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楚天名剎”——歸元寺

作者: 如禪

導讀游“楚天名剎”——歸元寺 九月初,南下雲游到老家,一是可以看看父母,二是也可以趁機欣賞一下家門口的風景。平時因為工作繁忙,總是來去匆匆,無暇顧及到身邊的這些美景。正像袁宏道所言“經年勞碌馬蹄間,久客雖歸也不閑,爭似水明樓上坐,浪花影裡看春山”。當然,這次“如禪”雲游肯定不會忘記楚文化的發祥地——武漢。再次拜訪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

游“楚天名剎”——歸元寺

九月初,南下雲游到老家,一是可以看看父母,二是也可以趁機欣賞一下家門口的風景。平時因為工作繁忙,總是來去匆匆,無暇顧及到身邊的這些美景。正像袁宏道所言“經年勞碌馬蹄間,久客雖歸也不閑,爭似水明樓上坐,浪花影裡看春山”。當然,這次“如禪”雲游肯定不會忘記楚文化的發祥地——武漢。再次拜訪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還是讓人發出感慨,游歷武漢,不能不看“歸元寺”啊!耐人品味的“歸元”寺名

“歸元寺”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禪寺取名“歸元”二字,可能是來自《易經》“元者,善之長也。乾元資始,坤元資生,而易行乎其間,此萬法歸一”;或許是出自《楞嚴經》“歸元無二處,方便有多門”之意。所謂“歸元”,也就是“歸真、歸本”,就是超出生滅之界,還歸於真寂本元之意。在佛教中,“歸元寺”屬於曹洞宗,故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暫且不說“歸元”名號來自何處,但不管如何詮釋都能給人某些啟迪。一個人在某個崗位上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業績與輝煌,一旦更換新的工作平台,都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要把過去獲得的各種榮譽歸位到原始狀態,不要一味沉浸在昔日的光環裡,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整合,開始自己新的創業,打造新的輝煌。

提到“歸元寺”,自然會聯想到“歸元寺”的開山鼻祖白光、主峰二和尚,他們兩位得道高僧原是兩兄弟,俗名是殷德明、殷德昆,在家同母,出家同師,能夠同時成為曹洞正宗三十一世,實在不多見。他們繼承並弘揚了唐代高僧“百丈禪師”所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傳統,堅持將“修持與勞動”相結合,身體力行,辟草開荒,不辭勞苦,受到僧眾及教徒的敬仰。道光皇帝欣聞白光、主峰這兩兄弟和尚道行不凡,深表嘉許,並追賜玉璽一方,懸掛在“三門”之上,可見其影響之大。“歸元”即是“歸真”、“歸本”,完全可以作為一種警示,提示人們時時不忘“歸真”、“歸本”。

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我國佛教寺院從東漢(68年)在洛陽創建的白馬寺開始,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幾乎所有寺廟的建築布局都是“院落制”,當然,要除去少數石窟外。“歸元寺”就是典型的院落制式的建築布局,因為創建以來,多次遭到戰火的破壞,所以1973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修葺一新。“歸元寺”占地面積近一萬八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曲徑通幽、景色宜人,是大家公認的“風水寶地”。

佛教建築布局一般認為,寺內以“殿、閣”為主體建築,要有外門、中門和下門(統稱三門),前佛殿、佛塔、後佛說法大殿,三重樓、三重閣等。所謂“三門”,就是指“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泛指三門解脫,因此,“三門”又可稱作“山門”,哪怕寺院只有一門,也可稱“三門”或“山門”。經過重新修繕過的“歸元寺”卻在大門外又新修了大院,大院外又新建了一座牌樓式的外三門,這座“外三門”沒有按照佛教傳統風格設計,看上去和“歸元寺”的整體很不太協調。“歸元寺”更為獨特的是,大三門不逢中,而門的方向是朝東偏北。寓意佛學的“悟逆行正”,稱為“烈馬回頭”,而韋陀殿門也不逢中,而是朝東偏南,正好形成“東進烈馬左右回頭”的格局,比喻“一進三門,歸心向佛”,與“歸元”一脈相承,相互呼應,可謂獨具匠心。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築群。山門之內是中院,院內有鐘鼓樓、齋堂、念佛堂等建築,還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艷,松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

北院建築以藏經樓為主,是一座鬥拱飛檐,古樸玲瓏的樓閣式建築。整個建築塗朱繪彩,刻畫鏤雕,精巧壯觀,是武漢市唯一僅存的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物。這裡珍藏著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很多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中院建築以大雄寶殿為主。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等像,佛像後是“漂海觀音雕像”,又稱“倒坐觀音”、“南海觀音”。南海觀音赤足站在鰲頭上,左右兩側有龍女和童子伴隨,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湧,就像站在波濤上迎面向你浮來,有很強烈的藝術視覺效果。

南院建築以羅漢堂為主。說到羅漢堂,民間有這樣的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全國好像還有兩個寺院存有500羅漢的塑像,昆明的筇竹寺和常州的天寧寺。意思是說,這四座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最有代表性,是佛教五百羅漢塑像藝術的精華。

另外,一進“三門”就可以看見袒胸露腹、滿臉堆笑的“彌勒佛像”,這種被誇張過的神韻,倒也給人一種“見佛即樂,萬愁俱消”的境界,無愧“皆大歡喜”。進門“皆大歡喜”,佛家稱為“入門見喜”,而出門面對的瑞蓮池石欄上雕浮著佛學的吉祥物“太陽、楊柳、羊”,又稱為“出門見三陽”。如此寓意構思,巧妙安排,也是“歸元寺”建築一絕。

