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梵音裡的正定城

作者: 格格巫巫

導讀幾個月前,一位北京的朋友問我,石家莊哪裡最值得一看?當時我又驚又喜,因為他是網絡上小有名氣的文化行者,寫了一手的好文章。但也許是圍城效應,我當時並沒有想到石家莊什麼地方最值得他一游一記。心裡很是悵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發給我一份旅行計劃書,告訴我他和幾個朋友馬上要來河北。打開他的計劃書,我眼前一亮。他是這樣寫的:“‘趙客縵胡纓,吳� ...

幾個月前,一位北京的朋友問我,石家莊哪裡最值得一看?當時我又驚又喜,因為他是網絡上小有名氣的文化行者,寫了一手的好文章。但也許是圍城效應,我當時並沒有想到石家莊什麼地方最值得他一游一記。心裡很是悵然。沒想到過了幾天,他發給我一份旅行計劃書,告訴我他和幾個朋友馬上要來河北。打開他的計劃書,我眼前一亮。他是這樣寫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白詩中的趙客,指的便是燕趙之地的俠客,就是今天的河北京津。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歷史積澱之厚重自然也勿需多言。河北就在我們眼前,但似乎我們很少擦亮眼睛去看。於是,在這個春天,我們邁出追尋燕趙風物的腳步。”

在他的計劃書裡,燕趙之行的重要一站是古城正定。按照計劃,正定之行的框架是“五寺一牆”:即隆興寺,天寧寺,開元寺,臨濟寺,廣惠寺和正定古城牆。就這樣,我和這幾位朋友,念著李白的詩,迎著四月明媚的陽光,走進了正定古城。

1、人間煙火勝

早上8點,我們從石家莊火車站坐201路長途汽車到正定,再轉乘1路公交車,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我們就站在隆興寺的“雙龍照壁”前了,正定之行也從這裡開始。

剛剛開始接觸古建時,我就模糊的了解過梁思成先生創作《中國建築史》的歷程,對先生的民族自尊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深深景仰。在了解正定歷史的過程中,先生這本著作更是頻繁的被提及。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梁思成先生曾四次考察正定,並專門撰寫了《正定調查紀略》。

我有一本黑皮精裝的《中國建築史》,很多時候,即使不翻開,單單把那500多頁紙捧在手裡,就能感覺到歷史的沉靜與厚重。——扯得遠了,接著來說隆興寺吧。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賜額“隆興寺”。隆興寺的寶貝實在太多,單寫一篇恐怕也說不盡,再加上我學識淺陋,難免會貽笑大方,所以就只說說我最感興趣的摩尼殿吧。

摩尼殿始建於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存有宋代以來世間無二的十字形結構,被梁思成先生贊為“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

過了檢票口,也就是天王殿,看到的第一座建築就是摩尼殿。走在松柏成蔭的石板路上,剛剛經過喧鬧市區的我們立刻感覺到寺院特有的古樸和凝重。雖然已做了足夠的准備,但我還是在第一眼就被她的獨特氣質所震懾。綠瓦紅牆,重檐歇山頂,青煙繚繞中的摩尼殿真是有說不出的古樸大氣。最為特別的是,主殿四面分別伸出四間“抱廈”,於是從空中俯看,就成了十字形的建築格局。這種格局,在國內是“孤例”。

看著鬥拱上,石牆上,以及“摩尼殿”匾額上由於長年煙火熏染而積下的厚厚一層煙塵,我似乎看到千年的歷史如江水般從眼前汩汩行過。一時間,我竟有時空交錯的感覺。

進入殿內,正對的須彌台上是五尊金裝的佛像。其中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和左側弟子迦葉,側弟子阿難的塑像都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宋朝原塑!佛像背後的牆上布滿了精美的壁畫,均是以佛教故事為題材。

最令我贊嘆的還是佛壇背面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彩塑。觀音頭戴金光閃亮的寶冠,身披五彩繽紛的瓔珞,臉龐秀麗,慈善端莊。其雕塑之精美,色彩之鮮艷,線條之細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要不是為了大家的行程,加上朋友們催促,我真想再好好看一會兒。

在隨後的行程裡,我們依次走過了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龍藏寺碑,康熙乾隆碑亭和大悲閣。每一處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一處都讓我們流連忘返。

當我們站在青煙裊裊的大悲閣門口,抬頭仰望滄桑而凝重的千手千眼觀音時,我心裡有種難以言表的敬畏和安然。我不信教,但面對這樣的佛像卻無法不動容。看著身邊善男信女虔誠的膜拜,我突然感覺,他們其實很幸福。有了信仰,心裡就有了光明,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有了源頭和依靠,應該會踏實很多吧。

