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高僧與浙西天池(五)

作者: bugis

導讀楚南禪師《昌化縣志》(1924年版):“……值武宗下沙汰令(正值武宗下“滅佛”的詔令) ,乃竄入唐山 , 住千頃 ,著《傳燈錄》……”。 《龍塘山志》 : “倏值武宗廢教 ,師深竄唐山 ,出住千頃……”。 [說明] 唐武宗李炎於會昌六年(846年)病亡 ,由本來就與武宗政見不一的唐宣宗李忱(847—860在位)繼承帝位。唐宣宗采取反唐武宗之道而行之的施政方針,凡會� ...

楚南禪師《昌化縣志》(1924年版):“……值武宗下沙汰令(正值武宗下“滅佛”的詔令) ,乃竄入唐山 , 住千頃 ,著《傳燈錄》……”。

《龍塘山志》 : “倏值武宗廢教 ,師深竄唐山 ,出住千頃……”。

[說明]

唐武宗李炎於會昌六年(846年)病亡 ,由本來就與武宗政見不一的唐宣宗李忱(847—860在位)繼承帝位。唐宣宗采取反唐武宗之道而行之的施政方針,凡會昌年間所實行的措施統統予以廢除,所重用的官員統統予以罷免。他統治後首先被廢除的是武宗所下的“滅佛”令。“滅佛”詔令既然被廢,一些佛門信徒就名正言順地興復梵剎,擊磬念經了,原隱居深山的走出叢林,已經還俗的重入佛門。一時間,原“會昌”時曾瀕臨絕滅狀態的佛教得以重新蘇復。

大中(唐宣宗年號)14年,宣宗病亡,由其長子李漼(860—873年在位)繼位,唐懿宗李漼的崇佛程度比其父有增無減 。唐朝所出現的第三次崇佛高潮就發生在唐懿宗統治期內。崇佛的主要表現是把被佛界視為“聖物”的佛骨從300裡之遙的鳳翔法門寺迎請到京都長安來,企求佛祖釋迦牟尼為當時正處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唐朝廷求福,解除困境。當時有部分官員表示反對,而李漼卻說:“我能活著見到佛骨,死無遺恨”。於是下令各地,廣建佛塔,大造香車、寶帳,用華麗的綢緞,珍貴的珠玉加以裝飾 ,用於迎請佛骨。佛骨到達長安,懿宗親自出迎,向佛骨頂禮膜拜,還涕淚交流,其信佛之心畢露。

可見,從唐宣宗、懿宗父子兩代在位的幾十年內,國內崇尚佛教的政策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時期,楚南禪師輔佐黃檗希運禪師大建龍興寺,後又移仗宛陵,蘇姑等地,正處於這一時期。

[傳略]

楚南禪師(819—888年),福州張氏之子。少年時投開元寺出家,拜曇藹禪師為師。一年後,就不遠千裡去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具戒 。 接著又去趙郡(河北趙縣)學相部律,往上都(今西安市)學淨名經 ,由是 ,一律一經,主旨甚通。隨後又往芙蓉山謁芙蓉禪師,經師指點即往江西洪州(今南昌市)拜黃檗希運禪師為師。不久 ,武宗下詔“滅佛” 。在這一歷史條件下 ,楚南禪師即隨黃檗希運禪師告別洪州 ,竄入唐山,住千頃,著《傳燈錄》 ,並輔佐希運“從舊址營建梵宇”,積極從事佛教事業的發展工作。

唐宣宗大中年間,家族世代崇佛 ,自己又拜黃檗希運為師的大官僚裴休移職於宛陵,大建水西精舍(梵宇),請運(希運)出山,開法揚化。當時作為黃檗希運禪師的得意門生楚南,亦隨往宛陵。時隔不久,楚南禪師又離宛陵去蘇姑(今江蘇蘇州市)

報恩寺,潛心坐禪並致力於佛教與戒律的研究工作,雙足不出門坎達20余年,得益匪淺。

唐僖宗李儇(874—888年在位)乾符4年(877年)蘇州太守周慎嗣請楚南禪師出住寶林院。明年(878年),昌化縣令徐正元與紫溪戌將饒京一同迎請楚南禪師重回千頃山住持慈雲院 (後改名龍興寺)除訓示禪徒之外又致力於佛學方面的著作工作 ,對佛教學說的傳播研究與著作都作出了貢獻 。唐僖宗光啟3年 (887年) ,錢繆正任鎮海節度使(唐朝在國土邊境及重要地區設節度使之官職 ,統領數州甲兵、土地、財賦 、民政等工作 ,獨霸一方,勢力極威,常對抗朝廷、史稱藩鎮) ,治所設於杭州,占有浙江及閩 、蘇兩省的部分地區 。千頃山屬鎮海節度使所轄 。因此,錢繆請楚南下千頃山由政府供施。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5月示寂(逝世)。後建塔於慈雲院西隅,春秋70,僧躐56。唐昭宗李樺(889—904年在位),根據楚南禪師對禪宗事業所作的努力,特“賜其鹿胎衣五事,另賜紫衣(《高僧傳》)”。

