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遇廊橋

作者: 梅葉青青

導讀艷遇廊橋泰順的古廊橋與我們是一場艷遇。這次出游,浙西南的泰順並不在視野之內。浙南游完楠溪江的石桅岩、大箬岩,從岩頭乘車到林坑,准備用兩天的時間去源頭的羅垟瀑布及周邊的景點。到了林坑才知道,源頭根本沒有路不通車,如果要去,只有徒步四五個小時,路途異常險惡,且當天不能返回,以往去那裡的驢友都是帶著帳篷在野地宿營。我等非青春年少,暴走休� ...

艷遇廊橋泰順的古廊橋與我們是一場艷遇。這次出游,浙西南的泰順並不在視野之內。浙南游完楠溪江的石桅岩、大箬岩,從岩頭乘車到林坑,准備用兩天的時間去源頭的羅垟瀑布及周邊的景點。到了林坑才知道,源頭根本沒有路不通車,如果要去,只有徒步四五個小時,路途異常險惡,且當天不能返回,以往去那裡的驢友都是帶著帳篷在野地宿營。我等非青春年少,暴走休矣。晚上農家客棧,適逢一群在岩頭麗水街有過一面之交的年輕驢友,討教周邊還有什麼好景致。他們說到了泰順——一個非常陌生的地名。第二天一早,背著重重的行囊,從浙南林坑向二百公裡以外的浙西泰順進發。一、 泗溪姐妹橋一路上,大巴甩過無數的峰巒峽谷,穿過一座又一座長長的隧道,後來才知道,泰順坐落在浙西的崇山峻嶺,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十分閉塞,眼前的這條高速公路是2007年12月才開通。到了泰順已是下午三四點鐘。忙搭車趕到泗溪,那裡有一對“世界上最美麗”的姐妹橋——溪東橋、北澗橋。先去溪東橋。這是一座建於明代(1570)的廊橋。當我們穿過村街來到溪邊,坐落在溪流之上的溪東橋像一只振翅的大鳥,高高伸展著紅黑相間的漂亮羽毛,撲愣愣飛入我們的懷抱,一下子就把我們的心塞得滿滿當當沒有一點兒空間。眼睛被一種叫做“美麗”的字所擊倒。世界消失了,我們消失了,唯有廊橋在波光水色之上,在時間歲月之上。就算我們知道泗溪的廊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橋,可是它怎麼可以這麼酷炫張揚,淋漓盡致的美麗呢。它不講過渡,不講循序漸進,就這麼不由分說地占領了我們的感情。它的美麗讓人失魂落魄,一見鐘情,以至於在後來的泰順行程中,毅然放棄了一些古村落,專程到三魁去拍廊橋。在泰順,我們像一個痴情的戀人,把全部熱情都給了廊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與廊橋的艷遇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橋下游邊上的民居地勢好,可以拍到完整的溪東橋。L打量著周邊說。來到橋下游,選好地點,支開三腳架。遠山,近樹,盡收眼中。溪東橋如多情的女子徘徊溪上,若飛若揚。四十多米長的廊橋屋脊中間,是兩重檐宮殿式的屋頂,廊屋四角飛檐上翹,整個廊橋呈上揚走勢向兩岸飛渡。鳳翥龍翔,月射寒江,誇張的詞彙怎麼用都不過分。“光圈優先,注意前景。”前景是溪水,碧色的水流在我們與廊橋之間。歲月就這樣流逝了五六百年,把大明王朝的一掬漣漪流成橋下溪水裡的聲聲嘆息。我不敢轉身向我們的身後探望,這逝者如斯的水,會把我們流成什麼呢?水流走了,時光流走了,生命的波紋稍縱即逝,微不足道,還有什麼能留得下來呢。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廊橋留在了我們相機的鏡頭裡,讓我們在短暫而悠長的歲月裡,撫摸了歷史,撫摸了滄桑,撫摸了我們自己即將被流水帶走的華麗而傷感的生命。橋:架在水上便於通行的建築物。字典如是解橋。古廊橋,架在歲月之水上,接通了遠古與現代,接通了生命與死亡,抑或,在潛意識裡,這就是古廊橋最吸引我們的精髓所在?拍完溪東橋全景,不顧L還在橋左右前後地拍,我迫不及待地走上了廊橋。走在這座長41.7米,寬4.86米的長長廊屋,走重了,腳下的木板會發出吱吱呀呀沉悶的聲響,是歷史的回音嗎。泰順,我們一共造訪了九座古廊橋。