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杜甫草堂休閑游(順訪老成都名小吃)

作者: 行走無際

導讀(作者按:此文寫於去年深秋,在今年這個炎熱的夏季,希望拙作能為朋友們帶來一絲絲秋涼。) 作為在成都長大的人,沒去過青城山,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但是,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安徽人沒到過黃山、雲南人沒去過麗江,不算希奇,好地方先緊著不遠千裡、萬裡來的外地人了,自個兒呢,要跑也就要往遠地兒跑唄——這似乎是個規律——扯遠了、扯遠了!言歸正傳。 � ...

(作者按:此文寫於去年深秋,在今年這個炎熱的夏季,希望拙作能為朋友們帶來一絲絲秋涼。)

作為在成都長大的人,沒去過青城山,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但是,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安徽人沒到過黃山、雲南人沒去過麗江,不算希奇,好地方先緊著不遠千裡、萬裡來的外地人了,自個兒呢,要跑也就要往遠地兒跑唄——這似乎是個規律——扯遠了、扯遠了!言歸正傳。

秋季(10月)游青城山並不是頂合適的季節,因為最好的是夏季。不過既然我有到都江堰市開會的機會,為什麼不一償宿願呢。

“偷”出一天的時間,提前預定好了車,但是沒找到游伴。一起開會的太太小姐們不是已去過,就是嬌滴滴的不合適爬山這麼“艱苦”的活動,有一個伴兒差點成行,可惜沒做好保密工作,慘遭她領導的全場緊逼盯人,於是我只好獨自行動。

車是當地人的“野的”,一輛小奧拓,憑著我走南闖北的經驗,四川人還是比較誠實憨直的,三五句話即談妥。第二天早八點整,我就站到了山門口(因為太太們告訴我青城山難爬得很,所以我就早早出發)。山門前比較冷清,只有五六個人。未能免俗,請人家給我在山門口拍了照以資證明到此一游,然後就進了山門。

一派林密幽深,幾暗無天日,青苔漫湧上石階、橋墩。路旁,山澗水流嘩嘩,深谷鳥鳴啾啾。青城天下幽,真乃名不虛傳。

山上游客稀少。進門時還有兩個旅游團,不過人家要坐纜車,我不屑為之,但是卻被卷裹著走到了纜車站月城湖,繞湖亂走十幾分鐘,沒找到大路(青石條的觀光游覽道)。幸得一扛滑竿的指點,從山間一石板小路斜著穿插上行,五分鐘後終於回到大路。

步行上山的人實在太少,事後計算一下,同行遇見四人:

隨我也穿插小路上山的一對情侶——開始很讓我寬心,因為從觀光道上乍一投身陰森密林,多少有些讓人害怕。在穿行中我時不時還等等他倆,彼此壯膽,可惜二位實在走得太慢,且一路上還卿卿我我,所以一回到大路,我立刻大步前行去也。

在天師洞外遇見的二位MM——步履艱難,其中一位居然穿著正裝皮鞋,雖說青城山路修得不錯,但觀其艱難痛苦狀,度其必不能持久也。亦大步流星超過她們。

穿過天師洞後就再沒遇上游客,揣度是上山太早、速度偏快之故,但並不乏人煙,觀內有道士、道姑,觀外有小商販,還順手買了些茶葉帶上。慶幸自己選擇了這個時候上山,不見旅游高峰的人山人海,只見青城全心全意奉獻出的幽美深韻。不料山上的美好感覺使我後來出了一身冷汗,此是後話,稍後再提。

一路走走逛逛。經天然圖畫、五洞天、天師洞、擲筆槽、朝陽洞,然後翻過三彎九倒拐直上最高峰老君閣。遇觀瞻仰,遇洞探視。眼中有青碧蔓藤和筆直挺拔的水杉,耳中有悠揚婉轉的鳥鳴,呼吸著沁涼甜淨的空氣,風光之好,令人心曠神怡。

駐足凝翠亭,頓生物我兩化之感,步上會仙橋,豈無衣袂飄飄之意。青城之幽,妙不可言,漢武帝拜其為“五岳丈人”,真不愧也!

兩個小時登頂。感覺難度並不大,比香山好爬。

背依老君閣,振衣千仞岡,擺好姿勢,請一擺龍門陣的老道幫忙拍照。老道很老道地拍了兩張:一張近景,兼顧護欄上的精美石刻,一張遠景,山影迷蒙,說就是四姑娘山。按照老道的指點,我眺望遠方,心潮澎湃,四姑娘山啊,米亞羅啊,九寨黃龍啊,我是多麼地向往你們啊!

