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青島

作者: 下城東新

導讀當動車組列車終於停下了風馳電掣的腳步,溫順地靠在四方車站的時候,我心中卻有種復雜的情緒:對於青島,我既有希冀,也有擔心。希冀自己能夠充分感受這座城市的豐富,卻也擔心期望之後失望會接踵而來,畢竟遠去的那座人稱“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城市,給我留下的負面印像太深刻了!我甚至還擔心,作為奧運承辦地之一的青島,會因其成為國際化都市的追求,� ...

當動車組列車終於停下了風馳電掣的腳步,溫順地靠在四方車站的時候,我心中卻有種復雜的情緒:對於青島,我既有希冀,也有擔心。希冀自己能夠充分感受這座城市的豐富,卻也擔心期望之後失望會接踵而來,畢竟遠去的那座人稱“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城市,給我留下的負面印像太深刻了!我甚至還擔心,作為奧運承辦地之一的青島,會因其成為國際化都市的追求,而“矯枉過正”地對諸多的自然元素附加上人為的欣賞門檻。

事實證明,青島真如想像般豐富,而我的擔心卻是多余的。


【海】

既然到了海濱,自然最先接觸到的是那廣袤無垠的大海。來之前,曾經望文生義地以為黃海的海水必定是不那麼清澈的,可站在棧橋文瀾閣旁的欄杆前,映入眼簾的景像卻徹底顛覆了我的主觀臆斷:艷陽高照下,湛藍而明淨的海水間,不時有幾只海鳥掠過水面又振翅高飛,享受著天高海闊的愉悅;還有快艇上的新人,毫不顧忌有些清涼的海風,盡情地擺著瀟灑和嫵媚的姿勢,迷醉於幸福的樣子。我一直以為,海景的迷人僅僅在於浩瀚和純粹。可青島灣的海,卻由於棧橋和小青島的精致點綴,向我們展現了別樣的美麗,豐富而不雜亂。

如果說青島是一個因熱愛而試圖擁抱大海的巨人,那麼小青島和棧橋,就如同巨人向大海伸出的兩只手臂。它們,現在都已經已成為青島的像征之一。棧橋的盡頭,最早是清朝水軍的兵營,如今卻被一座八角亭閣所取代,而且還取了“回瀾閣”這麼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名字(竟使我一時誤以為是收藏四庫全書的又一處別院);也許,青島人想用這樣的方式,揮別因清政府的羸弱無能而導致的那段屈辱歷史,呼喚永恆的和平吧。 小青島是青島灣近海的一座彈丸小島(後來修築了延伸到大陸的堤壩),其上的燈塔在夜間發出琉璃般的迷人光澤,更顯璀璨之色,彷佛企盼郎歸的少女,善解人意地在此呼喚那遠方的航船呢。

晨間,站在觀景木棧道上看海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那時的海也毫不遜色。早起的太陽在舒緩爬高的同時,也不忘慷慨地在海面灑下恩澤,化作千萬金色的“鱗片”狀波紋。一排排輕柔的波浪,時不時拍打撫摸著岸邊赭紅色的礁石,繼而碎花四濺,歡樂得無影無蹤。那礁石,雖沒有澳洲大洋路巨石的挺拔,卻也生得錯落有致;其上是同樣勤早的海釣者,或靜靜的等待,或奮力一揮,那線兒就在半空中劃過一道美妙的弧線沒入海中。這動靜相宜的圖景,為青島的海憑添了幾分韻致。

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遠觀,而生出躍入其中“劈波斬浪”的豪情了。青島海水浴場很多,且全都免費,顯得很大氣開放。雖如此,可畢竟才五月,人還很少;海水著實有些冷,讓我這初級冬泳愛好者也不禁打了個激靈。緊接著的暢游讓我產生一種真正屬於大海的感覺,那種經歷實在是非同一般的快意;同樣的快意還來自於稍後曬日光浴的“厄運”,本想休息會,卻在須臾間被興奮的同伴用沙埋了起來,總算沒殘忍到底,還讓我露了個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啊!對此,我能不能“牽強附會”地說:這都是大海惹得禍?

【山】

青島和廈門頗有些相似,都有文靜而旖旎的海。可是,廈門沒有值得稱道的山巒,卻是遺憾;青島則不同,她有嶗山!因而,不論仁者還是智者,都能在這裡抒發感懷;這是青島的幸運,也是我們這些游者的幸運。

嶗山景區很多,時間所限,只去了上清宮和北九水。上清宮景區名氣很大,蒲松齡筆下的嶗山道士怕就發端於此。話雖如此,上清宮卻實在普通,山門不大,門口坐著兩位道士,嘴角留著一式的八字胡須,眼神有些迷茫,竟讓我們有些望而卻步的感覺;裡面則照例供奉著道教“三清”,其它並無特別之處,甚至沒有多少宣揚性的文字介紹。上清宮如此,整個景區也令我生出“盛名之下其實難覆”的平庸感覺。

北九水則完全不同,嶗山因它的精彩而在我心中得到正名!景區位於白沙河上游,又分為“外九水”和“內九水”。正要進入,卻有座吊橋蕩於溪流之上,好似要幫助尚未完全放松的游人蕩出一份自如的心情。轉過橋後,卻是一潭碧水,清澈見底,潭間躺著一石,上書“無極潭”三字,與周圍濃蔭相映成趣。溯溪而上,轉折之間,相繼又有自取、俱化、有間、得魚等潭;原來這水,自峽谷中流過,穿山越澗,遇阻便折道繞行,拐了很多彎兒,每拐一道彎,人們就稱其為“一水”。北九水的外九水、內九水在長長的峽谷中,竟拐了九曲十八道彎!山頂有瀑,雖無“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度,但也珠簾玉潤,落落“大方”;瀑布旁有一山石,酷似雄獅,疑為鎮山之神?在北九水,山色因水之靈氣而剛柔相濟,水景依山之突兀而千回百轉。最討巧是那十八處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清潭,如同項鏈上的配環;潭名則大體取自老莊,諧山水靈秀,盡意趣之妙,確有“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融入了嶗山的整體風格。及此,我不禁要引用途中所見的《嶗山銘》:“黃海滄浪,北擁嶗山巨峰,遠接大洋贐洞。天道周星,仙子居靈異之府;爽籟送月,神人有絕妙之窟。松風伴濤,千山似碧笏歸主;朝霞送暉,萬壑推聖泉依宗……”


