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記意大利、法國之行

作者: hanney

導讀2001年12月25日我們從大阪關西機場出發,乘坐14小時的法航班機,到了巴黎。然後再轉機,兩小時後到達羅馬。當飛機在高空中飛行,飛向我們夢想的古都羅馬,我們滿心激動和喜悅之余,心中難免受到些9.11事件的憂擾。直到我們稀裡胡塗的出了羅馬機場,坐上巴士,導游介紹的外幣黃牛為我們服務時,警悟:世界一同。我們參加的旅行社是知名的“日本旅行”,總以為日本人� ...

2001年12月25日我們從大阪關西機場出發,乘坐14小時的法航班機,到了巴黎。然後再轉機,兩小時後到達羅馬。當飛機在高空中飛行,飛向我們夢想的古都羅馬,我們滿心激動和喜悅之余,心中難免受到些9.11事件的憂擾。直到我們稀裡胡塗的出了羅馬機場,坐上巴士,導游介紹的外幣黃牛為我們服務時,警悟:世界一同。我們參加的旅行社是知名的“日本旅行”,總以為日本人以良好的服務著稱外,旅行途中的安排應該是得體的,但恰恰來了個開門紅,羅馬住宿的酒店令人跌破眼鏡。原本以為我們住的酒店也能沾點藝術的邊,但暫且不管它的外觀像廠房還是內部像公寓式招待所,居然不能連續提供熱水,氣得我想發動所有的旅行團員來告這旅行社。雖然美中不足,我們仍帶著倦意進入了羅馬的夢游。

“意大利”不但是國名,藝術文化也等於是它的同義詞。西元前八世紀,輾轉遷徙的拉丁民族來到羅馬登岸後定居,建立羅馬城,而意大利的藝術文化也在此萌芽。 定居於羅馬城的拉丁民族,其民族文化血緣傳承自希腊愛琴海文化,所以帶來希腊的多神教及文化,也決定了羅馬大部分的建築、雕刻幾乎都是仿古希腊的;所以有人說意大利有三多:熱情男女多,雕像遺跡多,天主教堂多。

確實如此。

一、羅馬

從羅馬開始,我就覺得自己的眼睛不夠用了。到處是遺跡,到處是雕像,到處都是風景,不但自己東張西望,還使上了手中的照相機和攝像機;從機場到街頭,時常可以看見熱情相擁的男女,或者是吻得纏綿悱惻,讓這些古典建築群更添浪漫色彩。讓我想到上海的阿爾卑斯牛奶糖的電視廣告。心想:如果換作黑頭發、黃皮膚的亞洲人即有做作之嫌,這還是從小東方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我們心中植下的根。但還是忍不住和老公也當街打個kiss,湊個熱鬧。

羅馬的古兢技場,海神噴泉(許願池),西班牙台階,梵蒂岡...雄偉、浪漫、典雅、壯觀,這一切的一切令我想起了電影“羅馬假日”,一路走來,像是在做夢。街頭隨處可見一個噴泉,出名的或不知名的,把人看得都麻木了,如同中國的廟宇。羅馬沒有城市建設,它有的都是遺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風化。石碉建築的感覺像讓我回到了上海的外灘建築群,但確要精致雄偉的多得多。

在羅馬的半日自由活動,下起了小雨。傍晚時分,從共和國廣場至中央車站,百鳥歸巢,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鳥雀,地上星羅棋布的鳥糞,巍偉壯觀。幸虧打著傘,一石二鳥。

二、到處可見藝術

意大利是一個藝術的國度,藝術家也到處可見。在羅馬的歌劇院前,有人體造型藝術,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放置在街頭的一具雕像,給他500裡拉,嘿動了,與你共演一段造型,末了不忘擺好姿勢為你留下充足的合影時間;佛羅倫薩的大教堂前,有人物肖像素描;米蘭大教堂旁,有畫在地上的大型粉筆畫,一場大雨之後,也只有付之東流了;街頭的個人或兩人演唱組演繹著奔放的拉丁歌曲。總之如果為之欣賞的,就奉上你的裡拉。透過這些藝術的表像,其實質也是經營謀生,但卻要比一張苦難經歷狀來得令人舒暢陶醉。

