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十日之第九日:暴走羅馬

作者: samy玲

導讀最後一天在意大利停留。 記不得那位先知先覺的聖人說過,有些雨是一定會落進人的生命中的。在歐洲的最後一天我們遭遇了傾盆大雨。羅馬古老的建築籠罩在漫天的雨霧下,街上的行人全都縮在雨衣裡,整座城市不堪歷史重負的模樣。 也許,活在歷史並非幸事,今天的羅馬城委實不應建立在古老的廢墟上,最好的辦法還是讓遠古的君王獨占一隅,現代人另辟蹊徑修身治國� ...

最後一天在意大利停留。

記不得那位先知先覺的聖人說過,有些雨是一定會落進人的生命中的。在歐洲的最後一天我們遭遇了傾盆大雨。羅馬古老的建築籠罩在漫天的雨霧下,街上的行人全都縮在雨衣裡,整座城市不堪歷史重負的模樣。

也許,活在歷史並非幸事,今天的羅馬城委實不應建立在古老的廢墟上,最好的辦法還是讓遠古的君王獨占一隅,現代人另辟蹊徑修身治國。

先到梵蒂岡。沿用兩天旅游通票在梵蒂岡站下,很奇妙的感覺,乘坐不到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就可以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下車後往前走不到一百米就看到了聖彼得廣場,站在廣場上可以仰望宏偉的聖彼得大教堂圓頂。

雨仍在下,廣場上聚集了超多的人,我們要排隊進去,幾經周折才找到隊伍的尾。原來隊伍並不是像國內常見的直線,而是彎彎曲曲像龍一樣伸向聖彼得大教堂。盡管人多得龍尾見不到龍首,但秩序井然,更沒有“打尖”的現像。其實,踏上歐洲土地的這十天,文明秩序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法治、文明的發育程度,是從小在“兩手都要硬”的社會主義社會接受精神文明教育的我等根本無法想像的。

排隊途中也有不明身份的人向我們游說,交多少多少錢就可以走捷徑進入教堂。大多數人當然是置若罔聞,少數的幾個跟了過去,在人海中消失。雖然旅游書上也說到某些景點可以跟隨當地人走捷徑,但在羅馬這樣常有吉普賽人招搖撞騙的旅游城市還是時時處處都要留個心眼。

隊伍移動得很慢,也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細看聖彼得廣場兩側的柱廊上那140尊聖人雕像。聖彼得廣場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型廣場,左右兩側的柱廊好像伸展的雙臂環抱廣場,柱廊上立著140尊聖人的雕像,每尊雕像都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包括貞女、主教、修士等等。

我和LG對著這些永垂千古的基督教名人左看右看也只能得出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感覺,名字是斷然叫不出來的,不像篤信基督的西方人,可以一路尋找他們喜歡的聖人,因為找到了而細細端詳,虔誠地在胸前劃著十字,看得我們好生羨慕。

如果是水滸或者西游的人物,我們也能想他們一樣找到心愛的偶像吧。書到用時方恨少,一路走了這麼長時間,最後悔的還是平時對西方的歷史文化了解實在太少了。

在冷雨中足足排了三小時隊,我們終於通過安檢進入教堂。教堂共有五扇門,每道門都有各自的名稱,其中左邊第一扇門稱為“死亡之門”,以前在教堂內舉行殯喪儀式時都由這扇門進出,現在游人基本也不經過這道門。右邊的最後一扇門是“聖門”,這扇門已經用水泥磚封住,周圍也圍有裹了紅綢的欄杆。“聖門”只有聖年才開放,屆時教宗用鐵錘敲開磚牆,朝聖者便全部由這扇門進入教堂。聖年每25年才舉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83年,據此推算下一次聖年將是2008年也就是明年舉行。

我們從最古老的中間那扇門進入教堂。教堂的宏偉、莊嚴令人屏息,周圍那些精美絕倫的裝飾物則更令人流連,尤其是那些甜美可愛的小天使,胖乎乎,滑溜溜的,憨態可掬的樣子讓人忍不住要去捏一捏那些肉嘟賭的小臉蛋。

教堂中央有一個大祭台,祭台上方架著一個華麗的銅制華蓋,華蓋由四跟巨大的螺旋柱支撐,螺旋柱上布滿了橄欖枝,橄欖枝上還可以見到許多可愛的小天使在其間飛翔嬉戲。書上介紹,這個大祭台是貝尼尼的傑作,耗時九年完成,共使用了62噸金屬材料。

整個聖彼得教堂內雕像名畫無數,米開朗琪羅的傑作《聖母哀慟》安置在右殿的小聖堂內,聖母瑪利亞把兒子的屍體抱在膝上,她臉上看不到悲痛欲絕的表情,低垂的雙眸,緊抿的唇角,剛毅的尖下巴,傳遞出一種仁忍的憂苦,緊緊地揪住了每一位觀賞者的心。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堅硬冰冷的石頭也可以造就如此柔軟的心情,對於兼具匠心與巧手的藝術家,世界上所有的材質都是共通的,只要他有一對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雙創造美的雙手。

