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九峰山

作者: GLANSE

導讀答應周末陪家人的,沒去參加與外辦的八面山聯誼活動,那是讓年輕人自己MATCH一下;也沒同意橫店的方案,都玩了這麼多次了,門票又是賊貴.還是選了湯溪--我幾年前去過的,挺好的,大家都沒去過,一路高速,還可以中午吃湯溪土菜,讓阿五請客,晚上到金華城裡購物. 九峰有歷史 九峰山又稱龍丘山,九岩山,系仙霞嶺山脈 ,括蒼山余脈,面積10.38平方千米,分九峰山,桃 ...

答應周末陪家人的,沒去參加與外辦的八面山聯誼活動,那是讓年輕人自己MATCH一下;也沒同意橫店的方案,都玩了這麼多次了,門票又是賊貴.還是選了湯溪--我幾年前去過的,挺好的,大家都沒去過,一路高速,還可以中午吃湯溪土菜,讓阿五請客,晚上到金華城裡購物.



九峰有歷史

九峰山又稱龍丘山,九岩山,系仙霞嶺山脈 ,括蒼山余脈,面積10.38平方千米,分九峰山,桃花源兩大景區,共有景點80多個.九峰山屬丹霞地貌,有大小馬峰、馬鐘峰、飯甄峰、芙蓉峰、壽桃峰、箬帽峰、牛頭峰、達摩峰,奇峰共九,遠望似芙蓉,近看如峰巢,峰巒嵯峨疊嶂,壑澗峽谷深邃,溪,泉,瀑,潭清洌.龍潭水深碧綠,四季不涸.兼有寺廟亭台樓榭等古建築,歷史上的九峰岩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名山。“自來賢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觀之樂,必於九峰”。《後漢書·郡國志》雲:“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龍邱長隱於此,因此為名。其峰際復有岩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



九峰山文脈久遠.歷代的名流高士都在此留下了足跡。東漢龍丘萇,東晉葛洪(道家),南朝宋徐伯珍,達摩禪師,唐徐安貞,五代貫休,元黃公望等名流高士,在此求學,布道,傳經,留下足跡和佳話.

西漢與嚴子陵為友的名士龍丘萇隱居於此,因此叫龍丘山;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徐伯珍遷居九峰山,建"安正書堂","築室講學,授徒千人",成為浙中最早的儒教中心.南朝梁天監元年(502),東土禪宗第一始祖嵩陀僧達摩始建九峰禪寺,九峰中有一主峰就以其取名達摩峰.唐徐安貞自幼讀書於九峰山,神龍二年(706)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後人於九峰寺建"三賢堂",尊"龍丘萇,徐伯珍,徐安貞"為三賢,合祀供奉,與胡(則)公祠一樣,香火長盛不衰.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住持.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峰雪霽圖",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明代太常卿鴻臚寺卿胡森,自號"九峰",留下許多石刻真跡。近代余紹宋也有“龍丘山圖”傳世,今收藏於省博物館。



湯溪還是龍游?

九峰岩距金華約30公裡,距龍游約20公裡。春秋時,姑蔑國置國都於其山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立太末縣,縣治亦置於此.而龍游又是以龍丘山得名,見[舊唐書(卷44,志20,地理3)] “龍丘,漢太末縣,屬會稽郡。晉置龍丘縣,以山為名”。到吳越時,錢镠以“丘”為墓,不祥,才改龍丘為龍游,見[龍游縣志]。