在每個景點的附近,常有許多購物亭,出售皮革制品、威尼斯的玻璃制品、皮諾曹木偶、印有羅馬競技場或比薩斜塔或米蘭大教堂的T恤衫;也不乏介於藝術與玩笑之間的,印有類似羅馬雕像男性下身或女性上身的圖案的圍裙。咋一看,先是吃驚、後覺好笑、再有覺得有些那個、最後一想也只有掛在這裡出售是在恰當不過的了。這也是一種藝術,為之歸類,曰:“圍裙的藝術。”

三、威尼斯

位於意大利北部臨威尼斯灣,被略呈青綠的海水所環繞的市街,實際分布在118座小島上靠160條四通八達的運河與四百座橋連接。威尼斯以其美輪美奐的水晶玻璃制品和面具所著稱,島上的這些小店比比皆是。

威尼斯許多建築的特點是像鉛筆,為哥特式,導游歸納為鉛筆建築。從來不知威尼斯會水漫金山,從上午9:00開始,海水上漫至中午退潮,連聖馬可教堂內也不能幸免。聖馬可廣場上臨時搭起了許多一米來高縱橫向的走道,走道的木板上撒著鹽,是恐怕冬天水會結冰。據說擁擠時,也不乏有人從走道上掉下水裡。海鷗在漫著水的地面上飛翔,對它們而言,泛著波光的就是海面。

剛朵拉是威尼斯的名物,到了威尼斯,怎肯不坐一坐?船夫以20萬裡拉開價,察言觀色後,直跌到12萬,生意人的套路真是如出一轍。

威尼斯有許多無證流動地攤,如同上海的四川路,攤主並非本國人,黑人居多,賣的大多是所謂的LV,CHANEL,心想:說不定是從襄陽路批發來得也沒准。遠處浮起警察的身影,地攤布一掀,卷鋪蓋走人,看來世界小販對策相同。在日本,日本倒爺也從國內轉手來這些皮夾皮包,在日本的許多flea market賣。賣多了,日本人明知是假的,仍願花4000日幣買個LV皮夾,便宜。

四、米蘭

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米蘭擁有“米蘭大教堂”、“斯卡拉歌劇院”、“布雷拉美術館”等著名古跡,市民與游客總是絡繹不絕。米蘭因紡織業發達,如今以國際時尚中心著稱,時尚地位絲毫不遜於法國巴黎。Duomo大教堂是米蘭的像征,為世界第三大教堂,外觀用135座尖塔,2245個聖人雕像裝飾,花了500年時間建造,是哥特式建築的大傑作。

位於大教堂的左側是維特伊曼紐二世拱廊,(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Ⅱ)整個拱廊呈現拉丁十字形,拱廊中上有玻璃鋼架圓頂,下有馬賽克鑲嵌畫地板,像是一個大型的藝術走廊。其中有Prada的總店,它的櫥窗設計是每日更新的;有賣當勞,因為是擺在這裡,櫥窗和外觀的設計給人的感覺不是快餐而是一家名牌店了。

我們就在這裡逛了整整一個下午加晚上。那天是2001年12月31日,是我們結婚一周年的紀念日,於是我們就把晚餐交給了這座素有“米蘭的客廳”之稱的商場。 紅酒燭光和傳統的意大利菜,用去了相當於六七百塊人民幣。

雖然米蘭是fashion的發源地,但就在這些Prada、LV、Chanel、Beberry店的周圍,或是著名景點的周圍,堂而皇之的兜售著這些名牌的仿冒品,攤主是些亞洲女人的面孔,說著普通話。看了令人詫異,生意居然做到這裡來了。