就廊橋的廊屋內部構建而言,泗溪的這座溪東橋最為精美。廊橋中央三間宮殿式主樓內的藻井上飾有木雕花紋,棟下是梅蘭竹菊龍鳳飛舞的彩繪。L扛著三腳架過來。我們在廊橋裡拍長長的廊屋。光圈設到F22,大景深從廊屋的這端穿透到頂頭的那端。一道道立柱橫梁縱橫交錯,富有節奏韻律地通向歷史幽深處。F22的大景深,讓我們能看清最遠處的幽暗細節,細節是一枚碎裂的漢瓦,一塊殘斷的唐碑,歷史有了這些細節,就有了生命,有了立體感。細節也是一個人的感情細微處,相知相愛,是擁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生動細節。北澗橋在溪東橋北面一裡遠。沿著溪水溯流而上,不久就能遙遙望到兩株樹冠濃密虯曲偉岸的古木,旁邊就是北澗橋了。同樣是黛瓦紅板的編梁木拱廊橋,妹妹北澗橋建於清康熙年間(1674),比溪東橋小了一百歲。北澗橋橫架在寬闊的灘溪處,橋身比溪東橋要長出十米。在溪邊石灘上拍北澗橋,綠水藍天古樹古橋,北澗橋流淌的是恣肆的古意。和L分工明確,他用尼康拍宏大場面,我用奧林巴斯拍資料性東西。我們常常像溪流一樣彙合後又各自分流。登上高高的橋頭石階,L扛著相機向橋的背面走下去,我則在橋頭流連徘徊。穿過兩邊賣各式竹器小玩意的攤位,一不大的門頭房上書寫著:廊橋文化展覽廳。好奇,徑直進去。一間普通的民房,屋內的牆上是泰順各式古廊橋的圖片及說明文字。屋中間,擺有兩座精工制作的廊橋模型。右側窗口的書桌前,一老者低首揮毫。見我對屋內的資料感興趣,說,我可以義務給你講解古廊橋的文化歷史。大喜。老者饒有興趣地指點著牆上的文圖資料細細道來。自此,我不但知道了體現泰順先民智慧的編梁木拱廊橋在主體構架上沒有用一根釘子,而是運用頂、別、撐、壓的力學原理和杠杆原理搭置而成;而且還知道了流傳民間的一些造橋典故暨賢明人士修造廊橋的善行義舉。當年泗溪鎮建造溪東橋的首事林正緒在橋將竣工時,擇吉圓橋。擇吉先生說:“擇此吉日良辰,日子上佳,唯此日將損一方,不損首事便損執墨(即造橋師傅),二者何從,汝定奪。”林聽了不假思索一口答道:“只能損自己。”擇吉先生大為感動,便教他解忌之方,要在圓橋之前就離開此地,於是林果真攜妻並帶長子遷往江渡繆洋地方居住。在和老者的交談中,得知老人叫周萬鞏,今年80歲,泗溪人,離休教師。由於熱愛廊橋,靠自己的微薄力量投入幾萬元辦起了這個民間的廊橋文化展覽廳,義務向前來游覽廊橋的游客介紹廊橋文化。展覽廳已辦了四五年,展覽廳裡的所有史料,都是老人多年來從地方縣志、鄉村民間的宗譜,以及荒山墳頭墓碑文字中收集而來。為當年造橋首事的行善義舉感動,更為周萬鞏這位老人的情系廊橋心生敬意。在當下熙熙攘攘的紅塵道上,競走於名利之途的過客如過江之鯽,而這裡竟還有如此古道熱腸者,令人感慨。或許亦是此處的浩浩地氣淳淳民風使然。在老人眼裡,古廊橋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但以我看來,與古廊橋比肩而立的老人,更是一種浩然古風的傳人。德配義坤。這是高懸在溪東橋廊屋梁上的巨大木匾。在廊橋文化展覽廳購有關廊橋文化書籍二冊。老人飽蘸濃墨於書頁:青山藏古道,碧水架廊橋。離開北澗橋天色已晚。灰色的暮靄籠罩著古橋古樹,朦朧中眺望,有了古樹相守的古廊橋,波影交輝,意韻和意境就都有了。二、 仙居橋仙居橋,一聽名字就透著仙風道骨。當我們翻過一座又一座山嶺見到仙居橋時,頓覺非此名不能彰顯這座古廊橋的精神氣兒。在我們看過泰順的九座古廊橋中,唯有仙居橋像灑脫的閑雲野鶴遠離村鎮民居,兀自坐落在峰巒重疊的山澗古道,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仙居橋也是建於明朝,但它比同為明朝的溪東橋又要早了一百年(1453)。在整個泰順古廊橋中,仙居橋是跨度最大的廊橋。雖然同為黛瓦紅板,仙居橋的造型比溪東橋、北澗橋要素樸多了。平緩舒展的屋脊,無宮殿式樓閣,屋檐四周中規中距,不見翼角飛挑,完全是一副無拘無束,逍遙雲游的仙家氣派。仙居橋跨度太大,非廣角超廣角莫能拍全。圍著廊橋上下轉了幾圈,都未能稱意。後來沿著公路走到對面約一裡遠處,倒是有山有水也有橋,畫面豐富。