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曲阜三孔行

作者: SEVEN_SEM

導讀曲阜三孔行受03年國家地理1月刊的誘惑而去的,這年的聖誕,親身領略到偉人的遺風,雖隔了4年,但仍意猶未盡。 從無錫登上往兗州的火車,凌晨5點到達,再轉車到曲阜。以為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可以睡一覺,誰知道火車上發生打鬥時件,差點就在南京下了車。不過惡夢好快過去,都因孔子的歷史魅力。 如此底蘊深厚� ...

曲阜三孔行受03年國家地理1月刊的誘惑而去的,這年的聖誕,親身領略到偉人的遺風,雖隔了4年,但仍意猶未盡。


從無錫登上往兗州的火車,凌晨5點到達,再轉車到曲阜。以為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可以睡一覺,誰知道火車上發生打鬥時件,差點就在南京下了車。不過惡夢好快過去,都因孔子的歷史魅力。

如此底蘊深厚的地方,找個導游是必要的,於是一個漂亮的曲阜MM進入了我的眼簾。不過最後俺還是挑了個老人家作解說,雖然比導游解說還貴5元,但他的車給俺包了,可以游走於三孔,這35元還是值的。

就這樣,在老人家的講述中,開始在千多塊碑碣牌匾中,尋覓著先人留下的筆墨線索,一點點去解開孔府千年睿哲迷團的答案。不過老人家的講解竟然跟俺的攻略幾乎一摸一樣,真佩服這老爺子的記性。

孔廟、孔府和孔林在山東曲阜市,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後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於一起的建築群。現在票價160元,看完之後,大家在判斷值不值得吧。

“萬仞宮牆”四個朱紅大字高懸頭頂,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說的是孔老夫子學問的博大精深。出於對這萬仞宮牆的一種莫名的好感,在老爺子講述著這關於子貢和夫子故事的時候,我找了十幾個角度去拍攝,但效果都不甚至理想,也許是這萬仞宮牆的深奧很難讓人輕易理解,只好作罷。

孔廟,全國不知道有幾多間,自己去過都有三五七間了,這裡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忘記幾時建的了,由孔子住過的三間草房開始建廟,後來尊崇儒家的歷代皇帝多次對孔廟進行擴建,據說其中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才達到現在的規模。

孔廟門前的“金聲玉振”坊成了我同古人神交的第一站。“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寓意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因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擊磬告終。“金聲”是指鐘的聲音;“玉振”是磬的聲音。胡纘宗筆下的“玉”字的點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敲擊玉磬時,敲在正中間的時候聲音最動聽,而這也正好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正當我對著“金聲玉振”高山仰止之時,幾個金發碧眼的老外操著嘰裡呱啦的鳥語也像牌坊圍了過來。我好奇地湊過去聽了幾句,原來在美女導游的出色講解下品嘗這國學的盛宴。沒想到這樣不知書、不識禮的邊遠蠻夷,也對孔子夫子的學問頂禮膜拜,大大的佩服啊。





























接下來是“欞星門”,“欞星”也就是我們大家說的“文曲星”(是天上的星星,可不是快譯通啊,呵呵)。據說欞星是天上最亮的一顆星,是主管中考、高考成敗的,古人管這叫“得仕之慶”。所以,人們祭天先要祭欞星。而神話中的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到人間施行教化的。所以進孔子家的門就是進了欞星門。而這裡這個“欞”字就出了問題,本來繁體的“欞”字應當寫作“欞”而在這裡的“欞”字少了一半,把右下面的“巫”字給丟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錯別字嗎?是啊,如果是我寫的就是錯別字了,可這是乾隆他老人家寫的,當然不能是錯別字了。看看人家皇上的解釋,孔子的儒學是正大光明的道,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術的,所以就算有“巫”到了孔聖的門前也會被嚇跑了。所以欞字少了個“巫”不是錯別字而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原來如彼。既然皇上都這麼說了,地方上的官員們當然也要隨風而動,因此清代中後期的夫子廟裡的欞字大多都沒了“巫”。






























這是一棵挺拔蒼勁的檜(桂)樹,就是傳說——保曲阜一方興盛的“先師手植檜”。據說這棵檜樹是孔子親手植下的,曾經幾度枯榮而不朽,後終為雷所擊倒,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孔子所植的檜樹原址上生發出來的,所以明朝萬歷年間的關西的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字中的“植”字多了一豎,暗示“先師所植之數”。這才延續了“此樹興,則孔家興,此樹衰,則孔家衰”的孔家香火。在孔子家樹的掩映下的,便是傳說中孔子講學的杏壇了。








