五、意大利人

開朗、樂觀、熱情是拉丁民族的特點,但不拘泥、懶散、工作效率低卻也是他們一致的特性。意大利的全年的假期很多,而且常以宗教理由放假。他們每日的工作時間不長,大致是上午9至12點,下午4至6點,而中午休息時間卻很長。據說九點准時上班後是泡一杯茶,不像日本人提前半小時到公司,這倒有點像國內的作風。雙休過後的頭兩天工作是一種調整,周五又想著周末去哪裡娛樂了。所以意大利人真正工作的時間不長。

初到意大利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拿著一把裡拉買東西時,常常找不著北。15000裡拉相當於1000日幣,70不到的人民幣,所以面額大,挺嚇唬人的。記得在羅馬的賣當勞、佛羅倫薩的高速公路休息站買東西時,看著顯示的金額,對著手裡捏的裡拉不知該如何排列組合茫茫然時,突然對面伸過一個手,從我手裡蹬蹬蹬抽出數張,然後把找零收據給我,馬上接待後一位顧客了。拿了多少?沒看清楚。這些東西值多少?收據上往往只些歐元,所以也弄不清楚,仍然是一頭霧水。哎,意大利人簡直太熱情了,熱情的有點不耐煩。

一直向往著這次歐洲之行,所以分外珍惜時機,想多看些,多記一些,充分領略異國氛圍。不論我們是在街頭漫步,或是坐巴士城市觀光,都注意到歐洲家家戶戶都有木頭的百葉窗。巴黎都是白色的百葉窗,且常常敞開著;在意大利則是木色的,總關著,透著些神秘,給人以更多的遐想:不知窗戶裡住著怎樣的人,正在干著什麼......

因為我們是游完意大利再去的巴黎,看多了意大利的雕像遺跡,巴黎在我們的眼裡倒變得平淡了。但在我的記憶裡,埃菲爾鐵塔、香舍裡榭大街、凱旋門、塞納河、羅浮宮、巴黎聖母院都是巴黎的標志。我們到巴黎是12月31日下午,由於第二天是假日,所以我們搭地鐵急著趕去羅浮宮。可遺憾的是,巴黎人盼著過新年,那天的16:30,羅浮宮已經關門了。我們在廣場上久久不願離去,真是太可惜了,不知會不會抱憾終生,至少我抱憾至今。於是我們只能逛了唯一開著的,在羅浮宮旁的那個玻璃建築:貝津銘設計的金字塔,出售著關於羅浮宮的書籍等相關產品。

六、巴黎夜行記

旅行途中導游一直在告誡小心隨身物品。據說意大利的著名景點小偷諸多,法國的治安則要好許多。事實體會不然,巴黎晚上的地鐵令人膽戰心驚。

我們這個團三十來人中有12對年輕的couple,不是新婚旅行就是慶祝周年來的,自然喜歡熱鬧和浪漫,所以相約31日晚去凱旋門前countdown,和巴黎人一起迎接新年。原先我的心裡還在泛嘀咕:這也用的著集體活動?身臨其境後,省悟:人多可以壯膽。

團中的一對大個子couple帶隊,我們一起搭地鐵,轉車,找地鐵出口,地鐵裡人山人海,人擠人都好痛,都是巴黎的年輕人。我們互相關照著,恐怕有什麼意外。地鐵出入口的樓梯上擠滿了向外擁的人群,甭想逆流而行,也千萬不能蹲下,那你就被淹沒了。出了地鐵口,就望見了打著射燈的凱旋門,和白天的一樣威武壯觀。到處都是來迎接新年的人群。人們帶來了酒杯和香檳,自己放起了煙花和爆竹,叫啊,笑啊,跳啊,但空氣中又隱隱得帶著絲不安,摔酒瓶的聲音,突兀的口哨聲,東方人的面孔自我感覺又特別招人注目。我們在街頭欲拍張集體照,三個熱情的巴黎青年也許喝多了些,硬是來軋一腳。在回酒店的地鐵中,我的不安靈驗了。車廂裡黑人、白人、棕色人人種混雜。因為人太多,我、老公和另一對小夫婦與大部隊走散了。我們一直坐到那部車的終點站。十幾個殖民地後裔的棕色青少年一直在騷擾我們,我們又不能還擊,只能置之不理。雖然那晚巴黎的地鐵都是免費的,但凌晨1:00左右就都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終點站無法轉乘回酒店,不得不在陌生的大街上邊往酒店方向走,邊找taxi。突然街邊的車中傳出一聲口哨,車裡的人在嘲你擠眉弄眼,我們四人疾步如飛。當走了一半的路程,乘上taxi,回到酒店後,都不由長長地呼了一口氣:回來太好了。後來與大部隊成員交流體會時得知,他們與我們有著類似的經歷。