遺憾的是大多數宗教意味很強的作品我們都看不懂,囫圇吞棗地在教堂內打了一輪巡邏戰後我們隨人流進入大殿右側的庭院,這裡有梯道登上教堂的圓頂。前面三層的一小段可以電梯代步,但最後還是要步步爬升那些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樓梯,又高又陡,有些還呈陡峭的螺旋形。困在狹窄的空間裡,也不知道圓頂究竟有多高,我們只能一邊氣踹吁吁地往上爬,一邊向下來的人詢問還要爬多長時間。

大約爬了半個小時,終於抵達圓頂。呵呵,羅馬城無數的教堂、鐘塔頓時盡收眼底,聖彼得廣場上的朝聖者也都成了一個個行色匆匆的蟻民。我興奮地掏出相機一陣狂拍。

從最高點下來已是中午一點多,這才感覺到飢腸轆轆。LG在圓頂唯一的小商場花3歐買了一杯Espresso特濃咖啡,我則精挑細選了帶回家的禮物——一個銀制品相架,畫面上的母親溫柔地凝視著懷中的嬰兒,無限憐愛。LG認為那些釘在十字架上的耶酥雖有特色卻失之殘酷,不如這款聖母般的“母親”更適合家的溫馨。

離開聖彼得教堂我們放棄乘車開始暴走羅馬。

盡管羅馬面積達兩千多平方公裡,但景點都集中在以威尼斯廣場為中心的方圓四公裡的區域以內,半天的時間走馬觀花馬虎可以。

第一站是距離最近的萬神殿(Pantheon)。先要經過特韋雷河,這條河有幾十座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聖天使橋,因橋兩旁的護欄上立滿了各種天使雕像而聞名於世。

到達萬神殿時下起了滂沱大雨,無奈之下飢累交迫的我們進了廣場上一間小小的麥當勞。裡面也是人滿為患,觀光的,躲雨的,吃東西的,熙熙攘攘,市場一樣。好不容易找了個座位,上廁所時髒不忍睹,臭不堪聞,國內小孩最愛的用餐品牌在國外原來是這麼個超級大眾化的消費品牌。所喜鄰桌有個小女生,一直手捧書本精心閱讀,周圍的嘈雜對她絲毫沒有影響。可笑我和LG對這個小女孩越看越愛,甚至從她可愛的小臉蛋上還依稀看出了我們家寶寶的影子,想到她將來長大後如何飄洋過海以沉靜的眼光接受世界文明的洗禮。萬神殿的“萬神”也是“眾神”的意思,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跟信徒對眾神的祈禱是否有幾分相似呢?

萬神殿建於公元前二世紀,至今還保留有完整的外形,殿頂是半圓形,正門廊有16根圓柱。裡面是一個個分割的神靈墓地或者祭祀某神靈的祭台,圓形穹頂中央有個直徑九米的天窗,像征太陽,因而被供奉為萬神之主,這樣奇特的建築形式被譽為“所有古跡中最完美的建築”。

從萬神殿出來我們開始尋找許願池。許願池又叫特雷維噴泉,主體造型是一座海神宮,正中是威嚴的海神雕像,左右兩邊是代表富裕和健康的女神,海神腳下是一組牽著海馬的海妖的群雕。海神宮頂部還有四尊分別代表四季的少女雕像。

傳說背對噴泉從肩上拋一枚硬幣入水池,只要硬幣是從左心房丟過左肩的就會有連連好運。還有一種說法是往許願池投進四枚硬幣就可以滿足四個願望,一枚硬幣可以“再到羅馬來”,兩枚硬幣可以“與心愛人結為連理”,三枚硬幣可以“與討厭的人分開”,四枚硬幣可以“找到新的戀人”。

所以,盡管下著大雨,許願池邊仍然人頭湧湧,想找個地方照相都難。

其實,許願池並不大,藏在不為人知的深巷中,連旅游車都開不進來,也許是願望成真的魔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善男信女,蜂擁著往裡投幣,為羅馬財政作貢獻。據說羅馬許願池每天都能積累數百歐元的硬幣,真是一個不錯的聚寶盆。

我也擠在人群中拿硬幣使勁往身後扔去,當然,我最希望的是可以再次親近浪漫之都,至於和心愛之人結為連理吧,已經成真,周圍也沒有討厭的人,更不用找什麼新的戀人,其余三個硬幣就不必浪費了。

看過《羅馬假日》的人都知道,赫本扮演的安公主在許願池附近的美容院裡把長發剪掉後,首先去的就是西班牙廣場的藝術台階。我們也順著公主偷走的路線到了西班牙廣場。可惜廣場上的方尖碑正在維修,巨大的屏障把後面聖三山大教堂都擋住了。台階上坐著不少游人,有的在吃安公主鐘愛的雪糕,只是沒有一個像安公主那般美。“破船噴泉”上有很多人照相,我們也隨大流走過去留影,數碼相機的儲存卡裡增添了一個新的旅途景點,記憶中也多了一份關於“破船噴泉”的思念。

此時,天色越來越暗,經過一天的跋涉,雙腳不堪負荷。黃昏微涼,獨在異鄉的感覺突然就彌漫了全身。

是時候該回家了。

再見,羅馬。

再見,意大利。


精選遊記: 羅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