然後下了一截山路到上清宮。上清宮熱鬧得多,纜車送上的游客拍照的拍照,購物的購物,熙熙攘攘,到處都看到舉著剛買的竹劍的游客,扎馬步、擺姿勢的拍照。我在上清宮逛了一會,總覺無甚可看,還不如天師洞裡供著唐碑尚可瞻仰。混了一會,到十一點了,想到下午還要去都江堰,就找了家素菜館吃了午飯。

飯店旁即是纜車站。我自忖兩個小時輕松登頂,難道下山還用纜車乎?於是按照指示牌找到下山的路。

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窄多了,兩邊都是筆直的高高的水杉,林深谷幽,目之所及,一片無際的蒼綠。青苔爬上石階,彎彎曲曲的道旁時不時蹲著若大的石頭,也是遍染青苔。

走走停停,回頭望去,路遠而深邃,真是秀絕人寰。這麼別致的景色,要是拍一張下來該多好!想及此,突悟:自踏上下山路,就沒遇上一個人,也沒見指示牌標明前方有什麼景點!於是又拾路前行。

一路終是不見人影,鳥聲亦縹緲。山中一靜,其他的聲響特別突出。忽聽到頭頂有物竄動,剎那間,枝葉聳動已傳入密林,一只巨大的黑呼呼的尾巴,謔,好大的松鼠!堪比一只大貓了!頤和園、香山眾人爭看的小松鼠簡直沒法與之相比。

又聽到道旁草叢中息息嗦嗦。起初不經意,後這聲響一路相隨,漸悟這道旁草叢中必有某物!可以想像在三、五分鐘前,不斷有在石階上橫臥的若干“土著”突被腳步驚動,於是紛紛遁入草中。人進獸退,人退獸進,道理一也,驚駭在心中聳動滋長,腳步不禁加快。

三步並兩步,走熱了,剛脫下外套,陰濕的空氣立刻包圍過來,一身冷汗,趕緊又把外套穿上。

越走越快,但越走越寂寥,指示牌佇立道邊,一點不能給我壯膽。前邊山路被一大巨石所遮擋,我不禁心悸,石頭後若有埋伏,我當叫天不應。惴惴然繞過去,幸無人影,但尿騷味濃重,是什麼動物在這兒標出領地了?越走越快,越走越快,若無濕滑青苔,我幾欲奔跑。

其實心中實在舍不得,青城山的妙景,真是天下無雙,特別這下山路,更見其幽深秀色。拍了一張風景照,但不敢停留,只時時回望,如此而已。

又走一截,忽聽到有機器呼隆聲,知是靠近纜車站了,心中稍安。果然走不多路,見一指示牌樹在道旁:工作重地,游客止步。心想找的就是工作重地,於是一頭闖進去,這才看到人了。

這青城山的纜車站很別致,設在山腰的一個湖邊,叫月城湖,上行和下山都要渡船過湖。山上遇到的那一幫背著青城劍的游客剛下了纜車正在等船,我看了看自己的表,下山只化了二十分鐘!

等船時打了司機的電話,約好在山門口接我。我隨著大部隊出了山門,深情地望了最後一眼青城山。

司機很守時。車行約半小時到都江堰景區。都江堰門票漲價了,十年前來是十元,這次是九十元,頗覺無理。

從秦堰樓進,登樓遠望巍峨岷山,岷江浩蕩奔騰,景色雄奇壯闊,,無有出其右者。我是來多少次都看不厭——不過,九十大元的門票,也真可叫人敬而遠之了。

然後瞻仰二王廟。在鐵器尚未使用的古老歲月,開掘出這宏偉工程,更澤被後世,源源流長,李冰父子的確值得後人膜拜。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中國人不笨,不懶,什麼事都做得成、做得好,就是百多年來民族自信心還稍差了點。

安瀾索橋不可不游。橋下是白浪滔天,兩岸青山相伴,而橋身搖晃自有一番情趣。過了橋,就是著名的魚嘴。離堆、寶瓶口要留個影,可以聽導游講解一下都江堰防洪排沙的具體設計,我是原來就聽過的,這次就沒仔細聽,緊著找人給我照相。

