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氣,蓬萊閣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仙氣,蓬萊閣說蓬萊閣是仙境一點也不誇張,僅看它的名字就來得不同凡響。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中,只有蓬萊閣是先有其名後建其樓,而且這樓名來的特早特霸道,竟出自先秦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封禪書》。據《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說“蓬萊山在海中”。《列子·湯問》中也有“勃海之東有山曰蓬萊”。在《山海經》和《封禪書》中,� ...

仙氣,蓬萊閣說蓬萊閣是仙境一點也不誇張,僅看它的名字就來得不同凡響。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中,只有蓬萊閣是先有其名後建其樓,而且這樓名來的特早特霸道,竟出自先秦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封禪書》。據《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說“蓬萊山在海中”。《列子·湯問》中也有“勃海之東有山曰蓬萊”。在《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還把蓬萊、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那些享盡人間富貴的帝王們便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去尋找蓬萊的人是齊威王和燕昭王,他們分別派出探險家出海尋求神山,結果都無功而返。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過上鐘鳴鼎食、唯我獨尊的生活,自然就會想到要永遠這樣活下去。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東海中的三座仙山,一定會有長生不老之藥,於是乎便大規模東巡求藥。想不到的是,在東巡的路上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遭到刺客拋來的大鐵錐,不但仙藥沒找到,還因此受到驚嚇得病,沒等回到鹹陽就一命烏呼。號稱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其求仙心之切與秦始皇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也御駕東巡訪仙,而且還多次派人四處尋仙訪藥。說到這裡不能不說說漢武帝被騙的事:當時有一個叫欒大的方士自稱能弄到長生不老之藥,又說能找到海外仙山上的神仙,因此得到漢武帝的寵信。漢武帝一高興,幾天之內就封他為“天土將軍”、“地土將軍”和“大通將軍”等官銜,後來居然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了他。一介方士竟然成了駙馬,著實讓人眼熱。不過時間一久,漢武帝發現這欒大並沒有多大本事,不免有些懷疑他的仙術。大約過了半年,漢武帝實在忍不住了,就命他去東海訪仙。欒大無奈,只得別了公主而去。漢武帝怕被欒大騙了多了個心眼,就偷偷地派了個內侍扮做百姓尾隨欒大。實在是這欒大本沒有什麼法術,只是先取道泰山胡亂玩了幾天,然後又到東海邊今煙台蓬萊等地閑逛了數日便回長安想編些謊言交差。誰知他的話還沒出口,那內侍出現在他面前,欒大一看傻了眼,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漢武帝大怒,立即命人將這個騙子以欺君之罪腰斬於市。漢武尋仙訪道雖然受到了歷史的嘲弄,但是,據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說,“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名之。”這就是說,蓬萊閣最早的建築出現在公元前104年了,是漢武帝把虛無的蓬萊變成了磚瓦結構的現實,也算一功吧。其實在我看來,海上三仙山的濫觴應該是蓬萊閣外長山列島附近的海市蜃樓自然景觀。古人們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一些人見到海上出現樓閣亭台等幻影便信以為真——是自然景觀欺騙了那些想得道成仙的人包括那些帝王們。漢武帝時建的小城早已無跡可尋,但厚重的神仙文化還具有強大的吸引人的魅力。有意思的是,佛教和道教的信徒都最先看中了這塊寶地,唐代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廟——彌陀寺和龍王宮。彌陀寺是佛教寺院,而龍王宮則是供奉東海龍王的道教寺廟。到了宋代,人們知道海市蜃樓只是一種自然景觀,雖然虛幻但卻相當神奇,雖然出現次數稀少但也有些人爭相恐後前來觀看。再加上有關“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使蓬萊名聲大噪,游人紛至沓來。大約是為了觀看海景、吸引游人的需要,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知州朱處約順應民意,派人將龍王廟西遷,建起了一座可以讓人登臨看海景的樓閣,這便是最初的“蓬萊閣”。