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九華山

作者: icy

導讀冬天的九華山風光旖旎,雲霧繚繞,竹林掩映的寺廟內終日香火不斷。因為暈車,上山前一直迷迷糊糊的。汽車盤旋而上,公路兩旁是郁郁蔥蔥的竹林,間或有小溪潺潺流過。山林氣息撲面而來,令人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穿過九華山門,再行片刻便來到九華街。因為是淡季,人煙稀少,三五人圍成一堆見到散客就上前招攬生意。我們好不容易擺脫他們的“跟蹤”,找了� ...

冬天的九華山風光旖旎,雲霧繚繞,竹林掩映的寺廟內終日香火不斷。因為暈車,上山前一直迷迷糊糊的。汽車盤旋而上,公路兩旁是郁郁蔥蔥的竹林,間或有小溪潺潺流過。山林氣息撲面而來,令人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穿過九華山門,再行片刻便來到九華街。因為是淡季,人煙稀少,三五人圍成一堆見到散客就上前招攬生意。我們好不容易擺脫他們的“跟蹤”,找了個飯店住下。

下午拎著本導游手冊四處閑逛,不知道先去哪兒。有個當地開飯店的人湊過來向我們介紹旅游路線,要我們晚上去他那兒吃飯,想叫他別再跟著我們跑了,幾次沒有成功,索性就隨他去了。

九華街上被霧氣籠罩著,天也陰沉沉的,冷極了。在大雄寶殿燒了香,磕了頭,又來到肉身殿,和尚坐化後為何會成不腐的肉身實在是令人費解,從肉身殿到百歲宮,要走很長的山路,先是爬99級台階,據說要數著台階一口氣爬上去不能停頓,這樣財運、官運就會亨通發達,站在高處遠望,一幢白頂房屋便是百歲宮了,山間丘陵起伏,空氣清新,林間小路靜悄悄的,偶爾走過一、兩個砍竹人,不遠處傳來小鳥的清脆叫聲,那錯落有致的民居、淡淡的霧氣和青青翠竹宛若一幅山水潑墨圖,清幽雅致,美不勝收,又如同一首雋永的小詩,令人回味。路上碰到一個小和尚,手裡提著一個竹籃,裡面是幾棵青菜、一塊豆腐還有一把小蔥,我饞得直咽口水,老公笑我干脆到寺院裡吃齋飯算了,我倆樂作一團。(晚上吃飯時我就點了青菜豆腐湯,一解饞癮)。

百歲宮裡供奉著無暇和尚的真身,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全身裝金,披了層層袈裟,一只手略向外,這裡面還有典故。據說清康熙年間大殿失火,僧人要將真身搬出避火,可是怎樣也抬不動,便一起跪下懇求,這時真身顯靈,提手將殿裡大火撲滅,這個姿勢一直保持到現在。在五百羅漢堂算了一卦,師父的一番話說得我似懂非懂,想想我這人可能是愚鈍不化,應該經常來此地拜拜菩薩。站在寺外,看著山下籠罩在雲裡的民舍和寺廟,一瞬間霧氣彌漫開來,便啥也看不見了。人便是如墮雲霧裡了。

第二天是世紀最後一天,早上起來先看電視《東方時空》,感受一種跨越時空的心情。出門有點遲了,路過郵電局又順便進去寄了幾封賀年卡給親戚朋友。這時天放晴了,陽光撒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青石路上,聽著路邊小溪水流的汩汩聲,心情很好。今天要去的是天台。天台海拔1000多米,奇峰怪石,風光秀麗。因為時間來不及,遂買了返程纜車票。在纜車上看到樸實的民居外竟晾曬著僧人服飾,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是小型寺院,采用的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結構。下了纜車,就開始爬台階,迂回曲折的石階路一直伸到那遠處看不見的山頂。

千辛萬苦,氣喘吁吁爬上了天台,汗水把衣服都濕透了。一路上遇見很多挑著擔子上山的人,他們有的挑著煤,有的挑著蔬菜,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是給山上修行的僧人送生活用品,100多斤的煤挑到山頂的寺廟大概是10多元錢,有的挑夫已經送完了,坐在路邊數著一疊塊票,看著有些心酸。

到了天台正頂才領略了九華山的美,我以前只欣賞過春、夏兩季的山景,不知道冬天的山也可以是這樣的妖嬈動人。站在山頂,氣溫陡降,風又大,雖然天氣晴朗,但我還是冷得直打哆嗦。山頂上佇立著許多松樹,根根松針上掛著閃閃發亮的小冰棱,,風一刮,簌簌地落地。這就是霧松現像,到正午時分太陽一曬就消失了。山風很大,不時有如帶的雲,隨著山風輕輕飄過,分不清是雲還是霧,伸手去抓,卻什麼也沒抓到。遙望遠方只見天空蔚藍,雲海蒼茫,煙霧飄渺,山風刮過,天台的地藏寺傳來清脆的叮當聲,在此修行,暮鼓晨鐘 ,雲霧繚繞,寺外懸崖絕壁,山壑疊嶂,清泉幽澗,蒼松翠柏,竹聲陣陣,伴著鳥語花香,真乃如臨仙境了。

山下有株鳳凰松,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摸樣酷似展翅的鳳凰,由此而得名。我們去時,當地大概是出於保護的目的,鳳凰松被鋼精腳架支撐著,完全破壞了外觀。

下山吃飯時看到大多的當地人拿木桶當椅子,好奇心大起,一問才知原來是冬天取暖用品,坐在木桶邊緣加寬的部位,腿伸在桶裡,腳底與桶底碳盆間有層隔板,設計頗為巧妙。試著坐了一回,感覺腿腳都暖暖的。當地人冬天打麻將、看電視時都坐著木桶,據說新娘陪嫁裡必有一只這樣的木桶。

九華山的菜譜裡多見黃精、石雞、石耳等山珍,純粹的徽菜,重油重鹽,口味厚實,不甚習慣。


精選遊記: 九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