仙居橋“仰挽高天流雲,俯視溪澗清波”。但距離太遠,拉焦拉不過來。恨恨作罷。仙家豈是我等紅男綠女做得來的,不聞跛足道人唱道:“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入世凡念讓我們無法拉近出世無為的仙家境地。罷,罷,曉得那是一幅好景致,但掙不脫跟前的羈絆,拋不掉利祿功名,只能是徒有羨魚情。出世入世,有為無為,千百年來,有幾人能心存定力,真正拉近這距離,壓縮這空間。仙居橋,——仙家居住的橋,就這樣游離於我們與鏡頭之間,如同古往今來的士子,游離於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三、 筱村兩文橋建於清代的文重橋、文興橋都在筱村鎮。清早七點鐘趕去拍文重橋。冬天的太陽懶被窩,天都白了,太陽還在似醒非醒的迷糊中。前面拍的三座橋溪東橋、北澗橋、仙居橋,風格大致相當,都是黛瓦紅板編梁木拱廊橋,美則美矣,但美人看多了也會有審美疲勞。要不有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一說。文重橋在恰當的時候出現,黛瓦素板,素面朝天,伸臂木平廊橋的造型也有別於編梁木拱廊橋,形式與色彩的變幻釋放了審美的張力,讓我們的眼睛得到片刻喘息。如果說溪東橋是雍容華貴的宮中美女,那麼文重橋就是一個不施粉黛的村姑。美女是荷衣欲動兮,聽佩環之鏗鏘;而村姑則沒有這麼多的華美裝飾,頂多是把山路一朵不起眼的野花隨意插在鬢角,於是有了廊屋屋脊上一道鑲滾的白邊。她的美不是驚艷,不是讓人來心迷意亂的,這是一種柔和的沒有殺傷力的美麗,它如同鄉野間的村落、炊煙,讓人心生平和溫情。文重橋位於筱村鎮的東洋村,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前面的那三座廊橋,在拍攝文重橋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沒有其他的游人。這不像在溪東橋和北澗橋,游人如織。即使在仙居橋,也時有過客住足。想想也是該這樣的,如果讓一個傾城傾國的美人寂寞的話,這世上會派生出多少幽怨。文重橋則不同了,它是低調的,它可以不為人知,它不需要打擾,它只是背景音樂中的那支薩克斯曲《回家》,和著暮色炊煙低徊在游子的柔軟深處。清早的天氣奇冷,雖然沒有風,不像北方寒風撲面如刀割,但一樣凍得人六魂出竅。L到橋下溪水邊拍照,我則在堤上來回不停地走動,仿佛一匹馬不停地揮動尾巴,希望那些凍人的寒冷不要像蒼蠅一樣飛落到我身上。沒有用。我像無法逃離水的游魚,根本無法逃離無所不在的寒冷。我不知道這些寒冷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它們成為一種氛圍,彌漫浸洇著你。拍完文重橋,看到橋附近的村子裡有座祠堂。院落不算太大,除了有供奉各位神仙、先祖的神龕,還有一像模像樣的戲台。祠堂的牆上,掛有一塊大大的木匾,上面記錄村人捐助祠堂款項。匾前寫有永世留芳幾字。在靠佛櫃的一面牆上,貼有一張紅紙,上寫:信女鄭春愛 黃娥 合做佛櫃一只。估計佛櫃是後來做的,只得補寫在紙上了。無論匾也好,紙也罷,都表達讓後人記住,永世留芳的意思。永世留芳這幾個字並不陌生,一路看古廊橋,幾乎所有的橋頭上,都立有年代久遠的斑駁石碑,刻記當時建橋捐助人的姓名,碑上都寫有永世留芳。或許這也是一種文化氛圍,無形中廊橋和鄉村都彌漫浸洇在其中了。祠堂的另一面牆上還掛有一長幅《仟詩語》,細細讀來,挺有意思,其中有:欲求名利欲求仙,一腳無須踏兩船,考計須多空費力,也是到底不成緣。想想,也是暗合我們在仙居橋的心境。文興橋在筱村鎮的坑邊村。之前,遇有去過文興橋的驢友告知,文興橋特別奇怪,長長的橋廊一邊高一邊低。果然,左低右高,極不對稱,望之,如蒼鷹側身盤旋。此乃周圍的地勢使然。文興橋建在溪水轉彎處,溪岸“弓背”一邊的拱架比對岸的要高一些,廊橋也因此形成一邊高一邊低的造型。文興橋橋頭竹林的後面住一家農戶,農家大嫂極是淳樸熱情。