這之後的宋、元、明、清諸朝多次增修增建,終於形成了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的蓬萊閣建築群景區。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是一個凡夫俗子,自知不能得道成仙,但也想沾沾仙氣去一次蓬萊閣。2002年夏,長春有一個旅行團組織了一次山東全線游,最後一個景點就是蓬萊,也許就是衝著蓬萊閣我報了名。哪知自己本是肉體凡胎,到達煙台的那天晚上在酒店吃飯,半夜裡竟因為食物不干淨全團人都上吐下瀉起來。由於我早有准備,感到不適吃了“瀉痢停”才沒有住進醫院。第二天全團人都囚在賓館裡,到了第三天才有五個人堅持著由地陪帶著奔向蓬萊閣。(見我以前發的《坎坷多舛的山東之旅》)從煙台到蓬萊不是很遠,加上天氣超好,雖是身體虛弱,但沒有影響我們沾沾仙氣的良好心情。從停車場下車後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這段路兩側全是賣旅游紀念品的,多是石雕的八仙過海、佛像佛珠等尋常物件,也沒有什麼稀奇的東西,只不過是當地人想借仙氣賺幾個錢來養家糊口罷了。進入景區要過一座名叫“登仙橋”的小橋。導游小姐把我們領到橋上說:“身到蓬萊即是仙,現在我們都是半個神仙了。”一句哄小孩子的話竟叫大伙很開心。景區正門前有一四柱衝天式單檐彩繪坊,坊額上題著“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竟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這也確實難得。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名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心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僅一座牌坊就看到了古今名人做神仙之游的快樂心情。我們游玩的第一個景點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它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許是我孤陋寡聞,自以為佛、道本是不相融的兩種宗教,因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講究苦修行,終生不娶不嫁;而道教講究過神仙一樣的舒適生活,並且可以喝酒吃肉甚至娶妻生子。如此看來,四大皆空也好,得道成仙也罷,應該是勸人向善把它們歸到了一起。出了彌陀寺路過一個“萬民感德碑亭”,據說這是因為清初登州地方遇到大旱,康熙皇帝降旨免田賦三年,為此百姓感恩戴德,登州官吏便以百姓的名義在這仙境中立起一碑。只是原碑在文革時期被紅衛兵砸毀,僅剩下碑座。現在看到的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想一想蓬萊閣上既有佛殿又有龍王廟,老百姓也都虔誠地供奉著各路神仙,但還是出現了大旱,這佛道也太不講究了吧。到底還是皇帝開恩,減賦三年,所以把感念康熙的碑建在這神聖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過了感德碑亭地勢開始升高,迎面又是一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也是蓬萊閣標志性建築,游人們爭著在此攝影留念。導游小姐說,最佳的照相位置是第三個台階,有“連升三級”的意思。聽到有這一說,游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擠到第三層台階上拍照,誰也不肯相讓。想來這些急著照像的人都是些想連升三級的吧,因為中國的現實是——當官總比當那虛無縹緲的神仙好啊。再往北就是“顯靈門”了,顯靈門向上望去就是供奉東海龍王的“龍王宮”。古代中原人一直都把黃海渤海統稱為“東海”,所以把祭祀東海龍王的廟建在這裡也不為過。龍王宮裡除了正殿上的東海龍王敖廣外,還供奉著敖廣的兩位大將:定海將軍,靖海將軍。再有就是巡海夜叉、千裡眼、順風耳、風婆、雷公、電母等諸位神仙。一直以來,老百姓都虔誠地供奉祭祀他們,盼望著就是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可是這些神仙也太不敬業,海上照常還是掀起狂風巨浪,倭寇還是經常侵犯中國海疆。為此,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不得不在蓬萊閣外建起了一座水城,駐兵防倭——到底還是硬兵器勝過了水中的蝦兵蟹將。不過這龍王廟還真有一則顯靈的事例,那就是蘇東坡到登州來任知州,僅在這裡待了5天,因為想看海市蜃樓,向龍王祈禱,竟真的讓他如願以嘗看到了難見的景觀。也許正是因為蘇東坡求龍王靈驗所致,游人們多在此燒香許願,猛往功德箱裡塞錢,那虔誠的樣子著實讓人感動。不過我突然想起來某媒體曾報導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位貪官席卷公款出逃,怕被捉而求神佛保佑,也到廟裡往功德箱裡塞錢和祭拜,可最終他還是被人民繩之以法。神靈並沒有保佑他。不過由此我對那功德箱裡的錢就有些懷疑了,那錢難道都是干淨的嗎?於是就有了一首詠《蓬萊閣功德箱》的詩:一到蓬萊半是仙,焚香膜拜禮虔虔,千張功德箱中幣,或有貪污受賄錢。出了龍王廟就到了天後宮,它是蓬萊閣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築,也是北方最大的天後宮之一。記得在天津古文化街上看過天後宮,後來到福建廣東沿海,幾乎所有的大市鎮都有,不過不少地方叫它“媽祖廟”。