有個問題我一直沒想通。為什麼香火這麼旺的隆興寺會沒有住持和出家人?難道是因為這裡曾有皇帝到來?還是因為歷朝歷代的文物太多不適合僧人居住?和朋友談起這些,朋友笑笑,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缺的只是修行。只這一句,我釋然。

在輕聲的討論中,我們回到了門口,再一次見到栩栩如生的“雙龍照壁”。我向遠處望了望,似乎有一座高高的塔影,想必那就是我們的下一站——天寧寺了吧。

2、突兀挺拔、直衝霄漢之凌霄塔

當我還在回味隆興寺的青煙和香客各異的神情時,凌霄塔就這樣突然的出現在我們眼前。天寧寺隱藏在大路邊一條不深的巷子裡,從巷口就能看到。巷口有一幅題字,上書“天寧禪寺”四個大字,我仔細一看,竟還是趙樸初的手筆呢!

天寧寺原為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始建於唐代宗時期(763—779年)。歷經千年風雨,寺內主要建築僅存凌霄塔。凌霄塔創建於唐朝,宋朝稱慧光塔,宋慶歷5年(1045年)重修,金皇統元年(1141)年大修。為八角九級樓閣式塔,因塔身多為木結構,俗稱木塔。

這是正定城裡最高的建築了,圍著塔轉了幾圈之後,我們決定登塔。門口的工作人員提醒我們,因為樓梯間很暗,最好租手電。這麼一來,我對這座古塔的好奇心又大大的增加。看著朱門半掩後面神秘古老的凌霄塔,我們大家都很興奮,拿著手電,排好隊,一行五人摸著黑兒就闖了進去。木質的樓梯踩上去“咯噔咯噔”得響,頭頂還時不時會有突出來的棱角,塔裡也沒有其他的游客。我們就這樣相互提醒著,相互幫扶著,小心翼翼的邁著步子,一級一級登上了九層的塔頂。

登塔的歷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朋友,我才有機會登上這座古塔,更是因為他們,我才會對古建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也才有了這麼多的樂趣和牽掛。

凌霄塔從第四層中心部分立有一木質通天柱,外置八根抱柱,柱腳坐在同層地面十字梁上,其上依次皆出八根扒梁,呈放射狀伸向各自內柱柱頭上,用以穩定塔身。這種塔心柱結構形式,在現存實物中又是“孤例”。

巍巍凌霄塔,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巍然屹立的氣勢深深吸引了我們,我覺得,她完全可以作為正定城的標志。除了這些,正定還有很多海內“孤例”,比如,開元寺的赑屃。

3、卷上珠簾總不如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杜牧的詩,看到鐘樓上的珠簾,我頭腦裡最先閃現出的竟然是這句詩。

杜牧用此詩盛贊揚州歌女的美麗,而今天,我們在這座也是唐代所建的鐘樓上,輕卷珠簾,看到的不是豆蔻少女嬌艷的面容,而是開元寺古樸的須彌塔。

開元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名淨觀寺,隋開皇11年(591年)改為解慧寺,唐開元26年(738年)改為開元寺,沿用至今。宋、明、清、民國各代均有重修或增建,現寺內僅存天王殿、雁塔和鐘樓。

登上開元寺的鐘樓,透過珠簾望出去,就是須彌塔。開元寺的鐘樓是國內現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鐘樓,歇山頂二層樓閣,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從總體結構上看,確實有晚唐遺風,疏朗,大氣。樓內所掛銅鐘,也是唐代遺物。用手輕輕一扣,即有“嗡嗡”的聲音,據說,當年鐘聲敲響時,在幾十裡之外也能聽到。

開元寺須彌塔雖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但現存的其實為明代遺物。塔的底層是石砌的方台,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八尊雕像有八種姿態八種神情,實在生動,很值得一看。塔為磚石結構,因此俗稱磚塔,共九層。在塔門上方有四個石刻的字:須彌峭立。還有資料說須彌塔看上去很像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開元寺內還有唐五代時期的巨型赑屃和殘碑,是國內出土的最大型的赑屃碑座。

4、經聲佛火兩凄迷

走到這時,我們本來打算稍作休整,但我一想到下一站就是臨濟寺,實在坐不住了,拉著大家放棄休整,繼續前行。

臨濟宗,是佛教禪宗裡的一個重要派別,但到正定之前,我還不知道,它的發源地,就是正定臨濟寺。石家莊還有一座以壁畫聞名的臨濟宗重要寺院,那就是——毗盧寺。

直到今天,我都認為,臨濟寺是正定之行中我最喜歡的一處。

還是先看塔。臨濟寺澄靈塔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俗稱青塔,衣缽塔,是臨濟寺內的重要建築。它的結構實在特別,以我貧乏的古建知識,我只能看出石砌台基上是須彌座,往上有磚雕鬥拱,再往上為什麼會有蓮花座,我到現在還沒琢磨明白呢。

