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裡游記

作者: yumeixin

導讀第一次從朋友那裡聽說了“上裡”這個名字,但卻被我聽成了“上米”,不由得想這個名字真是奇怪。 這一天是大年二十九,所有人都忙著過春節,而我卻沒有過節的感覺,反而不想呆在家裡。春節意味著相聚,吃團年飯,穿新衣服,辭舊迎新,而我卻不喜歡人多,很多時候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呆著,想著過去發生的一切,思想也就慢慢地沉澱下來了,很多事情也就在一瞬� ...

第一次從朋友那裡聽說了“上裡”這個名字,但卻被我聽成了“上米”,不由得想這個名字真是奇怪。 這一天是大年二十九,所有人都忙著過春節,而我卻沒有過節的感覺,反而不想呆在家裡。春節意味著相聚,吃團年飯,穿新衣服,辭舊迎新,而我卻不喜歡人多,很多時候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呆著,想著過去發生的一切,思想也就慢慢地沉澱下來了,很多事情也就在一瞬間想通了。

因為不想呆在成都,朋友為了滿足我想去看看的願望,就帶我去了上裡。

白馬泉

上裡小鎮距雅安市區約30公裡,1個小時後,我們到了上裡小鎮。但是我們沒有停下,而是坐上電動三輪車直接去了白馬泉。

天是藍色的,太陽很大,前幾天就已經立春了。風吹著,但卻不覺刺骨,反而卻被太陽曬得有點熱。馬路上幾乎看不見人,有的也只是一片綠意的田地。四周很安靜,只聽見嘟嘟的發動機的聲音,把腳伸到車外,陽光照著,很自在。

三輪車開了大概有二十分鐘,我們到了白馬寺。

白馬寺門口寫著要收兩塊錢的門票,可是買票口和門口卻沒有人。我正想,好了,可以省了兩塊錢了。剛走進去,就遇著一個打毛線的女人,於是兩塊錢最終還是從口袋裡跑出去了。

順著那個女人所指的方向,我們走到了白馬泉。白馬泉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宋乾道元年詔封泉池為“淵澤候”,石砌泉池,長3.7米、寬3.4米、深2.5米,泉底巨石上鐫刻龍馬浮雕和臨水石刻“龍洞”二字。白馬泉是個間歇泉,泉湧潮期不定,有時一日數潮,或者數日不潮。潮湧時水盈滿潭,泉水自然從龍洞湧出,由內池漫出到池間後橋,呼呼有聲;潮汐時清澈見底,似馬蹄"得得"有聲,於是古人就有了“白馬靈泉嘶芳草”的贊美之句,所以據此得名“白馬泉”。

旁邊還有關於白馬泉的簡介,我也不想看了,干脆就用相機把它直接照了下來。

朋友蹲在那裡喝著泉水,他說是這應該是很干淨的。可是我看見裡面有一些磚塊,總之我是不相信這水是沒有受過污染的,也許這種污染僅僅只是扔扔垃圾什麼的。我問他水的味道怎麼樣,他說還可以,有一絲回甜。希望我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我還是喝有點甜的農夫山泉吧。

我們在泉水邊等了一會兒,可是還是沒有長潮,看來我們是無緣看了,心裡有點失望。

而在白馬寺裡還有一口聖水井,據說是口仙井,哈哈,我肯定是不信的。仔細看了看,井蓋是由一塊整的石頭雕刻而成,雕工細膩,而且看得出來很有年生了,很古代的感覺,而石頭蓋子中間還有個小蓋子,揭開小蓋子就可以打井水了,很有意思。可是我還是沒有喝這個水,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大俗人,現在還不想成仙。

上裡小鎮

小鎮,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一條清澈小溪繞鎮而行,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在橋下勤勞的女人們洗著衣服和菜,大聲地說著笑著,夕陽下,炊煙緩緩地從煙囪裡飄出來,而滿面是皺紋的老人懷捏著拐杖,坐在自家門口,看著這一切,陽光照著她那曾經美麗的臉。所有的都顯得平實而又隨意自然,而又平平穩穩地進行著。走在這裡,人的腳步慢了許多,或許要停下來仔細看看,再想想。