楚南禪師生前,除著《傳燈錄》外,還著有《般若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

[傳聞]

傳說,文德元年(888年),慈雲院內忽然有兩條彩虹橫貫於室內,又有兩頭斑鹿跌跌撞撞地竄入寺中 ,接著是佛寺的法堂梁折牆傾。結果,這年5月楚南禪師不疾而逝。又傳 ,唐昭宗大順2年(891年)2月。孫儒(孫本是唐將領秦宗權的部將,後勢力不斷擴大 ,最盛時期擁兵50萬,行軍時旌旗長達百裡,後在宣州戰役中被楊行密捕殺)在與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爭奪楊州,宣州城時,大軍路過千頃山,曾拆毀楚南禪師之墓塔,見已埋葬4年之久的楚南禪師屍體仍肉身未腐 ,指甲與毛發長得很多 ,兵將“悔罪而去”。

[試說]

楚南禪師二進千頃山:第一次為避“會昌滅佛” ,第二次是應昌化縣令與紫溪戌將之請 。 第一次主要是輔佐希運禪師營建梵剎 ,弘揚佛法;第二次是住持慈雲院的全部事務,直至圓寂。是唐朝來千頃山慈雲院住持佛教事務時間最長,並葬身於寺之西隅唯一的一位高僧。為慈雲院佛教的產生與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努

力。

楚南禪師佛學知識淵博,曾拜謁名師學過戒律與書經,在蘇姑報恩寺時又研讀佛書達20年之久,是來千頃山慈雲院所有禪師中對“ 經”、“律”知識掌握較為全面的一位禪師。為在慈雲院傳播佛學知識作了許多工作。

楚南禪師在做完佛事之余,還致力於佛教書籍的著作 。生前編著的《傳燈錄》等三部著作對前期佛界名人資料的收集 、 整理 ,並編寫成書 ,對佛教學說的研究與發揮都作了不少工作。 唐昭宗根據其對佛教事業的所作出的努力,特“賜其鹿衣五事,別賜紫衣”是當之無愧的。是唐王朝時期在千頃山著書立說的唯一的一位高僧。

5、無著文喜禪師

[文摘]

《高僧傳》:“文喜禪師……鹹通7年(866年),旋浙右,止千頃,築室居之……”。

《昌化縣志》(1924年版):“文喜禪師……鹹通中旋浙,因入龍塘,將止之日:此地500年後自有肉身菩薩於此建大法幢,遂移杖千頃,築室居焉……”。

《龍塘山志》 :“文喜禪師,鹹通7年 ,旋浙右,止龍塘……遂移杖千頃,築室而居”。

[提示]

晚唐,宦官在中央專權 ,藩鎮在地方割據 。社會上的土地、財富、大都集中於皇室,貴族、官僚、寺院之手。如大官僚韋宙有積谷七千堆,號稱“足谷翁”。豪強地主邊鹹的財富可供養唐政府軍隊2年。唐懿宗嫁公主用金碗、銀盆和五百萬貫的銅錢做嫁妝,而公主死時的送葬隊伍長達20裡 。當時 ,又連年災荒,農民大批餓死、逃亡……,在這一背景下,農民革命領袖黃巢所寫的一首誓志推翻唐朝廷的《菊花》詩 ,在各地廣為流傳 ,詩說: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懿宗鹹通15年(874年)即懿宗迎請佛骨的後一年,王仙

芝、黃巢等人領導革命農民轉戰12個省 ,長達十余年的革命運動終於爆發了(873—884年)。

這次大革命:

1、874年(鹹通15年)王仙芝等人率數千農民在河南長垣起義,黃巢在曹州起兵響應。

2、878年夏 ,黃巢領兵10萬從和州 (安徽和縣) 攻入皖南 、浙江 、江西,隨後攻入福建。

3、879年10月,黃巢又領兵50萬 ,沿長江東下 ,進入皖南、浙西 、贛北。

4、881年1月起義軍攻下潼關(在陝西)。不久,宰相盧攜服毒自殺。19歲的唐僖宗逃四川成都,不幾天,起義軍占領都城長安。黃巢在大明宮含元殿登帝位,國號大齊。

5、884年7月,黃巢兵敗在泰山狼虎山自殺而亡。

曾在千頃山“築室而居”的無著文喜禪師正生活在唐宋農民大革命運動及“廢佛”運動前後的時期內。

[傳略]

