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散記

作者: 普蘭

導讀我願意在一個溫暖的冬日再次回到青州。 ……………………………………………………………………………青州之行是臨時決定的。 元旦得了兩天假,頭一回節假日不用加班了。 一激動,就想上哪溜達去。 忽然惦記起青州來。 很早就想去那裡。為了看看博物館裡龍興寺出土的佛像。 但查來查去,火車時刻總讓人放棄。 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這回也是如此,無奈中還� ...

我願意在一個溫暖的冬日再次回到青州。

……………………………………………………………………………青州之行是臨時決定的。

元旦得了兩天假,頭一回節假日不用加班了。

一激動,就想上哪溜達去。

忽然惦記起青州來。

很早就想去那裡。為了看看博物館裡龍興寺出土的佛像。

但查來查去,火車時刻總讓人放棄。

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這回也是如此,無奈中還是只能嘆息,

冷空氣也偏偏這個時候北下。

泰山零下十四度。

那就去看看濟南的冬天吧。

以為就此和青州無緣。

無意中發現如果從濟南坐火車到青州,

比起直接從上海到青州的那班車,時間上要來得合適。

而且巧的是,上海往返濟南的火車,來回時間也不耽誤工作。

雖然這樣要輾轉倒兩次車。

但我還是決定去。

青州是我一直思念的地方。

(一)、佛像

多年前,我在上海博物館的古代雕像館,曾偶然看到龍興寺出土的貼金彩繪佛像。

當時的震撼實在不小。

我從未見過如此造像的佛。

臉上流淌的微笑,貼金彩繪斑駁,充滿了歷史的氣息。

終於站在青州博物館的佛像館裡,

外面北風凜冽。

走上二樓回廊時,望見遠處似有城牆,掏出相機來拍照。

沒多久,差點把手指給凍掉。

出門前,媽反復強調,穿羽絨服啊,長的。

我嫌麻煩,就是不肯穿。

走出青州火車站,明顯就感到這裡比濟南冷多了。

呼嘯而來的風,就算你走在接近正午的猛烈的陽光裡,照樣無孔不入的鑽進你的衣服。

翻包找帽子,手套,呵著熱氣讓手恢復溫暖。

不停的吃東西。總算緩過來了。

展廳門口的小伙子猛一下看到我,被嚇了一大跳。

估計這裡很久沒人來了,室內很冷,沒有開空調。燈也是我進來後才打開的。

小伙子聽著半導體在門口等了我半天。

我轉悠了足足三遍才不舍的走出來。

直面佛像,依舊感動。

雙林寺的彩塑,是擬人化的。表情端莊。

龍興寺的,更加古樸典雅。

造像普遍都不高大。卻比例勻稱,體態優美,褪色的彩繪仍看得出當初的服飾華麗。

背屏式造像普遍,一佛二菩薩,背景的飛天生動活潑。

這些石灰岩質的青石像,面部流淌著隱約而愉悅的微笑,神態溫和,靜靜站立。

此刻,唯有安下心來,方可領略到那股直達心靈的力量。

龍興寺的佛像造像最早於北魏永安二年,最晚的在北宋天聖四年完成。

前後跨越五百多年,主要集中在北魏、東魏和北齊三個朝代。

從佛像不同時期的服飾、頭像、造型上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變化。

青州在當時的歷史地位可見一斑。

而青州本就是古九州之一。

在《尚書.禹貢》中有記載:海岱惟青州。

傳說大禹治水後,按照山水走勢,把全國劃為九州,從泰山往東直至大海的這塊地方叫青州。

資料記載,青州在之後又有不同的地理劃分,漢武帝元封五年,歷史上第一個青州城——廣縣城建立。

隨後西晉末年,廣縣城遭混戰破壞,原縣址西北處,另築新城廣固,這是第二座青州城。

東晉時,鮮卑族慕容燕在這裡定都立國,史稱南燕。後劉裕滅燕,在廣固城址以東,南陽河北岸,另築新城,起名東陽,此為第三座青州城。

後東陽被北魏攻占,四五十年後,原有街巷狹窄,在孝明帝時期,在南陽河南岸,增築南陽城,也就是今天的青州城。

2200年的建城史讓青州看起來古老而厚重。

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在這裡有幾百處。

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生息。

我不知為何,總是喜歡有城牆的城市。

像老舍先生寫濟南:那個中古的老城……。

用這樣的詞句形容一個城市就十分喜歡。

插圖1:



(青州印像)