幾百年後的一次文化浩劫中,因為書者姓“黨”,故而黨懷英的石碑得以完整保存。亭內的另一塊石碑是乾隆皇帝的手書“杏壇贊”,就沒這麼好運了。在文革中隨同另外上千塊歷代名碑一起被燥動的青年們推倒、砸碎。如今我輩輕撫著斷碑殘痕,依稀辨得當年的碑文:“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降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梁畫棟,氣勢磅礡,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殿四周廊下環立的28根石雕龍柱,是大成殿的金字招牌。每根石柱上有二龍對翔,盤繞升騰,柱間鏤空刻寶珠一顆,玲瓏剔透。飛龍在天直上雲端、潛龍在淵呼之欲出、而戰龍在野旌鼓合之、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祥雲繚繞、群龍競飛的十柱二十龍栩栩如生竟又無一雷同,風頭大大蓋過了紫禁城的金鑾殿。以至於,每當有皇帝親至孔廟時,都要用紅綢把整根的龍柱包裹起來,還要有一番“假龍見不得真龍”的說辭,以防皇帝們醋性大發,把整根的龍柱們抱回北京城去。如今龍柱不用遮起紅綢羞見皇帝了,卻必須穿起“鐵甲”以回避每天幾十萬只纖纖素手的愛撫,真是“最難消受美人恩啊”。








































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赑屭的特征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於負重且能長壽,故用以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裡撫摸這赑屭,他們說:“摸摸赑屭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赑屭的腚,一輩子不生病”。導游帶領下,超多人排著隊去摸摸,俺和老爺子一邊在偷笑。








































“魯壁”,故宅井東側一段子然獨立的紅色牆壁,是為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而建的。孔鮒時期正趕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鮒將<<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書籍藏於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到死也沒回來。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魯恭王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發現了這些經書,孔子經典方才留傳於世。人們稱之為“孔壁古文”,所以後人在此建魯壁,以紀念孔鮒藏書。








































出了孔廟的後門,對面的就是孔府的正門。只見孔府座北朝南,三啟六扇鑲紅邊的黑漆大門,迎面是粉白照壁,門前是上馬石,兩旁蹲著一對精雕石獅子,門板上鑲嵌著椒圖鋪首,還貼了朱仙鎮版的神荼、郁壘與秦瓊、尉遲公兩代門神,門額上高懸藍底金字“聖府”。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著孔子謚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漢高祖劉邦封孔子九世孫孔騰(藏書那個孔鯽的弟弟)為“奉祀君”,專門負責看守孔子的陵墓和奉祀孔子。
































傳說乾隆皇帝八次來曲阜,還將皇後生的固倫公主嫁到孔府當了衍聖公夫人。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置官署,同時又特命在闕裡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總面積是曲阜城的兩倍有余,周圍垣牆連綿十數裡。




























孔林“風水”自然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竭力保護著。當年秦始皇挖河以破孔家地脈,不想卻引來,“聖人門前水倒流”的故事。到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本來津浦鐵路是計劃經過曲阜的,但因為鐵道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著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說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這一影響持續至今,所以如果想坐火車到曲阜,大多在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來曲阜。






























地上的半截枯樹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們的眼球,原來“子貢手植楷(街)”是也。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相傳孔子去世時,子貢在外地經商未能及時趕回來。後來,當子貢回到先師墓前時,他手執哭喪棒流淚不止,哭喪棒居然在淚水滋潤下生根發芽,若干年後成為一棵大樹。可惜這傳說中的名樹在前朝被雷劈毀,只剩下這半截木頭疙瘩供後人瞻仰。引起我注意的是“子貢手植楷(街)”的“植”字缺了一橫,原來這表示孔子出殯的時候子貢沒能參加,代表弟子獨其缺一人。而更神奇的是這塊石碑,還是塊赫赫有名的“流淚碑”呢。這是怎麼回事?傳說每年農歷八月廿七前後,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正午;在石碑的表面,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球,酷似一個極度傷心的人正在流淚,能道真的是子貢至今還在思念著老師嗎?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豬、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擺好,地上黃氈也已鋪就,香霧裊裊,燭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備停當。這時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後,准備祭祀。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備跪拜時,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著,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來,皇帝是只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這個充滿厚黑態度的啞謎就這樣傳了下來,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我們看到的矮牆了。






































孔林神道長達1266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干虯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








































跟老爺子告別,這半天全靠他的陪伴。建議來曲阜三孔的朋友,來前要作好出行攻略准備,因為這裡沒有美景,盡是人文,故事,傳說,請個導游講解好有必要。雖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的門票太貴了。全文完。


精選遊記: 曲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