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入佳境楠溪江②-古村落

作者: nqdh

導讀從石桅岩出來,已經是中午時分,我們的下一站是楠溪江中游的古村落群,石桅岩的出口處沒有中巴可以乘,只有包車前往了。 在車上司機很不屑的說那幾個村子有什麼好看,只有一些殘余的老房子還在支撐著門面。他向我們推薦楠溪江上游的林坦村,林坦隱藏在楠溪江的上游深山裡,千百年來很少遭受戰火的侵害,古村落保存的很完好,還有個浙江的畫家活動中心。聽的我 ...

從石桅岩出來,已經是中午時分,我們的下一站是楠溪江中游的古村落群,石桅岩的出口處沒有中巴可以乘,只有包車前往了。

在車上司機很不屑的說那幾個村子有什麼好看,只有一些殘余的老房子還在支撐著門面。他向我們推薦楠溪江上游的林坦村,林坦隱藏在楠溪江的上游深山裡,千百年來很少遭受戰火的侵害,古村落保存的很完好,還有個浙江的畫家活動中心。聽的我們不由得心動,趕緊問路線。司機說那裡不通中巴,只有包車去,包車價250,來回5個小時。我們不由得吐舌頭,算了吧,還是為我們的楠溪江之行留些遺憾的美吧。

到了岩頭鎮已是1點了,和藏羚羊介紹的不同,岩頭鎮已經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小鎮了,嘈雜的街市、喧囂的流行歌曲,和我想像中的古村落格格不入。吃過一碗很好吃的8字面後,我們匆匆離開了這個繁華的小鎮。

從岩頭鎮向西,便來到了古岩頭村,一條長河貫穿小村,河岸邊蜿蜒著一條長街,長街上的雨廊有幾百米長,呵護著來往的行人,雨廊靠河一側是彎彎的美人靠,現在只有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坐著上面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了。蹋在長街的鵝卵石小路上,非常的舒服,街邊的老太太和藹的向我們兜售她的不知名的野果枝。敏說她們家鄉也有,興衝衝地要買一把,老太太說2元一把,敏拿了一把,老太太連連搖頭說不夠不夠,說著抓了幾乎半籃子的果枝給我們。我和jerry不禁大贊民風純樸、民風純樸。

雨廊的盡頭是座小橋,小橋邊有一株蒼老的古樟樹,樹干粗的幾人都合抱不過來,樹根已經突出了地面,上面布滿了青苔。巨大的樹蔭覆蓋了小橋,延伸到河對岸,幾個老人正悠閑的坐著樟樹下聊著天,兩只小黃狗在橋上來回地追趕嬉戲,絲毫不理會橋上過往的行人,橋下的河水正脈脈的流著,一兩個婦女在河岸邊洗著衣服。陽光透過樟樹一點點的灑在河上、橋上,我們就在樹蔭下享受起野果枝的酸甜味道來。

出岩頭村不遠就是蒼坡村,下公路順著田間小道走了幾百米,便看到蒼坡村的寨門了,寨門上書“蒼坡溪門”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只是不知這“溪門”二字何解。村子四周都用寨牆圍起,看來逃票是沒門了。正在看門口村子介紹的時候,一個穿中山裝的老人過來和我們搭訕,主動要做我們的導游,只要5元錢。我們都對古文化知之甚少,便請了老先生。老先生已經70多了,講解的倒很好,只是一口溫州普通話實在難懂,我們只有連蒙帶猜也聽了個大概。

蒼坡村從宋元年間建村至今已是千年古村,先後出過上百個進士,真是耕讀傳家啊。所以這村子的規劃也很有意思,剛進村就有個小池塘,這像征著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在小池塘旁邊有兩塊長條石,像征著“墨”,村中央有條筆直的長街,像征著“筆”,長街的盡頭正對著一座山峰,山峰的形狀像極了筆架。而這村子正正方方,就像征了“紙”。村子裡“筆墨紙硯”齊備,難怪會出這末多進士了。

蒼坡村的一角有個小亭子,亭子名叫“望兄亭”。老先生講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哥分家到另一個村子,因為兄弟情深,哥哥仍常常回到蒼坡來看望弟弟,每次都聊到很晚才回家,弟弟每次都送哥哥回家後才回蒼坡,風雨無阻。大概是這樣兩人都不方便,兄弟倆便在各自村口建了一座亭子,哥哥回到村口後,在亭子裡點上燈籠,弟弟便知道哥哥已安全抵達了。這亭子便記載了兄弟二人的綿綿情意,叫後人瞻仰。

游歷了一圈蒼坡,好似受了一次古代文化的洗禮,和老先生告別時,我們給他提了兩點建議:一是普通話還要大大改進,二是最好能穿上對襟的唐裝,做導游就更專業了,他連連擺手,竟有些臉紅似的說那怎麼行、那怎麼行,多難為情啊。

芙蓉村是我們要看的最後一個古村落,它座落在芙蓉峰下,這裡還曾經有過一次轟轟烈烈的抗元鬥爭,後來全村人都英勇戰死。芙蓉村的寨門像一座城堡,一看就知道古時候要比蒼坡勢力大。進了寨門,就聽到丁丁光光的敲打聲,原來是村裡的古建築都在維修,到處是磚瓦木材,很煞風景。我們只有沿著寨牆繞村一周,芙蓉的寨牆很高,全部是用橢圓形的鵝卵石砌成,鵝卵石上長滿了青苔,每隔幾米就有一個炮眼,用來抵御外敵。村裡的路全部是鵝卵石鋪成,路邊有水渠貫通全村,用水排水十分方便。村裡的路七拐八拐,一會兒就把我們給繞糊塗了,大概這也是為了防御外敵攻入村子所設計的格局吧。最後還是問了一個小孩我們才安然從芙蓉村的迷宮裡走了出來。

楠溪江邊的古村落大體都不是很顯赫的那種,建築的風格也沒有徽州民居那麼的獨特,但就是這小小的村落設計很深刻的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文化的積澱。古村落的先輩們用建築的語言傳遞了忠孝禮儀的思想,以時時刻刻教育這些子孫們。然而我們現在只能通過老人的介紹才能讀懂這些我們自己祖先的文化了。在這幾個村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閑坐聊天的老人和嬉戲的兒童,卻很少能看到青年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已經吸引不了這些村裡的年青人了,他們大多去了溫州甚至更遠的地方打工,而以古村落這種建築形式傳承下來的儒家文化也隨著老人們慢慢老去、消亡。。。。。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