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記--走進非洲,走入埃及(十一)

作者: 藍天白雲悠悠

導讀雖說有遺憾,但總的來講還是滿意的,世界上的事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我的這次埃及游歷收獲不少。 第一、跟著埃及人一起過齋月,一天只吃兩頓飯自然減肥,回來後大家都說我瘦了。 第二、環境的改變能激發人的潛能。以前我都是跟團玩,總是依靠別人,但通過這次一個人走了半段行程,我感到信心大增,以後自由行應該沒問題。 第三、我的英語水平有了提高,本� ...

雖說有遺憾,但總的來講還是滿意的,世界上的事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我的這次埃及游歷收獲不少。

第一、跟著埃及人一起過齋月,一天只吃兩頓飯自然減肥,回來後大家都說我瘦了。

第二、環境的改變能激發人的潛能。以前我都是跟團玩,總是依靠別人,但通過這次一個人走了半段行程,我感到信心大增,以後自由行應該沒問題。

第三、我的英語水平有了提高,本來十幾年不用的英語基本上不會說了,可在埃及都是用英語溝通,我從一個單詞到一句話,到後來能說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四、我認識了埃及的阿拉伯數字。

但這次埃及行有點匆忙准備得不夠充分,有了這次的經驗以後自由行准備要做得更周全更仔細些。

在這裡我把遺漏的景點也補寫給大家。開羅我沒去參觀太陽船博物館,太陽船博物館(Solar Boats of Cheops)裡展覽的是從胡夫墓中發掘出的木制太陽船。太陽船是專門制造出來供法老升天時追隨太陽神飛越天空時乘坐的。 在胡夫金字塔底部,發現了5個放置太陽船的坑穴,其中三個是空的。1954年和1987年,從另兩個坑穴中分別發掘出2艘已經拆散但保存完好的敘利亞雪松船。其中一艘長43米、有4600年歷史的太陽船已經被復制,放在太陽船博物館中展出。

亞歷山大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去看亞歷山大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曾是人類文明世界的太陽,它與亞歷山大燈塔一起,是亞歷山大城各項成就的最高代表。該圖書館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0多年前它到底是什麼模樣卻無人知曉。今人只能從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中了解,因為它甚至連一個石塊實物也沒有留下;而大量考古發掘似乎也無確鑿線索。人們只知道亞歷山大圖書館建於公元前259年。當時的中國大約正是竹簡流行;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思想開始流傳的年代。在對托勒密二世國王烏基曼迪亞斯墳墓的發堀中他留下一句話:“我看到這個工程這麼龐大時都要絕望了。”似表達了他接手此事時的心情,以及對圖書館工程浩大的驚訝。據說當時盡管有戰亂,亞歷山大圖書館藏書約54000卷。

應當說亞歷山大大帝本人的軍事征服舉動,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他死後,亞歷山大成為古埃及托勒密王國的首都。據說當初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世界知識總彙”的夢想,所以歷代國王甚至為此都采取過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進入亞歷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發現圖書,不論國籍,馬上歸入亞歷山大圖書館。有一則傳說更講到,當時古希腊三大悲劇作家歐裡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檔案館內。托勒密三世得知後此事後便設了一計,以制造副本為由先用一筆押金說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據說最後歸還給希腊的實際上是復制件,而真跡原件卻被送往亞歷山大圖書館了。

通過各種正當不正當的手段,亞歷山大圖書館迅速成為人類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擁有公元前9世紀古希腊著名詩人荷馬的全部詩稿,並首次在圖書館復制和譯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幾何原本》在內的古希腊數學家歐幾裡得的許多真跡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陽和地球理論的古希腊天文學家阿裡斯托芬的關於日心說的理論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劇作家的手稿真跡;古希腊醫師、有西方醫學奠基人之稱的希波克拉底的許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聖經》舊約摩西五經的譯稿;對醫學也有貢獻的古希腊哲學科學家亞裡士多德和學者阿基米得等均有著作手跡留此。此外,當時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時期許多的哲學、詩歌、文學、醫學、宗教、倫理和其它科學均有大批著述收藏於此。極盛時據說館藏各類手稿逾50萬卷(紙草卷)。

另外,由於四方學者紛紛雲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獻學家亞裡斯塔克等不少歷史名人都曾出任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而諸如哲學家埃奈西德穆,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得等睿智聖賢也均在此或講學,或求學,使圖書館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美名,並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文明長達200至800年。