上裡小鎮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上裡小鎮為昔日南方絲綢之路從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也是四川省五大經典古鎮之一。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井”字街道,石板鋪街。這裡的建築多為建於明清時代,現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而且很多的人家在屋檐上掛著捆好的玉米,那是准備曬干後,儲存起來,想吃的時候將干玉米磨成粉,篩後,與黃豆面和著,做成好吃玉米面。

走到場壩子,有的人家就坐壩子裡吃著團年飯,有的人家在祭拜祖先。小孩子拿著鞭炮在放,點燃後,跑開了,劈劈叭叭。而大人們就互相敬酒,喝著,笑著,臉是紅紅的

我走著,看著,想著,也許等我老了的時候,也會到這樣的地方來生活,大隱隱於市莫過於這種方法了,日子舒適,一個呆在又清靜又方便的角落,感受著村民純樸的笑臉和熱情,由外而內地溶入這個世界,其實這只是一種意態,一種逃避的人生哲學。當無力改變周圍時,又無力改變自己時,這豈非是最好的方法。

慢慢走著,我和朋友來到了二仙橋。

這個橋的名字和成都的一個地名一模一樣。地名一樣,景卻不同,就如同人一樣,或許名字相同,再或許樣子相同,但兩個人永遠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是不可取代的。

二仙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站在橋上可看見田野中因座座饅頭小山包而形成的"十八羅漢拜觀音",最奇怪的是小山包由岩石構成,但周圍又沒有同它相連的山,只是很突兀地立在那裡;如遇晴天還可觀賞到天台山上由山脊構成的一尊巨型臥佛,只可惜那天雖然是晴天,但是我還是沒有看到臥佛,也許是跟佛沒有緣分吧。

在橋上坐了一會兒,吃了一串炸土豆,味道不錯。

“雙節孝”石牌坊

走在路上,朋友告訴我,現在,上裡小鎮尚存有三座石牌坊,其中以“雙節孝”石牌坊最為有名。在我心裡,所謂牌坊就是哪個女人死了丈夫,不再嫁人,就立下這麼一個。當然也不是所有守寡的女人都有這麼一個石牌,要想流芳百世還得有錢來堆這些石頭。

於是,我想起了余秋雨寫的散文《牌坊》,他的那美麗的老師,她們既是貞潔牌坊的犧牲品,又是牌坊的叛逆者。我不知道在這裡立了牌坊的兩個女人是不是真願意守著一堆石頭一輩子,也許真的一生只能愛一個人,又或許只是為了一種榮耀,對此,也無從拷證了。

在天黑之前,我們趕到了“雙節孝”石牌坊。牌坊坐落在一片菜地裡,走進去,這一次終於沒有收門票的。

牌坊建於清道光十九年,是褒揚韓氏婆媳兩代守節遵詔而建的石牌坊。坊前有雙鬥桅杆一對,分別高11米,牌坊氣勢恢宏,雕刻精細,可以算得上是石刻藝術的精品了。而牌坊是屬於石質門樓式建築,四柱三間,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座寬7.8米,出檐1.1米。坊上刻有戲曲故事20余組,人物100多個,雕工精細,人物形像生動,眉目傳神,只可惜靠近地面的一些雕刻人物已經被毀了一些,反正中國人愛砸毀東西,不高興了要砸,高興也要砸,迷信的東西要砸,破壞婦女解放的也要砸,到現在還有什麼留下了些什麼呢?

我站在牌坊,思想混亂極了,什麼該留下,什麼不該留下,沒有語言,也許真正該毀壞的現在卻依然存在。

也許幾千年的負重只會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只有默默地站著。

遠處已經看不清了,天色漸漸變暗了。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