九峰岩(龍丘山)原是龍游的轄區。九峰岩(龍丘山)第一次劃到龍游縣治之外是在明朝,明成化7年(1471年)分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建湯溪縣,見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湯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蘭溪、金華、龍游、遂昌四縣地置,南有銀嶺,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衢江)”。其中龍游的那部分就包括龍丘山,從此九峰岩便一直為湯溪縣所轄。龍游恢復縣治後,也未重新歸到龍游縣,而是作為湯溪鎮的一部分劃到金華縣(今婺城區)。作為龍游得名之山的龍丘山不在龍游,鄉賢余紹宋先生對此也是深以為憾。他避居龍游沐塵時,當時的浙江省民政廳長阮毅成每去探望他,必對其中堂巨幅《龍丘山圖》贊賞不已。余紹宋開玩笑地對阮毅成說:“兄如能使龍丘山重歸龍游縣管轄,則即以此圖奉贈。”阮毅成雖深知龍丘山劃屬湯溪是龍游縣的一大文化憾事,但政區變動事關重大,只得割愛,怏怏而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龍游早期的縣治在九峰山下,早在春秋時期,姑蔑國都即建在九峰山下,其後,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太末縣,縣治亦在九峰山下,據清乾隆《湯溪縣志》載,“其城,街址,歷歷猶存。”直至吳越寶正雲年(公元931年),錢謬以拓展疆域,改龍丘縣為龍游縣,縣治西遷至現龍游。九峰山下之右太末縣治設置歷史計漫漫長達1150余年。




達摩始祖圓寂之地

據《〔萬歷〕金華府志》曰,湯溪縣南九峰山下的九峰教寺,嵩頭陀在天監間亦嘗卓錫。《〔嘉慶〕義烏縣志》卷二〈山‧龍華山〉,謂山頂有磬石鐘岩,相傳僧達摩練法於此。據專家考證,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於公元566年間在金華九峰山圓寂。達摩在面壁九年以後, 從嵩山達到浙江烏傷(今義烏),之後到湯溪建了龍丘岩寺(即今九峰禪寺),達摩圓寂後,湯溪村民按當地“懸棺葬”風俗,在九峰禪寺前最高峰的岩壁山開岩縫,將其遺體置於其中,為表達對達摩的無比尊重,村民將九峰山的主峰命名為“達摩峰”。九峰禪寺、達摩像、達摩亭等景點都與這個傳說有關。九峰禪寺建於南朝天監年間,已有1500余年。樓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築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裡的游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歷八月初一到九峰游覽,能見天門洞開。 九峰禪寺前,則有珠簾從達摩峰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



《善慧大士錄》(《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六十九卷)中有《嵩頭陀法師傳》,其內容大致如下:嵩頭陀名達摩,不知其為何國之人,樵夫最初發現他,是在雙林[17]之北四十裡的香山之中。被樵夫發現之前他在香山之中似乎已經隱居很久了,但究竟有多久,沒人知道。後來與梁常侍樓偃相遇,在樓偃等人的幫助之下,建了一座香山寺,頗多神異。之後,於梁普通元年(520)離香山南游,至余山(當是烏傷一帶的山名),欲渡江(當是指東陽江),而江水泛濫,船家不肯擺渡,於是達摩便把傘布於水上,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後世有達摩“一葦渡江”的傳說,應當就是由此發展演變而來的)。渡江之後,南至稽停塘下,見傅翕於沂水中(不是山東的沂水)捕魚,遂發其“神妙之跡”(點破其宿因),並指示其修道之所——松山雙林,然後至萊山(當在烏傷與金華之間),建萊山寺,又西至金華建龍盤寺,

法師又於西行至龍丘界.望見南山岩勢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中.建立蘭若.後號此為龍丘巖寺.寺成後.法師更西行.入萬善山口.見山盤勢紆.又欲置立精舍...號曰離六塵寺...法師又西行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聞鐘磬之響.更於此地置立精舍.號三藏寺.始.法師發跡置香山寺.及此凡七所.得山川之形勝.黑白供養.逮今猶然.三藏事畢.法師卻還龍丘巖寺.及入滅。《善慧大士錄》中暗示嵩頭陀滅於天嘉五年(564)。

還有淵明三徑



另據歷史記載,陶淵明曾隱居九峰山。專家考證,晉代大文學家陶淵明曾游浙之西湖,雅愛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後歸攜眷屬而居於九峰山麓,地隸浙之東陽郡,又號東陽隱士之後,九峰山名聲大振。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以及名句“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從中可找到九峰山的影子。“淵明三徑”至今猶在,故又稱“九峰桃源”。只是一日行程太緊,晚上還有接待任務,只能作罷,留待下次--小田說還有美女蛇一些未修好的景點要去的,她自己當導游,景區地圖已經自己能看懂了.



精選遊記: 金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