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消失同樣充滿了神秘。現今人們只知道傳說它先後毀於兩場大火。關於第一場大火流傳比較普遍:公元前48年羅馬統帥愷撒在法薩羅戰役中獲勝後追擊龐培進入埃及,進而幫助當時的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爭奪王位,並在與其兄弟作戰時放火焚燒敵軍的艦隊和港口。這場大火蔓延到亞歷山大城裡,致使圖書館遭殃,全部珍藏過半被毀。

由於牽涉到伊斯蘭宗教的原因,關於第二次毀滅的傳播就隱晦得多。約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傳播伊斯蘭教,於公元630年以後伊斯蘭教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傳說中的第二場“大火”就發生在公元642年。當時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將領阿慕爾進軍並占領了亞歷山大。有學者曾鬥膽進言希望保存那些“火口余生”的珍貴典籍,阿慕爾不得不為如何處置這批書籍而請示。得到的答復很明確:如果與我們傳授的教義內容一致,那它們就無存在的必要;如果與教義不一致,那就更該毀掉。於是逃過第一場大火的典籍這次未能幸免而又遭劫難,被運到當地一處公共浴室當作燃料燒,據說整個過程持續了約6個月。

現在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是1995年後重建的,占地4萬平方米,它不僅是埃及的重點建築項目,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範圍內的重大科研和建築項目,它的造型是從77個國家的設計中優選的。

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徹底被毀後,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學早在1974年就提出重建圖書館問題,並希望盡可能在原址原樣恢復。可是考古研究幾乎沒什麼發現使得後來的重建工作基本是在沒有多少歷史資料可資借鑒的情況下進行的。可以說今天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復活”克服了許多困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許多國家和埃及共同合作努力的結果。

首先是圖書館選址問題。原來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館址究竟在那裡根本無從考察,所以新館館址只能由埃及自己決定。現在的新館建在亞歷山大海濱區,在海濱大道上緊傍“地中海新娘”雕像處。它包括3座建築,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造型奇特的圖書館,另有一個球型天文館,第三座建築是服務大樓。它們面對地中海,背靠亞歷山大大學各理科學院,風光綺麗、景色迷人。根據埃及1993年的考古發掘,此地曾是古羅馬文明時期的皇家專屬區。

確定新圖書館的設計方案是又一個難題。它於1989年向世界公開招標,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財政援助。在參與競標的數十個國家的600多家建築設計機構中,挪威斯努希塔建築事務所提出的初步設計方案中標,由他們的建築師們承擔外部建築和內部設計。埃及的邁姆杜哈·哈姆宰作為埃及的參事參與設計。

由於亞歷山大圖書館在古代文明中對全人類發揮過重大影響,所以埃及特別強調重建工作必須考慮歷史因素。有輿論說埃及人似乎希望借此提升其在當代國際社會的地位。事實上這家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方案從最初提出到最後確定,各類專家一直不斷地發表各種高見,並且不同意見爭辯特多。據稱最後的方案當然是一個妥協的產物:既要前衛地適應21世紀時代特點,又要能與亞歷山大這座充滿歐、亞、非異國文化情調的“歷史之都”相融洽,還要盡可能符合和體現圖書館厚重的歷史風采。

圖書館的建造基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地基和土建工程,由意大利的羅迪尤·特裡菲聯合公司和埃及的阿拉伯承包公司負責。工程動工於1995年5月15日,完工於1996年12月31日,共耗資5900萬美元。它包括一個直徑達160米的如古羅馬圓形劇場那樣傾斜的建築,600根樁柱有間隔、排列有序地聳立著,支撐著圖書館園型牆體和鋼架玻璃的屋頂。它就是圖書館的閱覽大廳,可同時接納2000名讀者。據說它在建築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准。第二階段是圖書館及其它建築,包括內外裝修和設備安裝。它動工於1996年12月27日,共耗資1.17億美元。工程由英國的貝爾福·白迪聯合公司和埃及的阿拉伯承包公司承擔。

現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總共包括主圖書館、青年圖書館、盲人圖書館、天文館、手跡陳列館、古籍珍本博物館、國際資料研究學院、修繕保養工廠、會議中心等。此外它還留有一些空場所,可根據舉辦展覽、演劇或其它需要隨時提供各種服務。亞歷山大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6770平方米。共有11層、總高33米,所以總共可提供使用面積達85405平方米。其中圖書文化活動場所占4210平方米,科技和技術服務為10860平方米,國際資料研究學院用3500平方米,會議中心以及其它輔助服務場所占用面積30840平方米。