主動給我們的水壺灌滿熱水,又關切問吃飯否,且沒有半點功利心。如此的心存良德,古道熱腸,讓我愛屋及烏,文興橋在我的眼裡唯有溫馨。橋下的水,橋邊的人家,都令人心動。文興橋歷史有這樣的記載:當年為了建造文興橋,建橋首事王光奕樂善好施將家裡的十八畝良田全部賣光,最終乞討為生,唯留下此橋為後人紀念。剪剪古風,不經意間彌漫過廊橋向我們拂來。常在這樣的古廊橋上走走,心也能干淨一些吧。四、 三魁四橋到三魁鎮看橋純屬見異思遷。按計劃看完筱村的文重橋、文興橋後,是要到徐嶴底古村和十裡外以唐宋遺風而聞名的庫村。坐在文興橋下的溪畔,L開始收拾三腳架。冬日暖暖,溪水潺潺,痴迷地望著文興橋,轉過臉:既然我們這麼喜歡廊橋,干脆直接到三魁拍廊橋吧,那裡有四個古廊橋呢。L說這是個好主意。徐嶴底與庫村等古村落,在瞬間被我們的無情拋為棄婦。轉道乘車翻山越嶺前往三魁,去親近那裡的四座古廊橋:劉宅橋、薛宅橋、永慶橋、三柱橋。出人意料的是,明明專程到三魁來拍橋,結果四座廊橋竟然有兩座被我有意無意間漏掉。先說劉宅橋吧。那也是一座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的古廊橋。據說它是泰順眾多屋式木橋中造型最為別致的一座。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泰順人南下福鼎的必經之路。乘三輪車開進橋頭小巷,一戶農家正在忙著辦喜事。我一瞧,樂了。扔下一句:你先拍橋,我去拍民俗。下了三輪車就往巷子裡奔。一串串彩色氣球簇成偌大的桃心造型,懸掛小巷上空,樓上新房的窗口外也是彩球縈繞。作為臨時灶房的屋子裡,擺滿了拾掇好的魚肉菜蔬,圍白裙的大師傅忙碌地指揮。門口,一群婦女聚在案子邊,切肉剁雞說說笑笑。看著什麼都新鮮,拍得樂不思蜀。這邊剛剛拍好,准備趕緊到橋上去,那邊L已扛著相機回來了。因為我們要趕時間。三輪車突突突吼叫著把我們帶走,心憾憾,有些愧對劉宅橋。最富有戲劇性的要算三柱橋了。看完劉宅橋、永慶橋,在奔往薛宅橋的鄉間道上,從三輪車廂後看到淺淺的溪水上一座巴掌大的很不起眼的破舊小廊橋,如果不仔細看,會以為那只不過是一間廢棄的柴屋。L說要下去拍。“一個小破房子有什麼好拍的。”L執意要去。“那好吧,我在車上等你,你趕緊上來。”讓三輪司機把車往路邊暫停。L拍回來後,車繼續朝前開。到薛宅橋拍完,三輪司機說沒有橋了。“不對,還有一個三柱橋。”司機說三柱橋早已去過了。四座橋又不是四十座橋,扳著手指頭就數過來了,劉宅橋、永慶橋、薛宅橋,明明就去了三座橋嘛。“在路邊停靠時拍的那個就是三柱橋。”不信,以為三輪司機搪塞我們。差點發生爭執。好在L還拍下了那橋,把橋的照片回放在顯示屏上,以此為證,問三魁的當地人,他們說那就是三柱橋。方無言。早知道那就是三柱橋,怎麼也要上去走走呀。悔恨已晚。就這樣,三魁的古廊橋與我一而再地失之交臂。滿以為三魁四座古廊橋可以讓我大飽眼福,過一把古廊橋癮,卻不知到頭來只看了其中的二分之一。這太像一個躊躇滿志的少年,滿以為有那麼多的韶華可以揮霍,不料轉眼間,就是青絲如雪,攥在手裡的日頭也沒幾個了。真是“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朱子勸學勵志的詩文,在這裡找到了注腳。想著初始L執意要下車拍攝,慨然,世上許多事情其實都不是偶然的。做事,做學問,亦然。旅游小帖士1. 從溫州到泰順乘車要到溫州的老客運中心,每天上午8點左右到下午4—5左右每過40分鐘發一班車。54元/人,豪華大巴,約3個小時到達泰順。2. 在泰順汽車站有發往泗溪、筱村、三魁等鎮的公共汽車。3. 泰順、泗溪的住宿都比較方便。4. 泰順比較適合自駕游,景點之間特別分散。



(溪東橋。這是一座建於明代(1570)的廊橋。)



(同樣是黛瓦紅板的編梁木拱廊橋,妹妹北澗橋建於清康熙年間(1674),比溪東橋小了一百歲。)



(坐落在北澗橋的廊橋文化展覽廳)



(文重橋位於筱村鎮的東洋村)



(廊橋的內部結構)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