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憶洪江古商城

作者: honglajiao

導讀你可從剛閉幕不久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各國首腦們著唐裝的舉動中瞧出些什麼端倪?深層次的我沒去想,但這至少可以印證今人那揮之不去的復古情結。要不然,江蘇的周莊、山西的平遙古城,何以惹得那麼多人心向往之? 尋幽訪古的情愫,也曾惹得我從上海出發,輾轉搭乘鄉村小客車前往江蘇昆山的周莊,去聽那裡的槳聲,去看古人住過的深宅大院。那個時候,覺得它� ...

你可從剛閉幕不久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各國首腦們著唐裝的舉動中瞧出些什麼端倪?深層次的我沒去想,但這至少可以印證今人那揮之不去的復古情結。要不然,江蘇的周莊、山西的平遙古城,何以惹得那麼多人心向往之? 尋幽訪古的情愫,也曾惹得我從上海出發,輾轉搭乘鄉村小客車前往江蘇昆山的周莊,去聽那裡的槳聲,去看古人住過的深宅大院。那個時候,覺得它是多麼的獨一無二,它承載著歷史與文明,跨越幾百年的時光,完整而精致地給今人一個暢游感懷的“世外桃源”,直至近日的懷化之行,我才自豪地發現,不只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江浙,就在我們身邊,就在莽莽的雪峰山那邊,一樣有值得我們去探訪的古城古鎮,它們就像一顆顆剛剛拭去浮塵的明珠,散落在“火車拉來的城市”——懷化的附近,熠熠閃耀著光。

也許這正應了一句話:其實你不用去遠方,好地方就在你的身旁。

開始以為之所以有洪江這個地名,是源於流經此處的河流也叫洪江,去後方知錯了。因為它就在大名鼎鼎的沅江之濱,這裡是沅江的上游流域,因先後彙納幾處支流,至此江面變寬,水勢浩大,宛若一股洪流,於是就有了“洪江”的稱謂。

過去它又有“小南京”的稱謂。這足以說明它昔日的繁華,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滇行日記》記載,這裡已是“煙火萬家,稱為巨鎮”,而它初建商埠的歷史,更可上溯至元末明初。綿延幾百年至今,繁華之地雖因水運的衰落漸漸掩上了厚重的大門,沉默了聲音,卻留下了一個明清古建築群落,當地人稱它為古商城。

大概每一個依傍大江大河的城市,都會有一條沿江路,可洪江的沿江路不一般,據說它是拆除了一片古商城的歷史遺跡後新辟的。它與眾多的城鎮的街道沒什麼二致,沿街的建築也毫無特色,但從路旁一個不起眼的巷口,我隱約見到了裡面聳立著的青瓦灰牆,從這裡走進去,就仿佛走進了上上個世紀。踏著蜿蜒縱深的青石板路,穿行在形若網織的“七衝八巷九條街”裡,我的發現真的是驚喜不斷,明朝的寺廟、墟場,清朝的會館、行台衙門、錢莊、客棧、妓院,民國的煙館、學堂、報社等遺址一家連著一家。住在裡面的人家都會講古,走進一甲巷一家老屋,一個78歲的老太太會告訴你她是抗戰前後八大油號之一“肖恆慶”油號老板肖明貴的老表;走在龍船衝的巷道裡,一個拄著拐杖正走出大門去買了新房的兒子家吃飯的老爹爹會對你說,你們看的這棟房子只有七八十年的歷史,過去是一家銀樓,我住的那房子,有120年歷史了,是清朝同治年間建的。氣派啊,油號老板的房子。

油號,曾經營著洪江商埠史上最為發達的洪油業,以桐油為原料提煉成的洪油,曾是頗受江浙一帶水鄉人民歡迎的優良木制品塗料。洪油業的興盛,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油號老板,而從至今仍然寬敞氣派、富麗堂皇的窨子屋裡,你也不難想像昔日的富貴景像。

窨子屋是古商城裡一大建築特色,形似四合院,卻比它隱秘幽深。高高的封火牆內,屋頂從四周往中間傾斜,在接近彙合處,留出一方小小的可容陽光淺淺斜照的空間,就是一個天井。此為一進。而窨子屋,大多都有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這種幽暗的結構,正合大戶人家財不露白的心意,也許為了彌補缺少陽光滋潤的不足,它又會在樓頂上高高地架一個曬樓,我遠遠地看到有個穿著紅毛衣的少女捧一盆菊花沿著窄窄的木梯登上了曬樓,趕緊跨進一個八字大門,來到了這個三進兩層的院落。

窨子屋的外觀奇特,內觀卻與周莊的深宅大樓仿佛,古建築所講究的雕梁畫棟、曲折回廊這裡都有,那擺放在天井裡的太平缸本只作防火之用,圖案、雕工也異常精美。因是三進的構造,當地人估計這裡應曾是木商的房子,因為窨子屋總是兼住家與倉庫雙重用途。現在的窨子屋,早已收歸國有,每一棟都住進了十來戶人家,經過上百年風雨的剝蝕,房屋已有點斑駁的氣像,唯有這個紅衣少女,把二樓的一間小屋收拾得精精致致,讓我們得以窺得窨子屋昔日風貌一二。

我們馬不停蹄逛了整整一天,也無法將這380多棟古建築一一走到,最後經過寶慶會館太平宮走出了財神巷,又來到一條灰色的馬路邊,眼前一派世俗景像,一個賣烤紅薯的中年人坐在巷口。買得幾個烤紅薯,我與他拉開了家常,乖乖,又跟古商城有關。他的祖輩是篾匠,過去放木排所需的竹纜繩就出自他們的手。因為商業的鼎盛,這裡的小手工業也興盛起來,篾匠、石匠、鐵匠,不一而足。木排滿江,舟檣林立,沅江曾是多麼的繁榮,可如今,只有幾條捕魚的小木船孤零零地停靠岸邊,站在岸邊,不免就想吟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

是的,過去了,都過去了,隨著湘黔公路、湘黔鐵路的開通,洪江商埠便失意了,便沉默了,但它又的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它的由盛而衰,值得我們去揣摩,世事無常,只有時刻保持警醒,時刻記取太平缸上所刻的“魚龍變化”的古訓,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永立潮頭。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