大概因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寺內有長住僧人,我們去的時候,剛好遇到他們在誦經。大殿內,男女分列而坐,佛像左邊是女尼,右邊是僧人。這些人大多已年過半百,少有壯年人。所有人均身著寬大的僧袍面佛而坐。

我依然是站在大殿門口,抬頭仰望佛像。佛像目光慈悲,似乎真有洞曉一切世事的力量。僧人整齊的誦經聲伴著木魚聲繚繞在大殿裡,穿過殿門,越過青塔,直上雲霄。在裊裊梵音裡與佛祖目光相交,倏忽間我竟有恍若隔世,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我想起納蘭容若宿雙林禪院時曾作過兩首《夢江南》,其中有“經聲佛火兩凄迷”之句。詞調凄婉,讓人不忍卒讀。

在臨濟寺的經聲裡,我默默念起“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凄迷。未夢己先疑。”的詞句,同時在想,不知眼下這些誦經之人,曾有怎樣的背景和歷程,從邁進寺院山門那一刻起,他們真的已經放下一切了嗎?在全心禮佛時是否偶爾也會念起紅塵俗世中的點滴過往?

臨濟寺的梵音,響在我的整個正定之行。直到今天,我閉上眼睛仰頭向天時還常常會想起。

5、最漂亮的華塔

行程已經過半了,我和朋友們的興致卻越來越高。我們馬上要看到的是據說最漂亮的華塔——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華塔始建於唐德宗年間(公元785-805年),後人根據他的結構形式和第一層內壁上南宋正隆六年(1161年)的墨跡推斷,現存塔應為遼金時期遺物。又名多寶塔。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廣惠寺的華塔,我想我只能說——精妙絕倫。以我現在的學識根本無法看懂這座太漂亮的華塔。她的獨特絕對是正定四塔之首。

廣惠寺裡留給我最深印像的是風動鈴。登塔後可以近距離的觀看到華塔第四層最具特色的藝術雕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個檐角都有一個鏽跡斑斑造型獨特的風動鈴。風動鈴,我不知道在塔的檐角掛的鈴鐺是不是叫做風動鈴,也忘了是在哪本書上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但是在我第一眼看到這些鈴兒時,就認為,應該叫做風動鈴。這些與華塔一起,穿越了無數歲月的風過而動、風起而響之鈴,想必也是有靈性的吧。風過時,叮叮當當的鈴聲響起,為安靜的廣惠寺增添了很多生氣。那一刻,我感覺到,歷史鮮活的血脈。

6、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踏著廣惠寺的鈴聲,我們的“五寺一牆”就只剩這最後的“一牆”了。

沿正定的歷史文化街走到盡頭,就是已被修葺一新並做為旅游景點開放的正定城門樓,還有一個很吉慶的名字,叫做長樂門。

我們要找的古城牆實際上是這座城門樓後面那段荒草叢生的殘破土堆。如果不是它的位置在長樂門後面,如果不是資料裡的介紹,如果不是荒草下隱約看得出斑駁的牆磚,我想我不會相信那就是正定古城牆。

我們到長樂門的時間已是下午四點多鐘,城牆下有老人在放羊,三三兩兩的白綿羊散落在城牆周圍,成為一道別致安詳的風景。看著坐在城牆下抽旱煙曬太陽的羊倌兒,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很溫暖。也許,正定城真的是因為這些佛,這些寺和這段古老城牆的僻佑而得長久安樂吧。

站在長樂門城樓上,可以看見整座古城。有我們走過的四座塔,也有更遠處的繁華街區。溫暖的陽光下,我想起的依然是納蘭容若的詞:“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容若在榆關為明清易代感嘆,我們今天的訪古,卻比容若多了很多的欣喜。歲月流轉,雖然越來越多的古典文化已經被現代文明所淹沒,但只要這些古寺古塔還在,正定城的古風古韻就不會丟。

走下城樓,正定的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我和我的朋友,說笑著,談論著,計劃著下一次到哪裡訪古,想像著下一次我們會在哪裡重逢。返城的201徐徐開動,我們來不及再回頭,就這樣告別了塔影梵音裡的正定城。

我和朋友們在石家莊火車站合影留念,然後和他們一一作別。我知道,即使隔了千山萬水,我們仍然是天涯若比鄰的好朋友。因為古建,因為古典文化,我們走到一起,他們會是我永遠的朋友。

補記:在正定之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隆興寺的竹影紅牆,臨濟寺的誦經聲和木魚聲,仍然常常被我念起,直到在兩個多月以後,我完成了這篇算不上游記的流水帳,仿佛才了了一段牽念。現在,如果再有人來問我,石家莊哪裡最值得一看?我會告訴他,帶上你的相機,約上你的朋友,請到正定來吧!這裡的歷史,這裡的建築,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2007年5月31日零點完稿


精選遊記: 石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