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不細—與設計對話之三

作者: 無維

導讀細節不細 —與設計對話之三 作者:景行枯轉自:博客http://***/s/blog_4e192a7801000bxp.html 三年前,省內某城市正籌劃一個歷史街區保護項目,不知從那裡打聽到我,—定要請我這個“包工頭” (因幾年間調動安排著大大小小數十家建築公司施工隊實施烏鎮保護工程,人家送給我的戲稱)去看看。拗不過對方的執著,盛情難卻,就去了趟。項目是政府投資,僅工程投資額就達五個� ...

細節不細 —與設計對話之三

作者:景行枯轉自:博客http://***/s/blog_4e192a7801000bxp.html

三年前,省內某城市正籌劃一個歷史街區保護項目,不知從那裡打聽到我,—定要請我這個“包工頭” (因幾年間調動安排著大大小小數十家建築公司施工隊實施烏鎮保護工程,人家送給我的戲稱)去看看。拗不過對方的執著,盛情難卻,就去了趟。項目是政府投資,僅工程投資額就達五個億,規劃也做得不錯,通過工程公開招標,選中了一家古建資質一級的施工企業,全面實施整個項目的施工。

項目負責領導客氣地問我,這個工程會存在什麼問題?我坦率地回答,可能沒法保證細節。

向來反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性修繕工程,由一家施工單位在短期內、大規模鋪開同時平行施工。因為對那些上百年的老房子來說,每一幢都凝聚了當時主人的理想和時間烙印,包含了不同工匠、不同工藝的智慧和創造。表面看,歷經滄桑的老房子似乎都大同小異,實際每間房屋無論從形制和建築構件、建築工藝、用料、施工技術,以及老房子的不同建築年代、地方風格,都有很豐富的變化,即便房屋主人的身份、癖好都會在建築上留露出特有的表征。這種極易忽視的差別,就是建築的細節。

正是這些擁有千姿百態、極富細節的老房子,才構成了歷史街區建築組群多樣的空間形式和生動內涵。而流水線式的集團化施工,很難保證這些老房子細節多樣性的完整存在。

建築的細節是建築語言的精華,往往能比建築本身傳達更多的內容。我曾在北京故宮中細細欣賞那些飛檐重疊的大殿,仰頭上望,居然連木緣子的表面都做成竹節的外型,似乎展示著皇家的高風亮節,使人不由得感嘆祖先的工匠在建築和建築所表達的思想上,那種營造細部的想像能力和表現水平。

江南古鎮的民居無疑是中國民居中最富想像空間、最具表現力的民居建築之一,無論是門楣、窗戶、院落的多變;梁架、木作雕花的精巧;還是與自然環境的滲透交融,都蘊含了這塊富沃土地上先民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解。僅磚雕門樓石庫門條石中一個小小鐵裝飾件,就有幾十種花樣之多。因此,保護修復老房子,就必須捕捉好每個細節,熟悉它、解剖它、感悟它。理解這些細節之美,首先要源於與老房子情感上的溝通,對老房子生命的摯愛。

西柵歷史街區是烏鎮歷史建築保存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區域,光大小各類老廳堂就達三十二個。在對西柵街區保護修繕的幾年中,公司從上到下,―直把老房子修繕的工程質量落實在細微之處。不僅對列入重點保護的廳堂,對一般民居的修繕、恢復性的重建項目以及街區的環境整治,都十分注意細節的琢磨和營造。為了完美修好一幢老建築,我們一般都要先了解該房屋的歷史背景,通過現居住者或走訪老人、查詢鎮志等,盡可能的掌握該房屋的最原始結構布局及主人身份,接下來是精確測量,畫好修繕的方案草圖,標明關鍵的細節修復要領,使直接參與修繕的民間工匠可以直觀的了解和溝通。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某一建築在修復過程中,發現了更為確切的修復細節或工匠們在施工中誤解了工藝,決不將錯就錯而是重新開始,有的建築修了拆、拆了又修,反復多次。因為我們內心都非常清楚:粗糙的施工,是對老房子“保護性”的永久傷害,唯獨專注執著於細節,才能最大限度在這些歷經歲月的老房子上,重新見證祖先呈現給今人的客觀存在。西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時,宣傳上用了“歷時四年磨礪”,外人可能並不真正理解這句話,但每個親歷這個過程的人,都會在這六個字中讀出曾經的艱辛與努力,並為之自信與自豪。

有人說:“貴族就是細節”。我理解此話的含義是指人對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理念的教養和修養差異,折射了個性的差異。建築如人,對建築細節的尊重,也是對人的尊重。在我讀來,每一幢老房子,無論是否身世顯赫、是外觀輝煌還是樸素,它們都是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貴族,它們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會說話。側耳傾聽,讓我迷戀、讓我敬仰、讓我動容。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