華夏佛學的藝術寶藏

《西游記》唐玄藏取經回長安受到君民歡迎的木刻圖案,是佛學界的木刻珍品。木刻圖案橫闊一丈二尺,深寬二尺五寸,前嵌垂欄,刻畫樓空。圖案上描繪的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人物,還有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台等。綜觀全圖,繁簡有序,盛況空前。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竣工,技藝精巧,令人贊嘆。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像來表達古印度神話中“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像。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雕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

這裡收藏的佛教造像,有來自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炳靈寺及各地千佛洞的石佛、石刻。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有鎏金、銀、銅、石刻、木刻、瓷塑、泥塑、牙雕、玉雕等多種質地,還有一些是東南亞各國的贈品。歸元寺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部分文物是國內外少有的珍品。如藏經閣正廳陳列的一座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重一噸多,雕工細膩,技藝精湛,是1935年太虛法師訪問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送給我國的,如此精美的玉雕佛像,國內僅有三尊,另兩尊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再如南北朝時埋藏的石刻觀音像,姿態輕盈,髻結敞胸,身佩纓絡,手攜淨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還有兩尊紅木雕刻的達摩像,是清康熙初年的木雕精品,兩尊像,一坐一立,富有個性,生動表現出達摩面壁九年,閉目冥思、超然物外的形態。

藏經閣當然以藏經書為主,“歸元寺”收藏的佛家典籍,不少都是佛學珍本和孤本。《大藏經》略稱藏經,是佛經的總稱,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三藏》。“歸元寺”在藏經方面,總以《龍藏》為驕傲,據介紹《龍藏》是指佛常在龍宮說法,龍宮藏經最多;同時還有一說,帝王常以真龍天子作比,藏經由皇帝頒賜,是國家版,所以,尊稱為《龍藏》。“歸元寺”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兩部,宋代版影印本《磧砂藏》一部,《磧砂藏》世界上只有一本,現藏在北京圖書館,被視為國寶。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版《續藏》和《大正藏》各一部。此外,還有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年書寫的“佛”字經,這個“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六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的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若在三十倍放大鏡下觀看,每個字都一絲不苟,筆力挺秀,實乃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民國初年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堪稱稀有。“歸元寺”藏經之多,版本之珍,文種之繁,實為少見。

“歸元寺”還收藏了許多書畫碑帖,其中有唐宋早期拓本的碑帖或影印本,還有歷代名人字畫等一百多幅。有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仲圭、倪雲林等人的山水畫,有明人朱耷、王鐸、石濤、董其昌及清人禹之鼎、高其佩、鄭板橋、竹禪等人的山水人物、楷草隸篆和翎毛花卉作品。寺內還藏有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聖教記序》和柳公權的《金剛經》等正楷拓本和珂羅版本以及釋懷素的草書。褚、柳書法以輕便剛勁著稱,而懷素的草書則以揮筆似畫聞名,都有較高的書畫價值。清代釋竹禪繪畫的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譜,吳興沈銓所繪“鹿鶴同春”五彩畫、明代書畫家孫志、王寵用菩提樹葉繪制的菩薩像譜,唐代閻立本繪畫石刻觀音像等,都刻畫入微,形態逼真,堪稱藝術珍品。更為名貴的是宋代古拓本《禹跡圖》和《華夷圖》,詳細記載著我國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記述了上自漢武帝時開拓西域,下至唐宋時代對長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是兩幅十分珍貴的歷史圖案。還有黎元洪、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康有為、梁啟超以及齊白石、老舍、趙樸初等字畫珍品。

稀世之珍的五百羅漢

“羅漢”是梵文譯音“阿羅漢”的簡稱,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就像現代的“學位”。“小乘佛教”講究自我解脫,修行到羅漢,就算實現了“除煩惱、受供奉、無輪回”的最高願望。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歷,在佛教中有多種說法,其中如《十誦律》中記載,佛在世時,常有五百弟子隨從其左右聽法悟道,佛涅槃後,這五百名隨從弟子整理佛的誦經文,編寫了佛教經文總集《三藏》,尊稱他們為五百羅漢。

“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堂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以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由黃陵縣王氏父子用了12年的時間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采用“脫胎漆塑”,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層沾貼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可以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至今有200年的歷史。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建築格局,“田”字四個口為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條件。羅漢堂曾受水災侵襲,但完好無損,可見雕塑工藝之高。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像所震驚。五百羅漢表情各異,或哭或笑,或思或跳;有胖有瘦,有老有少;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盤腿端坐,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但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颯陀怒尊者,四周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賊戲彌勒”。“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受情感的驅使。無論天真爛漫,嬌稚頑皮,還是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都刻化得淋漓盡致,每一個佛像都能喚起大家各自的“聯想”,尤其是“數羅漢”,更能引起游人的好奇,傳說人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在心中默默依照順序往下數完自己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羅漢”人的命運,讓人們如醉如痴,流連忘返。

總之,此次游歷,“如禪”感慨系之:“扶伴游路,看奇樹穿雲,夢裡仙閣收眼底;登樓覽勝,觀長江橫流,畫中天地壯河山。”如禪建議:“到此一游者”,不妨一試,哈哈哈……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