其中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是最正統的,因為天後娘娘就出生在莆田。天後娘娘本姓林,叫林默娘。據說她是一位28歲也沒出嫁的老姑娘,死後成神,多次顯靈在海上救人,看來真人也是可以成神的。在我國東南沿海,百姓們對這位神女奉若神明,每年媽祖誕生的農歷二月二十三日,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據調查,台灣居民中,百分之七十一的人信奉媽祖。我在天後宮轉了半天,卻對那“碧海丹心”扁額情有獨鐘。它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馮玉祥所寫的。1934年馮玉祥受蔣介石的挾制抗日壯志未酬,閑住山東,曾偕同國民黨元老李烈鈞來游蓬萊閣,李烈鈞手書一聯“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並請馮玉祥題寫橫批,馮玉祥略一思索,信筆寫下“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看來這兩位愛國將領面對林氏默娘義舉,都有恨不死為默娘,壯志難酬的慨嘆吧。最後登上了蓬萊閣地勢最高處,據說是70米丹崖山的最高點,手扶城牆向海中望去,可見遠處長山島的身影,真是煙波浩緲,極目萬裡。有一燈塔高聳岩上,鶴立雞群。前方的海域就是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的地方,尤其是每年的春夏,夏秋交替之際是海市最易出現的時候。我的後面就是本次游的核心——蓬萊閣。蓬萊閣已有千年歷史。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蓬萊閣原本是宋代為了游人登臨方便而建,不知在何時竟讓八仙占領,裡面竟塑著八仙的神像。想那八仙最初都是凡人,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一一得道成仙,靠著手裡的簡單物件就能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並能為人消災解難,老百姓供奉他們也可理解了。最神奇的地方是閣西側的避風亭,據說任憑外面的狂風四起,裡面絲毫感覺不到一絲風,因此清朝山東巡撫托渾布在牆上手書 “海不揚波”這四個大字。可是你要仔細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字是經過修整的。原來,當時托渾布寫此四字時是希望萬裡海疆平安無事,可是歷史偏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甲午戰爭時,日艦炮擊蓬萊城,一顆啞彈打中了這個“不”字,於是海不揚波變成了海揚波。事實證明,沒有強盛的國家和強大的海軍,“海不揚波”只能成為一種幻想而已。蓬萊閣的東面就是著名的臥碑亭。亭中一塊橫臥的巨石,前後都有字跡,它的正面是行草《書吳道子畫後》,背面是楷書《海市詩》,據說都是蘇東坡的真跡。《海市詩》共七言24句,是一首古風詩。全詩灑脫無比,據說當時蘇東坡喝了酒,所以前半部分寫得工整而後半部分有些率性而為,這正合了他的性情。詩中有一句“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看來東坡先生也注重實績而反對虛無的。考證蘇軾的行蹤可知,他是在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由黃州召回任為登州知州的,剛到任五天就又召他回京任中書舍人。在這五天裡他喝了多少酒不知道,但詩卻寫了十幾篇,居然還有兩道奏章:一道是《乞罷登州椎鹽狀》(免除鹽稅),一道是《登州召還議水軍狀》。這兩道奏章都關系到人民生活和海防。其中罷鹽稅的奏章居然經朝廷恩准,一直到北宋滅亡登州百姓吃鹽都不交稅,可是為登州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試想當今做官的若在任只有五天,恐怕連忙自己的房子裝修都忙不過來,哪有心思寫詩寫奏章呢?無怪乎在蓬萊閣東側不遠處,後來人們又為蘇軾建了一個蘇公祠。因此又有了人們津津樂道的“五天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說法。想一想僅當了五天官就有百姓為他修祠堂,這實在讓我輩汗顏。臥碑亭的牆上還有其他人的墨跡,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清朝人龔保題的聯語“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是他一針見血地說中了要害——神仙仙境都是虛幻不真實的東西,只有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所以,到蓬萊閣游玩的人,多看一下先賢文字,多學些先賢的的事跡;當官的為國為民做點實事,也算是沾了仙氣了吧。出了蓬萊閣順東線往回走,來到戚公祠,據說那是當年戚繼光抗倭時的水師府。府中有一尊戚繼光的塑像十分威武。在府後的海邊就是水城,雖然那城牆多是新修的,但依然顯出這位名將的威嚴,神仙氣和人間正氣融為一體,蓬萊閣一游讓我不虛此行了。最後,我來到東面海灘邊的八仙過海廣場,那八仙過海的巨大雕像真的叫人震撼,站在這群雕像前,讓我頓時感到人是多麼地渺小。在充滿仙氣的蓬萊閣、在神靈面前、在先賢面前,誰人不渺小呢?



(站在八仙過海群雕前讓我感到人的渺小)


精選遊記: 蓬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