其實都江堰也就這些景點。不知不覺隨著人流就快走到大門口了。一看表,才一個小時,真是心有不甘。往旁邊一望,一個小湖裡似有游魚,就踱過去,走近了不禁大喜過望,湖裡滿是錦鯉,個個都有資格與北京海洋館的那一批比美。趕緊掏出包中的零食,湖裡面就熱鬧了,紅的、黑的、花的,白的,魚身翻騰,爭先恐後,還有一大隊一大隊的紅魚排隊趕來,哎,人之樂甚,而魚之樂亦甚矣。

喂了魚,出門等車來接,順便逛了逛南橋,一座規模很大的廊橋,橋邊有茶座,喝茶兼看寶瓶口的白浪翻卷如雪花,別有一番情趣。但我孤身一人,泡茶座之福就免了。

青城山、都江堰一日游就這樣結束了。但美好的景色始終讓我久久難忘,特別是青城山的雄奇幽深,長久地刻在我的記憶中。

我回到賓館,讓未能成行的那個倒霉MM羨慕之極。幾天後會議結束,我趕到成都。

住人民中路二段的馬瑞卡連鎖酒店,臨近騾馬市。從房間的窗戶望出去,有一座不知名的青森森的小塔,形制優美,想著去打聽一下是什麼塔,結果行程忙亂給忘了。我記憶中的老成都已經沉澱為一幅水墨畫了:青瓦老屋,房前屋後高高的芭蕉樹伸出碩大的葉片,造型美妙的小塔向上劃破周圍低矮的屋際線,很沉靜很溫情。

會議結束了,但自己的時間並不太寬裕,我只能在成都停留一晚,計劃坐第二天下午的飛機。即便是這樣,也是比較難得的機會,讓我得以回味養我育我而又離開多年的成都。

晚上去春熙路。華燈初上,那個熱鬧啊。漂亮的成都MM鮮衣麗服,高視闊步。我很明智地沒有大逛商場。時間有限,搜尋目標由鼻子決定:找好吃的。成都生活十幾年留給我的最大後遺症就是:總感到自己的嘴很委屈,因為沒發現比川菜和成都小吃更好吃的百吃不厭的食物。

目標最終鎖定一家自助火鍋。其場面之大,蔚為壯觀,三層樓,每層都有一千多平米的面積,食客滿座,喧鬧嘈雜。好容易落座,服務員端上香噴噴的紅油鍋底,我就自選去了。提供的涮食物,豬牛羊雞身上的、各式豆制品和蔬菜就不提了,還包括各色海、河鮮與菌類,小吃有川北涼粉、涼面、燒烤小土豆、各式鹵水拼盤、老火靚湯、各種炒飯,乃至冰淇淋、水果、飲料無數。眼花繚亂。我很快就明白得有所選擇,於是把主攻方向定為黃鱔——新鮮宰殺的黃鱔啊,放進麻辣鮮香的紅湯中,滾幾滾,嫩嫩的,味道出奇的好。吃了兩盤黃鱔後,就裝不下其他東西了。這頓飯只化了29元。

飯後,繼續溜達消消食。到總府街的王府井百貨地下超市買了合川桃片、波絲糖等每次必買的小零食,回去好孝敬老爸老媽。出來後看清了方位,准備第二天下午登機前再來旁邊的夫妻肺片等老字號消費打包。

美美睡了一覺。次日上午8時退房、寄存行李,然後打車去杜甫草堂。老成都人稱之為草堂寺的門票也暴漲至六十大元,我記不起小時候的門票價,但就相對購買力而言,肯定大大低於現在的水平,否則,那時只顧得上溫飽的父母親大人不會經常帶我來此游玩。

故地重游,草堂內一切好像沒有任何變化,還是那麼青翠滿眼,還是三三兩兩的太婆在從容閑談。景點增加了茅屋景區和唐代村落遺址。游客不多,我仔細瞻仰工部祠。杜甫安受後世尊享,陸游、黃庭堅一左一右配享,這兩位宋代大家也曾流寓成都。

這就是成都,這就是四川。安頓了驚慌疲憊的唐朝,收容了窮困潦倒的一代詩聖,更撫育了司馬相如、李白、三蘇,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注入最有活力的因子,構建了我們民族氣質中關鍵的部分。就是在六十多年前,大半個中國落入倭寇之手,還是川人川米,支撐災難深重的中國抗過了亡國滅種的艱險。我怎能不愛我的四川!(不禁要熱淚盈眶了。)