今天的圖書館達到了既現代又有厚重歷史感的目的。它向地中海傾斜的外部圓形建築據稱是既懷念古時的圓形港口,又聯想到宇宙的模樣。鋼架玻璃的屋頂,和柱頂的四棱透鏡使透入的光線彌散,且隨日光的移動而不斷變化。圖書館的牆體由2米寬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石頭牆上刻滿了阿拉伯文字、圖案、符號,此外還有音樂和數學符號,以及世界各種文化的文字符號;這些圖案均系手工鑿刻而成。館內寬敞明亮,確有傳統圖書館的風範。

最後解決的問題是收集館藏圖書。埃及希望“復活”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並專門收藏埃及的古代珍貴手稿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圖書。這一問題在世界各國的大力捐助下也得到了解決。通過國際社會各國的幫助,亞歷山大圖書館現在征得了大量珍貴圖書、典籍、手稿、書畫和影像制品。這其中包括中國捐贈的如《中國通史》、《中國藥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極有收藏價值的書籍。開館時它已擁有各類書籍20萬卷冊(長遠目標是達到藏書800萬卷冊);視聽資料1萬件;手稿真跡和圖書珍本1萬件;各類地圖5萬件。此外還開通了國際因特網、衛星式信息查詢,並擁有電腦資料編目、管理、檢索等多種先進手段。

亞歷山大圖書館現已成為亞歷山大的一個新景觀。將一個業已在地球上徹底消失、且遺存資料極少的圖書館“復活”成現在這個模樣,毫無疑問是國際合作的結晶。埃及人稱它是“埃及了解世界的窗口、及世界了解埃及的窗口”,並希望它能成為國際間進行文化文明交流的場所。

說道亞歷山大圖書館我們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埃及艷後”克利奧帕特拉。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希腊語:ΚλεοπατραΖ;約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約前30年8月12日)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最後,她讓一條毒蛇咬死自己來同時結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從此以後,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份,直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崩亡。

文藝或電影上,她被認為是為保持國家免受羅馬帝國吞並,曾色誘凱撒大帝及他的手下安東尼,因此又通譯稱為埃及艷後。她出生於公元前69年,是當時統治埃及的馬其頓王朝的後裔。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了一個領土空前廣闊的帝國時,將埃及給了自己的一個將軍——克羅狄斯·托勒密,克羅狄斯·托勒密隨即建立起了埃及歷史上的克羅狄斯·托勒密王朝。而克利奧帕特拉是克羅狄斯·托勒密·奧雷特國王的次女。

在其父親安排下,克利奧帕特拉按照習俗於她的異母弟弟(後來的克羅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結為夫婦,並由他們二人共同掌權。野心極大的克利奧帕特拉想進一步獲得更大的權利,但是當時兩位大臣波希紐斯和奧克奇維安聯合起來對付她,將她趕到敘利亞,她在那裡籌集軍隊,准備以武力爭奪埃及王位。

此時,蓋厄斯·儒略·凱撒追擊龐培到了埃及,克羅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伯狄諾斯將龐培殺害,把他的頭顱獻給了蓋厄斯·儒略·凱撒,以此來討他的歡心,想利用蓋厄斯·儒略·凱撒來除去他的姐姐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一舉動並沒有讓他獲得蓋厄斯·儒略·凱撒的好感。而克利奧帕特拉也想借此機會利用蓋厄斯·儒略·凱撒助她奪得王位,就命自己的屬下裝扮成一個商人,將自己包裹在一床大毯子中,商人到蓋厄斯·儒略·凱撒住處求見蓋厄斯·儒略·凱撒時,她就從毯子裡面出來,與蓋厄斯·儒略·凱撒見了面。那時克利奧帕特拉正處妙齡,美艷驚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把蓋厄斯·儒略·凱撒給迷住了,蓋厄斯·儒略·凱撒就下令執行克利奧帕特拉的父親的遺囑,由克利奧帕特拉和克羅狄斯·托勒密十三世一起執政。

隨後,波希紐斯發動叛亂,叛亂失敗後被殺,克羅狄斯·托勒密十三世在逃亡的時候也命喪黃泉。蓋厄斯·儒略·凱撒征服了埃及,但卻沒有把埃及化入羅馬的領土。從此,克利奧帕特拉與蓋厄斯·儒略·凱撒生活在一起,並有了一個兒子,名叫蓋厄斯·儒略·凱撒利恩,意思是“小蓋厄斯·儒略·凱撒”。同時,蓋厄斯·儒略·凱撒恢復了克利奧帕特拉的王位。

