰寫長篇通訊《一個偉大的形像》。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漢口路東方旅社被捕。2月7日犧牲於龍華,為“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一生共留下55萬字的創作作品和63萬字的譯作,另有未發手稿22萬字。許多作品先後被譯成日、英、法、俄等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深為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贊賞。告別了烈士的故居就打車去了近徐霞客大道的“十裡紅妝”。據介紹,這些家具和漆具的制作年代多為清代,少數延至民國。它們集雕刻、堆塑、繪畫、貼金、泥金、罩漆等工藝於一身,古雅而富麗,其中的“中國紅”朱砂漆工藝可稱中華工藝之瑰寶,是寧紹地區傳統漆器與雕刻技術的綜合體現。諾大一個藝術館,居然也是只有我們兩個訪客。解說員是位嬌小秀氣的小姐,見我們拎著行李有所不便,就幫我們把包鎖進了古色古香的衣櫃裡。一走入陳列室,就是滿眼的喜慶的紅,仿佛回到了明清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反而更會享受,光是放吃食的提籃就有那麼多種。若不是解說小姐糾正,我差點想當然的以為那個最大的食籃就是馬桶,這可真是有點上下不分了。還有那些各式各樣的精致的首飾盒,想像得出盛滿珠翠的盛況。居然還看到了一張古樸的瑤琴,輕撥了幾下,非常悅耳的聲音在空空蕩蕩的展廳裡回旋,一瞬間錯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寂寞的紅妝女子。現代的女孩有多少還有這樣的閑情呢?據說古時的女子出嫁,大到床鋪家具,金銀首飾,床櫥櫃桌、枕箱被帳,小到針頭線腦,衣裳布匹,冠巾鞋襪,日常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在新娘出嫁之日由轎夫抬行,甚至於綿延數裡,故稱之為“十裡紅妝”。那好像也不是平常的人家負擔得起的。再大的排場在即將嫁作他人婦的女子心裡都不及一個可敬可靠的夫君吧。行至地下室,看到了許多雕花大床,有些床簡直就是一間小小的臥室呢。有一張看著和小時候在外婆家睡過的很像,那時並不知道這床還有這般多的講究還嫌它太古舊呢。解說小姐很有意思,把閨密之事都用浪漫的事來代替,倒是挺雅的。看到幾張矮矮的長長的似凳非桌的家具,很好奇,解說小姐說那叫做春凳,和湘妃榻類似,是古人夏日裡放在樹下為用作歇息或作浪漫的事而設的。像是要給這段解說作注釋似的,正說著,忽聞滔滔不絕的打呼聲,原來是一位體態豐碩的婦女在春凳上睡得正香。解說小姐的臉上頓時有些訕訕的不好意思,我和LG不由相視一笑,這個小插曲倒也有趣。

出了展館就是著名的徐霞客大道,一眼望去真的可用壯觀秀麗來形容。走到欄杆邊,看到青山秀水像是為我一人獨享,忍不住大聲冒出一句港台腔“哇,好美哦。”沒曾想堤下的水邊居然還有垂釣的蓑笠翁,正回首朝我看,我一下子很不好意思。LG說我把別人的魚都給嚇走了。炎炎烈日下,居然還有耐心垂釣,那是一種什麼精神。真可惜水位很低,飄著許多浮萍,不然一定更美。大道的另一邊是個漂亮的住宅小區,果然有小超市供我們補給礦泉水。寧海這個小城真的讓我驚艷,那裡的女孩子大多十分秀氣,也很會打扮,估計是得了山水的靈氣吧。

打車去了寧海汽車總站,佷快就要登上快客大巴去寧波了,居然很有點戀戀不舍。也許下次,可以細細的再品。



(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


精選遊記: 寧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