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紀行--孟買雜燴(一)

作者: 從卉

導讀孟買雜燴 孟買、德裡之於印度就如同上海、北京之於中國。 孟買人和上海人一樣,有著顯而易見的優越感和自豪感,毫不掩飾。“孟買是印度最棒的城市!” “如果你去孟買,你一定會愛上他,可能一開始不適應,但是習慣了,你就再也不想離開了。”孟買人就是這麼自信自己的城市,盡管他們知道孟買的交通一塌糊塗,孟買的污染極度嚴重,孟買的貧民窟世界聞名。 德� ...

孟買雜燴 孟買、德裡之於印度就如同上海、北京之於中國。

孟買人和上海人一樣,有著顯而易見的優越感和自豪感,毫不掩飾。“孟買是印度最棒的城市!” “如果你去孟買,你一定會愛上他,可能一開始不適應,但是習慣了,你就再也不想離開了。”孟買人就是這麼自信自己的城市,盡管他們知道孟買的交通一塌糊塗,孟買的污染極度嚴重,孟買的貧民窟世界聞名。

德裡人也和北京人同樣有著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天子腳下”的特權優越感。德裡人會告訴你德裡最有歷史和文化的氣息,德裡人都彬彬有禮,不像孟買人只認得錢,最勢利。

孟買人會告訴你孟買最現代化,最有活力,孟買人很職業,效率高。而德裡的人都很官僚,效率極低,還愛炫耀。

兩個城市的人互相看不上,又互相在攀比。而它們都是印度的像征,只是印度的兩個不同的側面。

在孟買3天,我見到的是一個豪富與赤貧、現代與歷史、物欲與淡泊交相輝映的奇特城市。

清晨從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出發時還風雨交加的,一個多小時後到了孟買已是一片明媚的秋日陽光,令人愉悅。孟買是個晚睡晚醒地城市,8點多了,從機場到城裡一路暢通,就是9點多到了市區也全然沒有傳說中的可怕擁堵。清晨的太陽灑在Chowpatty海灘上,波光粼粼,一片寧靜,成群的鴿子在海灘邊的長堤上悠閑地走動,有一兩位老者在喂它們食物,時而走來游人來海邊拍照,鴿子撲翅四散飛走,打破了這片安寧,不過一會兒又都飛了回來。

孟買全城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有很長的海岸線,有兩處著名的海灘,一個是Chowpatty,一個是Juhu,雖然水質不好,沙灘也很平常,但是總是游人如織,到了晚上更是熱鬧,沙灘上有一個個售賣各式熱氣騰騰的印度小吃的亭子,有兜售風箏和氣球的小販,有當地的情侶漫步,有好奇的游人或走或停,Chowpatty海灘邊舊殖民地建築的底層散落著不少時髦的咖啡館和餐廳,常常客滿。常有人拿Chowpatty海灘比上海的外灘,其實並不相似,Chowpatty沒有外灘的旖旎燈光,沒有裝飾一新的岸邊堤,沒有奢侈的外灘X號高級餐廳,一切都沒有外灘來的燈火輝煌,艷麗嬌奢。剛到Chowpatty,看著這樣的破舊和散亂,覺得實在是辜負了這城市中的海景,然而待得久了,卻有的是自然散落的舒適和自由,簡樸與淡然,讓人絲毫沒有壓力。

走近孟買的中心區域,濃重的殖民地氣息迎面撲來,不像上海除外灘那片很張揚的殖民地建築外,其余的大多掩映在梧桐的花園中,印度街頭到處可見高大的歐式建築和街心花園。最為誇張的就是位於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火車終點站,整個建築幾乎蜒綿一個街區,其華麗壯觀的程度遠遠超過一個火車站的所需,怎麼看都覺得是在炫耀統治者的力量和文化而建的,不遠處的高級法院、市政大樓、現代藝術館都是美侖美奐,只是幾乎所有的老建築都失於維護,外牆都脫落的斑斑駁駁,周圍也四處都是沒有清掃的垃圾,令人有些惋惜。站在歐式建築林立的孟買街頭,我似乎感覺它和上海有些神似,仿佛是共同經歷苦難的兄妹,曾經被留下同樣的烙印,卻在不同的環境裡長大,漸漸變得不曾相識了。

身邊汽車喇叭肆無忌憚地響著,拉我回到現今的孟買。幾步之遙,就來到了有孟買地標之稱的“印度門”,這座不到100年歷史的建築見證了大英帝國的統治,是1911年為紀念英國喬治五世來訪而建的。如今是旅行者的必游之地,也是小商小販彙聚,魚龍混雜之地。我剛到印度門才拍了一張照,就有一個手持花籃的人口中念念有詞朝我走來,不及我反應,他已經抓了我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我手腕上纏上了紅色和橘色相間的棉線,又飛快的在我的眉間點上了一個紅點,在花籃裡抓了一把黃色的花朵塞到我的手裡,一切都在5秒中內完成,期間他口中不停地喃喃,旁邊有個明顯的是脫兒的人對我說“是在為你祈福”

“200 盧比。” 我猜著就是這個伎倆

我從口袋裡掏了10盧比給他,他也不再糾纏,說了句祝福的話就走了。

我心中並不氣惱,倒覺得真是一種好運,再過兩天就是印度最隆重的節日diwali,這也算是一個特殊的紀念了。

我帶著陌生的印度人在我額間點上的紅點,又在印度門前留了影。

正對印度門就是孟買最豪華最有標志性的酒店泰姬瑪哈酒店,一座舊樓一座新樓,都是當年印度資本家tata受了“不得進入英國人的豪華酒店”之辱後,咬牙蹬腿地賭氣修建了這家比任何酒店都豪華的飯店。如今,當時英國人的豪華飯店都不知去向,唯有泰姬瑪哈酒店屹然面向阿拉伯海,向全世界的人們敞開。真是替塔塔出了一口惡氣,給印度人掙足了面子。


精選遊記: 孟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