【樓】

曾經有人用“歐韻”二字來形容青島,這指的就是遍布這座城市的歐式建築,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據說,要了解青島的歷史建築,最好是到八大關景區。所謂“八大關”,是因為這裡有以嘉峪關等著名關口命名的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方圓數裡的風景區,其間一幢幢歐式別墅高低錯落,疏密相間。那裡雖然近海臨街,可奇怪的是,走在八大關的林蔭道上,竟會產生一種在世外桃源散步的感覺,心底也特別寧靜。

在八大關景區,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恐怕要算花石樓了。花石樓是典型的歐式城堡式建築,它融合了包括希腊式、羅馬式和哥特式在內的多種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樓的主體共五層,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成的建築造型,顯得十分別致。沿著螺旋式的木質樓梯上到頂層,有個露台正對大海,不由讓人羨慕起主人家當年登高觀海的愜意來。此樓因曾經作為蔣介石、陳毅等近現代名人的下榻之所,故而樓內陳列著許多他們留居此地的照片等紀念之物,倒讓人們暫時忘卻了最初的造樓之人。樓的牆面大多用花崗岩徹成,所以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時至今日,樓內的花崗岩早已被歲月剝蝕的所剩無幾,多少讓人品位出一些物是人非的惆悵來。是啊,“桃花依舊,人面無蹤”,舊時的輝煌也好,滄桑也罷,都已化作雲煙,唯有大海的呼喚沒有被歲月降低了音階。

除了八大關,個人以為另一處代表青島歐韻風格的建築應該是天主教堂。綠樹掩映下首先躍入眼簾的是高高的紅色尖頂塔樓托起的兩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十分莊嚴肅穆。樓體四周則是整片的黃色,竟有色彩跳動的感覺,與我腦海裡西方宗教建築的灰暗色調頗不相同。樓內的禮拜堂顯得中規中矩:高大的穹頂、教派“長者”的畫像、做禮拜的長椅和椅前的禱告榻,還有告解亭等等,營造出一派莊嚴的宗教氛圍,令得如我輩這樣的游客也神色肅穆起來。難道,這就是宗教的力量?


【城】

寫下這樣的副標題往往就意味著解讀。可說實在話,這是有點不自量力的,因為我僅僅在這座城市逗留了六十個小時。我試圖構築完整的城市印像,可是既然“自相矛盾”的文章結構已經把最主要的海、山、樓給分割了出去,這裡惟有只鱗片爪的印像碎片了。

青島有五個區,而海邊的部分都屬於市南區,集中了青島大部分的精華元素與我們所住的四方區有比較大的反差,似乎城市發展顯得過於傾斜;因而,我們在四方車站乘坐的那有趣的三輪出租車,應該是不會出現在海邊的(至少我沒有看到)。由於市內頗多丘陵起伏,所以青島也和重慶一般,很少看到非機動車,也就少了些紛繁。海邊的木棧道很有品味,也更周到地考慮到游人閑散觀景的需求,不似廈門的寰島路只能駕車匆匆而過,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而香港路則是青島的金融街,也是沿海連接青島新老城區的“要道”,非常氣派,彷佛要把青島日漸積累的國際化氣息都據為己有似的。

在市政府與大海之間是五四廣場,那裡著名的“五月風”雕塑讓我駐足良久,我無法獲知這略帶抽像意義的雕塑是否依舊能承載新時代的青島精神,但這座“五四運動”發源地的紀念作品、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在夜間燈光的映照下確實更顯出張揚升騰的力量,並且我相信他是在向周圍,向整個青島輻射著他引以自豪的這種力量,同時也感染著與之相對的人們。

我更願意說說我所接觸到的青島人。在青島問路或咨詢,得到的盡是熱情周到的回答,從未碰到掉頭而去者。來之前,在網上曾經看到一些關於青島出租車司機的負面評價;可是在我們來往全程出租的兩天半時間裡,類似的情況竟“不巧”沒有碰見。尤其是那位嶗山包車的張師傅,話雖不多,可當我們因錯過了最佳的包車時點而時間緊迫時,他竟爽快地以可比性極高的價格和樸實到位的服務陪我們逛了大半天,臨別時,面對我們的不好意思,他卻說:“就當我也旅游了一天,交個朋友。” 出山時,幸運依舊伴隨著我們。在公交和出租都難以指望的時候,我們試探著向一位等候朋友的司機發出請求,得到的回答極其干脆:“上”,就這樣一路載我們到市區。青島人、山東人,真是大氣、豪爽的可以!



在即將結束青島行之際,我們去了信號山,自山頂的旋轉觀景台觀賞老青島全景。與嶗山的名聲顯赫相比,信號山只能算是“小字輩”,可我卻要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游程總結了。望著那些已經熟悉和無暇探訪的景點:棧橋、小青島、海軍博物館、提督府、電視塔、炮台、啤酒節標志、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老氣像台……,耳畔聽著言簡意賅的講解,體味著“紅瓦、黃牆、綠樹、藍天、碧海”的描繪之詞,欣喜之余,我願意對著眼前的一切、也對自己說:青島,我還會來的!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