我還真的落淚了。是步入花徑的時候。還是那樣的低矮的紅牆,牆外的高大翠竹在頭頂相交,一切都沒有變,只有我變了,變老了,變成這個城市的陌生人了。想起小時候游園總是急急地要走完這道花徑,急什麼呢?為什麼要急呢?人均壽不過七十,而我今已蹉跎近半,不禁悲從中來,胸臆間堵得慌。

當我看到花徑頂端那著名的影壁,青花瓷碎片拼成的草堂二字,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在這影壁前,幼年的我曾留影多次,漸漸長長的身影拖到影壁上逐年爬高(好像北京的一些老人總愛在早春時節,特意到頤和園的知春亭留影,寓年年歲歲之意)。如今傻大傻大的我站在這裡,只是淚流哽咽。一群笑語喧嘩的游客過來了,我趕緊低下頭走開,順著牆上開的一個小門,躲進盆景園裡去。

草堂游後,時近正午。武侯祠就不去了,那裡總是游客眾多,而且又有仿古的錦裡文化街,熱鬧得不堪。

當然,武侯祠裡陳列的岳飛親書的“前後出世表”的拓片還是值得一看的,千古忠臣,名將名相,書文雙絕,浩氣長存。而且武侯祠邊的南郊公園適合休閑喝茶,亭台水榭,樓閣殿宇,別有一番情趣。我每逢出差在成都中轉,總愛去那消磨時光。

直接打車去總府街。“夫妻肺片”臨街的櫥窗裡,工人正在切牛百葉之類,堆成一座小山,先買了肺片、兔頭和兔丁(都是論斤稱的,那個誘人啊),講明是打包帶走,店員體貼地為我做了真空處理。認真斟酌後,又點了龍抄手和醉豆花做午餐。

乘抄手下鍋的時候,到隔壁“賴湯圓”買了一元三個的米蜂糕——我最喜歡的零食,大米粉和糯米粉做的。原先是不上台面的粗食,由人推著自行車滿大街叫賣,糕就放在車後的木箱或紙箱裡,有人要買,揭開上覆的棉簾,拿刀子一塊塊地切下來,發酵的甜香總伴著白色的熱氣蒸騰而出,在我的記憶中,春熙路就是浸潤在這種甜香的白色蒸汽中的。如今的蜂糕做成了棉花朵狀,也不熱,不過味道還好。北京的美廉美超市有賣類似的食品,但只得其仿佛,味道差多了,價錢倒翻個跟鬥。

醉豆花就是酒釀豆花,甜的,我警覺地只吃一半,龍抄手也只是光吃抄手,奢侈地留下湯不喝。這是品嘗成都小吃的訣竅,好吃的太多了,留一點胃口,不要一、兩樣就吃飽了。

然後打車到人民中路騾馬市附近的擔擔面老店。店堂出乎意料地破舊,寒酸得像北京街頭的“成都小吃”。可是,這兒是正宗的老字號,這兒的“甜水面”和“三合泥”是別的地方吃不到的。

現在一說起成都小吃,大家都以為就是酸辣粉、炒米線之類,那裡知道成都小吃的博大精深!

“甜水面”,面條像北方的扯面,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筋道油潤,綿長不斷。調料是一絕,要放上大量的白糖,講究鹹甜鮮香,由此而得名。

“三合泥”,只有地道的老成都人才吃過的甜食!是由黃豆粉、糯米粉、核桃粉(好像是)三種粉混合一起炒制,上面再撒上白芝麻和花生碎,一份就一小飯勺,細細品味,泥糊的滑糯與花生芝麻的香脆相得益彰,唉呀,每一小口都是舌頭的盛筵啊!

我一邊吃“三合泥”,一邊心滿意足地嘆氣,等“甜水面”端上來,嘗一小口,差點又掉下淚來!滋味不但是真好,而且沒變,一如我童年的記憶!還是老字號過硬!

既然是擔擔面老店,當然還得來份擔擔面嘗嘗。店裡的擔擔面是一兩起賣的,我就買了一兩。應該是很好吃的,不過因為甜水面先聲奪人,所以擔擔面的滋味就打了折扣。

一不小心,又吃撐了。還是照樣將甜水面和三合泥各買了幾份打包。踱出店堂,走幾步,又見“鐘水餃”的金字招牌,可這時我只有心有余而胃不足地嘆氣了。

每次出差四川,遺憾都是一樣的:恨不能多帶幾個胃袋!

眼看時間不早了,我拿上行李,跳上出租車奔向機場,下次見,成都!下次見,四川!美景美食天下第一的四川!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