1月1日,導游帶我們進行巴黎的城市觀光,街頭、草坪上碎啤酒瓶、垃圾滿地都是,水泥地上還有斑斑的血跡,我們暗暗慶幸我們什麼事都沒發生。身著綠衣的清潔工人遲遲地開始清掃,直到下午殘跡依然可辨。

七、歐元

2002年1月1日,歐洲開始統一貨幣,這是使用歐元的第一天,恰巧被我們趕上了。剛剛熟悉了裡拉,認識了法郎,現在又多了一個歐元。好在大家都胡塗,法國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更不用說是我們了。想想也是,那麼小的地方,流動性又強,早該統一貨幣了。

記得我們到巴黎時導游介紹的外幣黃牛服務比在羅馬遇到的那位來的周到。不論是日幣或美金兌法郎,他都事先把一袋袋法郎塑封好,附上一張利率表,看了一目了然。我想以後他們倒也可以省事,都用歐元了嘛。

八、亞洲人

總以為歐洲是一個浪漫而遙遠的地方,去了才知道那裡亞洲人隨處可見,各種人種在這裡聚集。年輕的couple或兩人組多半來自香港或台灣;成群組團的必定是日本人;帶著書卷氣的幾個男孩或女孩,那一定是海外的留學生,利用假期作個歐洲之旅,在佛羅倫薩的酒店裡我們就遇見過三個在英國留學的上海女生;穿西裝打領帶操一口標准普通話的,那一定是來自國內北方的某個考察團了;十來個一伙出沒在巴黎地鐵、米蘭大教堂廣場上的二十來歲個子不高的,那一看就是溫州人了。據說他們都是一個村一個村地偷渡而來,有護照的也把它給扔了,可以自稱是台灣人,歐洲在偷渡方面不怎麼管。記得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碩大的白色房車,新婚燕爾,幾十個人的親友合影,除了攝影師是北方人,都是溫州人。相信他們中大都都是黑掉的。驚嘆膽大之余,瞧這氣派。與之相比,唉!連我的婚禮都自愧不如。

在法國的地下鐵中遇見一個沈陽來的留學生,談起留法的中國人,他說:上海人大部分都不會留在這裡。問:why?“上海又不比這裡差。”哇,這句話最中聽了,我想以發展而言這也是實情。當夜晚我們漫步在著名的香舍裡榭大街上,一頭是威武的凱旋門,引出一條燈與車的射線,心想:這就是我們以往一直聽說的世界上最美麗最浪漫的道路了,它的美麗與摩登不可否認,但並不是不可以想像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另一個大都會――上海。

日本人的歐洲行,簡直就是名牌購物游,導游習慣介紹購物店家,日本人也願意買。給小菜拍照不大看見吧,這次與日本人同行,讓我開了眼界。每當在餐廳進餐時,閃光燈此起彼伏,有日本人的地方,必定會為菜肴照相,類似Menu中的照片吧。每上一道菜後,選擇角度、調整焦距、按下快門,我想:在這充滿藝術的土地上,又一張藝術品誕生了。







也許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特別的短暫吧,很快我們又回到了日本、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初到日本時覺得日本的天空比上海藍,可從歐洲回來後,就覺得那裡的天空比日本還要藍、還要開闊的感覺。我時常想,我就像做了一場夢,夢中我去了歐洲,太美了,令人回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真實的感覺愈加強烈,所以我要把我們的經歷、心情、感想寫下來。

2002年1月26日

hanney yang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