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品茶

作者: cjs801

導讀武夷品茶 身為北方客,武夷來品茶。飲慣了信陽毛尖的我,對於聞名遐邇的武夷岩茶,久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此次武夷之行,除了“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環峰”的牽掛,唯一不能釋懷的,就是那岩茶的濃香和神秘的“大紅袍”傳說了。 在信步天游、俯瞰九曲、下榻山莊的第一個夜晚,耐不住“大紅袍”的誘惑,結伴來到天游峰下度假村的街頭。燈火闌珊的山莊裡,間或著淡� ...

武夷品茶

身為北方客,武夷來品茶。飲慣了信陽毛尖的我,對於聞名遐邇的武夷岩茶,久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此次武夷之行,除了“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環峰”的牽掛,唯一不能釋懷的,就是那岩茶的濃香和神秘的“大紅袍”傳說了。

在信步天游、俯瞰九曲、下榻山莊的第一個夜晚,耐不住“大紅袍”的誘惑,結伴來到天游峰下度假村的街頭。燈火闌珊的山莊裡,間或著淡淡的桂花香味,是濃濃誘人的茶香。循著香氣,我們來到了一間名曰“惠蘭岩茶”的小店。店面不大、但很整潔。高高的貨櫃上各種武夷名茶: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晚甘喉、肉桂、雪芽、大紅袍……透過玻璃器皿向客人展示著各自的豐采。同眾多的茶店一樣,鋪面裡也擺有一張樹根雕琢而成大茶桌—— 碩大的樹根被雕得山巒起伏、虎嘯龍吟,稍凹下去的“龍潭”中擺放著考究的紫砂茶具。店主人—— 一位20多歲的姑娘熱情地招呼我們圍桌而坐:“來到武夷山要品正岩茶,自家種的茶能讓客人品出滋味,買不買都是可以的……”。接過名片:“林惠蘭”,哦,原來是店以人名了。

頃刻間,紫砂壺、小茶盅已經被台子上電茶壺中的開水燙了一遍。小林一邊用竹夾將小茶盅一、一擺上,一邊用閩北普通話介紹說:“武夷山的茶是半發酵茶,不比你們北方的綠茶,要把茶壺燙一下、再用90度以上的開水衝泡,茶味才能出得足”。小林姑娘衝泡的第一種茶是武夷山人普遍喜歡的——白雞冠。茶入壺中,足有半壺之多。看到我們驚異的表情,小林淡淡一笑:“我們武夷山人的‘品’,不同於你們北方人的‘飲’,飲是為解渴,而品的是茶味”。第一道茶水被倒入“龍潭”,小林說這叫“洗茶”,是洗去茶葉在炒制中的風塵。第二道淡黃色的茶湯像蜻蜓點水般地注入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茶盅,小林將茶捧到我們面前,一縷幽香直衝鼻翼,茶入舌尖,一絲苦澀順喉而下。“舌根有些苦?”看到我們緊鎖的眉頭,林姑娘笑道。第三道茶汁液橙黃,茶湯入口芬芳濃郁、過喉潤滑活性,舌根下竟然生出淡淡的甜味,頓感神清氣爽、韻味深長……。隨著小林姑娘嫻熟的茶藝、娓娓的話語,我們被引入那玄秘的岩茶世界。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早在1500年前,這裡就開始了栽種茶樹。在全國十大名茶排行榜中,杭州龍井位居第三、信陽毛尖屈居第九、而武夷岩茶則高居榜首。根據生長條件的不同,岩茶又有“正岩”、“半岩”和“州茶”之分。“正岩”乃岩茶之上品,生長於海拔約200公尺以上、由岩石風化的泥土;“半岩”是岩茶之中品,生長在海拔約100公尺左右的岩石砂礫和黃土混合的土壤;“州茶”則屬生長在山下黃土地上的茶了,其檔次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見,獨特的自然環境、傳統的制作工藝形成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岩骨花香之勝”的獨特風味。碧水丹山、飛翠流霞、群峰溝壑、風化岩壁為岩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再加上武夷岩茶獨特的“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的制作工藝,使岩茶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味甘,味純而益清。清純、和靜、苦後而甘成為武夷岩茶享譽世界的獨特個性。

隨著又一輪的溫壺、洗茶,重入茶盅的是頗具傳奇色彩的茶中之王—— “大紅袍”了。小林特意申明,這是大紅袍二代!是用一代大紅袍茶樹枝條嫁接繁衍下來的。而一代大紅袍只是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岩壁上四棵茶樹的專有名。其茶葉歷代均為貢品,產量極少,最高年份也只有七兩八錢。我們世代茶農也只是1998年福建中部鬧水災,中央特許拍賣大紅袍50克時,才在電視直播時一睹芳容。

小林姑娘告訴我們,關於大紅袍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因其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另一說則極具傳奇色彩。相傳天心廟的方丈用生長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進京趕考的一位舉子的病,後來舉子得中狀元。為感謝神茶的救命之恩,舉子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紅袍,披在神茶樹上。“大紅袍”由此得名。

“大紅袍”在現代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傳說。據說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曾送給他四兩“大紅袍”,尼克松私下抱怨毛澤東小氣。周恩來聞之笑慰尼克松:“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並曉之以典故。尼聽了肅然起敬。

香港回歸時,江澤民亦曾以四兩“大紅袍”送給特首董建華,董深知中央之美意,誠慌誠恐不敢獨占,取出20克拍賣,拍出天價125萬。一時成為美談。

“大紅袍”的最新新聞則是前面所說的九八大拍賣了。20克茶葉排出156800元,在大陸亦稱得上是天價了。

種種美好的傳說,勾起我對那生長在幽深峽谷懸崖峭壁上的幾株茶樹的無限遐想。由於時間所限,我終於未能登上九龍窠,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二代“大紅袍”品了三道,盡管我摒氣含目,力圖全身心投入地去品這茶中之王,但品來品去:較之於先前品的白雞冠、肉桂和晚甘喉,“大紅袍”似乎苦短些?甘長些?味厚些?說實在的,我也並未品出此岩與彼岩有哪些差異和獨特之處。文以茶名、茶以文盛。我不由地在想,倘若沒有這許多關於“大紅袍”的種種傳說,這些個黑紅的茶葉還會有這妙不可言的韻味嗎?還能拍出令人咋舌的天價嗎?還能有對“大紅袍”如此靈敏的舌尖、舌根、味覺、感覺嗎?

須臾間,小林姑娘喚進了一直在店外納涼的老公—— 一位戴著眼鏡的年輕人—— 小梁。這位極具斯文的後生目前正在九曲溪撐竹排。他一面為我們把稱岩茶,一面與我們相約:明天,九曲溪見。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