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貴德清

作者: 佛無緣

導讀 貴德縣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黃河途經貴德境內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游客。然而在賞了清清黃河水後,人們又驚奇地發現這裡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 貴德縣文廟和玉皇閣是貴德縣現存明清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處古建築群位於貴德縣河陰鎮,史料記載,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為鞏固統治,教化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 ...

 貴德縣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黃河途經貴德境內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游客。然而在賞了清清黃河水後,人們又驚奇地發現這裡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 貴德縣文廟和玉皇閣是貴德縣現存明清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處古建築群位於貴德縣河陰鎮,史料記載,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為鞏固統治,教化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歲享昌”,乃“恭擇城中場地,創修玉皇聖閣”,歷時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閣重建、擴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義,玉皇閣毀於戰火,現存古建築群是光緒年間依次重建。該建築群占地面積61畝,建築面積4915平方米,是一處廟觀相互毗鄰,集儒、道、佛為一體,掮棄門戶之見,並存相依,布局獨特的古建築精品。整體建築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形式,單體建築以甘肅、青海兩地做法為主,富麗堂皇,布局國內罕見,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文廟包括欞星門、泮池、鄉賢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大成殿等十二個單體建築。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華民族偉大先哲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會的場所。

除玉皇閣和文廟外,貴德明清古建築群還包括供奉著關羽、岳飛和馬祖三尊神的關岳廟、漢式建築,藏傳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緒時期壁畫20平方米的城隍廟等。

貴德地處黃河谷地,上有龍羊峽鎖關,下有松巴峽守戶,四面環山,平川開闊,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貴德明清古建築群的發現和錢其琛副總理題詞“天下黃河貴德清”,使貴德縣的旅游業開始紅火起來。據貴德縣旅游局梁海珍局長介紹,每年來自全省各地和海內外近百萬游客到貴德縣賞清清黃河的參觀玉皇閣。位於青海省貴德的黃河水域清澈見底,特點鮮明,開發潛力巨大。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貴德視察時,曾題詞贊譽“天下黃河貴德清”。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干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彙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裡。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彙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裡。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裡。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彙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裡。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湧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彙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裡,由於泥沙於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

黃河流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藍田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遠在五、六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現今陝西藍田縣一帶生活。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加上黃土質地松疏,利於耕種,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五千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的遺址,不下一千多處,發現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紅色而帶彩紋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從發現殷墟可以證明三千年前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範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裡。河水夾帶到下游的地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余泥沙則流到河口,衝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裡。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占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占全國四成。



(貴德鳳光)



(貴德千姿湖)



(貴德古建築)



(貴德黃河清)



(貴德丹霞)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