無著文喜禪師,嘉禾朱氏之子。7歲入當地常樂寺拜清國禪師為師。在清國禪師的嚴格要求下,文喜專心研讀經書10卷。後來去浙江越州(紹興)學法華經,去天台山學文句 。文喜對經文能邊學習邊敘述並能對內容加以發揮。

唐文宗開成2年(837年),去趙州(河北趙縣)學四分律。唐武宗開始“滅佛” ,文喜禪師就故意脫去僧衣 , 假扮成百姓 。其實內心的崇佛之心未變 。大中初 ,唐宣宗廢除“滅佛令” ,文喜禪師就重新穿起僧衣,進入佛門。唐懿宗鹹通3年(862年)至豫章(今南昌市)觀音院拜見仰山(高僧名),仰

山讓其常住並管理寺院中的某項工作 。4年後(865年)又回到浙江,來到大明山齊豐寺(唐宣宗賜額後改稱慧照寺)為僧徒講授佛經、戒律等書。去龍塘因戀其幽勝,欲築室長居,後又說:“此地是果位人居住之處,五百年後自有肉身菩薩在此處建大法幢(寺院)”。遂移杖千頃、築室而居。這時,正是唐懿宗在位時期。懿宗推行崇佛政策。在這一背景下,文喜禪師來到千頃山住持慈雲院 ,對於創建僅十幾年之久的慈雲院從鞏固走向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對於住持禪師的傳承又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懿宗鹹通10年(869年) , 文喜禪師應余杭地方官劉嚴

合 、馬徵等人之請而離開慈雲院去余杭龍泉古城院(寺院名),達11年之久,即(869—879年)。其間,曾發生過唐懿宗耗資動眾迎佛骨(873年)和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兩件大事。

唐僖宗乾符6年(879年),起義軍領袖黃巢揮師50萬,順長江東下,又一次與唐官軍激戰於浙、皖、贛三省的毗連處。於是,文喜禪師從余杭移杖湖州 , 刺史杜孺休請住仁王院前後9年。唐僖宗光啟3年(887年) 。錢繆正任鎮海節度使〈治所設於杭州〉降旨請師仍回杭州龍泉廨署(古時稱官吏辦事處為廨署)。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因威勝軍節度使董昌和錢繆倆人同時推薦,致使文喜禪師得以受皇上賜紫衣兩次 。 乾寧4年(897年),賜號“元著”(無著 :佛教語 ,不執著塵染 ,即高潔之意)。光化3年10月(900年),年屆90高齡(811—900年)的無著文喜禪師示寂於余杭龍泉慈光院。11月,建墓塔於靈隱山西塢。

[傳聞]

傳說,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勢力大盛,轉戰於江南各地之時,文喜禪師從余杭移居湖州仁王院。這時,近地的田禾正鬧蝗災,百姓束手無策。文喜禪師即脫下袈裟掛於錫杖之頂,然後將它插在田溝中 , 並對下飛食田禾的蝗群厲聲叱罵。結果,蝗蟲統統翻飛而去 。 這年,這裡千余畝稻田收成獨豐,齊贊文喜禪師法力超群。

又傳,唐昭宗天復2年(902年)8月,宣城守帥田頵響應杭州主將許思叛反朝廷,縱兵大肆搶掠,有兵士曾塌毀靈隱山文喜之墓塔,見已逝世二年余的文喜禪師之屍體,仍如活人一般坐於墓缸中,全身的毛發、指甲長得很長,節度使錢繆(907—931年封為武肅王),十分驚奇,即派遣副將邵志隆重祭奠後修好墓塔仍埋葬於原地。

[試說]

文喜禪師在年富力強時,歷經過“會昌滅佛”的大動蕩 ,當年事已高又親歷過黃巢農民革命的大變革,壯年時 ,則是在皇上崇佛政策相對穩定中度過的。

文喜禪師初入佛門時,得幾位名僧的指點與督促,涉獵過多種佛門的經 、律書籍 。 學成後又去大明山等寺院為佛門弟子講授

佛學。把書本上的佛學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深究與理解 。因此,文喜禪師是一位經、律知識掌握較為全面、理論與實踐尚能結合的晚唐時期的一代高僧。

文喜禪師在“會昌滅佛令”被廢除 ,全國佛教積極興復,千頃山慈雲院已從產生,鞏固並走向發展的時刻 ,在55歲時來千頃山慈雲院住持。這對慈雲院的興旺發達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慈雲院的佛燈長明不滅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在慈雲院及其他寺院講授佛學,對推動佛教界傳播佛學知識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http://www.china-trave.com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