(二)、街巷

我在火車站附近隨便找了個小旅社住下。

去博物館時坐的是輛六路的公交小巴。

對山東話聽得不是很明白。坐在司機後面。

一路上晃晃悠悠的開過青州的街道。馬路是寬寬的。樓房是矮矮的。

節日裡人們是喜洋洋的。

等車時,旁邊的手機城正好開張,搭了舞台有表演。

有個大爺在台上扭來扭去的走,手裡拿著一部電話的盒子。

台下圍著的人都大笑起來。共有三人站在台上角逐這部電話。

最後大家一致同意把電話獎給那個搞笑的大爺。

我很喜歡那條叫範公亭西路的寬闊馬路,兩旁的行道樹密密的。

最難得的是那條馬路由青石板路鋪就。而不是柏油。

冬日下午的陽光裡,偶爾有自行車慢慢騎過。電動三輪車突突駛過。

磨得微微發亮的路,閃著暗淡的光澤。

晃著眼睛。讓人不忍離去。

萬年橋邊,這座曾是《清明上河圖》裡虹橋藍本的石橋,連接著青州的兩條古街——北關街和北門街。

這座橋的四周在大興土木,但還依稀看得到土黃色城牆的影子。

橋下的水全部被引走,留下深深車轍印的褐色土堆縱橫著。

總有老人在那裡轉來轉去的。

站在橋邊,看橋下石墩上刻著的巨大的龍頭,如今扔滿了垃圾。

萬年橋現是交通要道。車水馬龍的。但腳下鋪著的青石板路歷經時間的打磨,早已現出滄桑的痕跡。

這條青石路一直從北關的鎮武廟延伸到北門街範公亭西路止。

插圖2:



(路)

(三)、米線

天色漸暗,在肚裡落下一個饅頭和一個煎餅後,溜達著往回走。

在這個小城最熱鬧的街道忽然發現一家米線館。

生意還好得很。我要了份罐罐麻辣的。

沒想到有這麼多配菜。米線還是雙份的。

努力的吃,努力的喝酸梅湯。直到再吃一口就再也站不起來。

我終於明白了北方人的飯量。

前座的小男孩一直在回頭朝我笑,他爸爸不斷追著好讓他多吃一點。

塞了兩個桔子給他,道別,離開。

依舊溜達著回去。不用戴帽子和手套了。吃得太飽太溫暖。

(四)、偶園

偶園這個地方很有點意思。

充滿了世俗生活的氣息。

第二天我放棄了離城幾公裡的駝山,打算就在古街上溜達一天。

依舊從北關的鎮武廟進去。

早晨那裡人依舊很少。走著走著也不那麼冷了。

昨天在博物館回廊上吹大風,感覺是最冷的時候。

今天早上在路上買肉夾饃時,那個大媽邊做邊問我:你怎麼連棉襖都不穿,不冷麼……

我倒覺得還好,只要不是持續不斷的西北風,還是可以忍受,今天甚至沒有戴帽子和手套。

在北關街我看到地圖上有鎮武廟的字樣,便找人問。

我以為是有個廟的。其實,這片地方就叫鎮武廟。

而且這裡是青州最古老的街道,也是原東陽城的主要街道。

當年這裡商賈雲集,至今仍保留著木結構的老店鋪面數十棟。

明代初年,府、縣衙遷到南陽城後,原東陽城改稱北關,街道也就稱為北關街。清代是連接南城和北城的街道。

北關街快走到萬年橋時,是個上坡。

站在巷子裡,望前頭瞧。盡頭的地方已有陽光。

有兩個人推著自行車沿著青石路慢慢上來。逆光裡感覺時間都倒流了。

在偶園街溜達,這兒賣各色小吃的很多。

我發現了河南的雞蛋灌餅,等的時候東張西望。

這條不寬的街道擺滿了各色商品。

一個老大爺買了兩元一本的舊掛歷,滿足的離開。

坐在媽媽助動車前的小女孩,期待的望著做餅人手裡的面團。

慢慢騎車而過的人,車框裡有一袋雞蛋。……

我在陽光下啃著好吃的餅,很香。

一點也不冷了。衣服都烤熱了。

我拐進了叫參府街的小巷。這條路原本凹凸不平。現在倒是修得很平整了。

這邊好像周圍都是回民的房子。一眼從門口望進去,都有照壁,有些是瓷磚砌的,有些就是水泥的,

寫著紅色的福字,或是描著些花。

門口都有對聯。

陽光在古舊的牆壁上塗下溫暖的影子,路的盡頭是座清真寺。牆上紅紙用毛筆寫著:古爾邦節。

是已經過去的節日。

拐出來,在路邊的小店瞥見有賣豆花的。坐進去吃。

不大的鋪子,桌椅都小小的。中午食客不很多。

要了放辣的豆花和燒餅,實在是美味。

結帳時居然是0.9元,被找回一張一毛的紙幣,愣了半天。

做豆花的女人說話很大聲,問我是不是教育學院的。

這附近學校挺多的,有考完試的孩子們嘻笑著三五成群走來走去。

我想走到偶園街的盡頭,然後返回來從東門街去東關。

這條街越走越發有味道起來。

先是路的右邊赫然出現了座教堂,外面紅色的橫幅還掛著:歡度聖誕。

比較吸引我的是教堂這一排的建築群,古老的房子,暗黃色的牆外賣烤紅薯的老人怡然自得。

再往前走,是一座基督教堂,高聳的尖頂,城堡般的房子。

教堂就在偶園的對面。外牆上有樹枝的影子。

插圖3:



(靜靜生活)

(五)、火燒

從偶園街拐進東門街。

東門街,原稱衛街,因青州衛官署在此街而得名。

兩旁有些賣燒餅的鋪子。可能有些是老字號。

不大的鋪子裡站滿了等餅出爐的人,我看見有騎車人急急的停車探頭:餅還有麼。

屋裡賣餅的老頭和他的倆兒子賣力的在案板上揉面團,掀起旁邊的蓋子看看:要再等一爐。

我看見那爐子裡的餅形狀各異,很是有趣。

再往前走,已是晌午時分。太陽暖烘烘的照在背上。

巷子裡人不多。

肚子好像又叫了。

瞅見前頭有個鋪子在外頭的桌子上扔了個稻草飯窩,上頭放個火燒,表示咱店裡就賣這個。

而這邊的好多餅店都是這樣的。如此直白。

出於好奇,我也走進了一家賣火燒的鋪子。

這間鋪子不大,卻暖意融融。老板娘邊和面邊和站著等的人拉家常。

老頭就坐在爐前嫻熟的用一根鐵鏟送餅進爐烤。很快,金燦燦的火燒就鼓起來了。

我記得在北京時吃爆肚,配著火燒,挺美的。

不多會兒,我的火燒也好了。老頭遞過來,眼裡滿是笑意。五毛兩個。

在太陽底下邊吃邊東張西望,有家門前掛了鳥籠。兩只鳥怕生人,不停的跳來跳去。

朱紅色漆斑駁的門口放著雙黑色的棉鞋。

插圖4



(手藝)

(六)、東關

至今仍對東關十分想念。

那裡有舊房子,老商號,完整的古街。

回民聚集,淳樸友善。

從東門街要過條雲門山南路,才能到東關街。

東關是府城東面的關口,是攻打青州的必經之路。解放軍三次解放青州,都是先攻的東門。

還未過街,遠遠就瞧到對面圓圓的穆斯林建築。

路口往兩邊望,居然都是這樣的圓頂,馬路很寬。盡頭能望到連綿的山脈。

進東門街,我有些恍惚。

這裡比北關那邊更有古街的味道。

雜貨鋪,牛羊肉鋪子,銅爐鋪全都在。

紅門灰瓦,落滿塵土,但有生活的氣息。

路口的那條街巷石板路泛著光,不時有自行車或行人穿行著。

不知哪家門口飄起了炊煙。時間仿佛停止了。

我無意中已拐進了昭德街。

自顧走著,在一個黑色的門口等著路人過來好收進鏡頭。

在巷口的樹下站著個戴白帽子的回族男子。

他很好奇問我在拍啥。

我指指門說,那個好看。

他說清真寺才好看呢。

從巷子裡忽然跑出來一個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毫不怕生,衝著我的鏡頭就笑。

他的好看姐姐不一會兒也跑了出來,在陽光下露出純真燦爛的笑容。

又往前走。元代建的真教寺就在一邊靜靜的。

女子應該是不能進去的。在外面看了一會又往前行。

去夏欽園好像拐了一點路。這邊回民學校不少,孩子們都站在門口看著我。

有個回民問我,你找誰呀。

我說自己隨便逛逛,問他去東關是往前走麼。

他說沒錯,往北一直走就是了。

他和另外一個老頭在陽光下的老屋前蹲著聊天。笑著和我說話。

夏欽園住的全是回民,這條街的土路一直往下,比較坑坑窪窪。沿路還一直有水。

這條街又稱為打水巷子。

我從一個老巷子裡又拐到了東關十字口。

仿佛夢一般。

在街口,跟人打聽北閣街,也是此行的最後一站了。

這邊的幾條街又被稱為棋盤街,十字交錯。很有味道。

北閣街原叫興隆街,明代是通向臨駒的交通要道。

原沿街有銀號,商號,生意興隆。

現街上存有的幾棟古屋,有著出檐的梁柱。廊柱的朱漆早已脫落了,有著低調的華麗。

插圖5:



(笑容)

(七)、告別青州

北閣街通往範公亭西路的那段路正在造房子。

我繞回了東門。

看到了隆盛清真糕點。買了點桃酥回去。一公斤裝的,用紙包繩扎,中間貼著紅紙。

帶回去給同事嘗,居然都贊不絕口。

後悔沒多買點啊。

我還是沿著雲門山路走回了火車站。

惦記著離車站不遠的糖葫蘆呢。就在龍山飯店門口有賣的。

原味的一元一大串。太美了。

陽光依舊很好,我就要離開青州了。

站在大街上努力的看四周,我忽然明白了龍興寺佛像微笑的意義:

萬物靜觀皆自得。


精選遊記: 青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