公元前44年,蓋厄斯·儒略·凱撒遇刺身亡。克利奧帕特拉凄涼地從羅馬逃回了埃及。此時在羅馬,蓋厄斯·儒略·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及屬下馬克·安東尼平定了羅馬的動亂,兩人劃分了勢力範圍。屋大維統治西部,安東尼則統治東部。安東尼在攻打安息時傳訊克利奧帕特拉到塔爾蘇斯,希望獲得埃及的財富以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

克利奧帕特拉則乘坐金色的大船,穿著艷麗來到了塔爾蘇斯面見安東尼。她的美貌也把安東尼給征服了,兩人在塔爾蘇斯同居達12年之久,而克利奧帕特拉也給安東尼生育了3個子女。女王成功地保住了她的王位和埃及王國。

在龐貝柱附近除了有孔姆·艾爾—蘇卡法(Kom el--Shuqafa)墓室,還有亞歷山大的羅馬劇場。羅馬劇場興建於公元2世紀,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約能容納800名觀眾,表演場地前過道上的馬賽克地板還依稀可見。這裡曾經是一個室內劇場,有圓形的屋頂,但現在只殘存幾根柱子。現在這裡還經常上演取材於埃及或希腊傳說的歌劇。

前面我曾提到想去爬西奈山,這裡我就來介紹一下西奈山。西奈山又叫摩西山(Mount Moses),位於西奈半島中部,海拔2285米,是基督教的聖山,基督教的信徒們虔誠地稱其為“神峰”(The Holy Peak)。

據聖經記載,上帝的十二使徒之一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逃出埃及,過紅海,到西奈,在西奈山上,上帝親授摩西“十誡”,即上帝子民必須遵守的十條戒律,包括不殺人、不奸淫、不偷竊、不貪圖他人財產等。西奈山上建有紀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神廟(Chapel),神廟始建於公元532年,後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現存的廟宇建於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時的石料。山腳下座落著世界上最著名的修道院——聖凱瑟琳修道院(St.Catherine Monastery),這座距今1400年的修道院,盡管遠離塵世,仍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徒和游客到這裡來朝聖、游覽。

到西奈山朝聖有一種開始於6世紀時的形式:凌晨時分從Dahab出發,1.5小時後到達山腳下的聖凱瑟琳修道院,開始攀登聖山,攀登西奈山的路程隨山坡蜿蜒而上,修建於19世紀的山路共8公裡長,有3750級台階。登上山頂後再朝拜神廟、觀賞日出。由於山頂海拔高,氣溫很低,出發前一定要帶足衣物,也可以花20美元租一頭駱駝上山。聖凱瑟琳修道院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上的西奈半島摩西山麓,即西奈山(Mount Moses)腳下,是4~6世紀時到西奈避難修道的修士們為紀念為信仰獻身的姑娘凱瑟琳而修建的。西奈半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公元6世紀後,西奈幾經戰火,但聖凱瑟琳修道院卻完好無損。無論是在阿拉伯人入侵、十字軍東征,還是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拿破侖侵略,乃至當年以色列占領時期,修道院都沒有受到破壞,成為當地最富盛名的修道院之一。

修道院的規模很大,從外表看就像一座古城堡。修道院的主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石灰岩建築,教堂入口的木門取材於黎巴嫩雪松,門上有動物、鮮花和樹葉的浮雕,是一位拜占庭藝術家的傑作。門楣上的希腊語銘文寫道:“這是通向上帝之門,正義將由此進入。”除了主教堂外,修道院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文物,如2000幅聖畫藏品,包括希腊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波斯文、拉丁文、亞美尼亞文、科普特文等12種文字的近3000份手稿,其中還有世所罕見的最古老的《聖經》譯本———公元5世紀古敘利亞文的《摩西五經》、古代哈裡發和蘇丹向修道院頒發的詔書、法令等。

值得一提的是,修道院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建築——公元1106年,埃及法蒂瑪王朝的統治者歐麥爾別出心裁地派人在修道院內修建了一座歐麥爾清真寺,但清真寺今天已不再被使用,它已成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和睦相處的像征,被賦予一種新的特殊價值。沙姆沙伊赫有班車直達西奈山。聖凱瑟琳修道院門票:免費。開放時間:9:00~12:00,周五、六與教會節日不開放。


精選遊記: 紅海和西奈半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