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走走木蘭陂

作者: wuzhenyuan

導讀木蘭陂,聽說很有歷史來頭,大一就聽到現在,一直沒去,我誇張的說,只要我沒去過的地方都不值得去,後來改口了,有些地方是有季節性的,沒有合適的季節,就不值得去。而現在陽春三月,似乎很值得出游。早前,已經有人去了,其實很想跟著去,只是不是屬於那個組織的。再過一禮拜,又有人提議去拍照,正合我胃口,只是沒合我時間,又去不成了。 又是一個周末, ...

木蘭陂,聽說很有歷史來頭,大一就聽到現在,一直沒去,我誇張的說,只要我沒去過的地方都不值得去,後來改口了,有些地方是有季節性的,沒有合適的季節,就不值得去。而現在陽春三月,似乎很值得出游。早前,已經有人去了,其實很想跟著去,只是不是屬於那個組織的。再過一禮拜,又有人提議去拍照,正合我胃口,只是沒合我時間,又去不成了。

又是一個周末,找到了組織,找准了時間,一大幫人浩浩蕩蕩出發了。看著組織還拿著一袋塑料袋,說等一下下地摘草莓時,可能會沾濕了腳,於是做此防備。組織真好,真細心。坐上公交,繞了一大圈,終於到達目的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的通向了六步橋。不知哪位才俊給取的名,據說還有五步橋之類的。就像福州有個南門兜,莆田也有個兜,叫做東門兜。這兜的含義,據有人介紹,好像是城牆的時候。日本侵華時,實行三光政策,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很多地方都把城牆給拆了。如今,這兜那兜的只剩地名,沒見其影了。

六步橋再往前走,有一大榕樹,拐個彎就到了傳說中的木蘭陂了,只是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寺廟。一長樂同學,這時又講起了,一個故事,說這木蘭陂是長樂一女子來此建的。這個故事,又給這古道增添了份異地的色彩。遠遠的看到,一座石塊堆砌的橋橫臥在江流兩岸。這又讓我想到泉州的五裡橋(又名安平橋),曾在一幅風景畫中,看到夕陽西下的五裡橋,伴著晚霞,甚是美麗。然而這並不是終點,也不是旅途的站點。我們徑直往另一方向走去,組織說去摘草莓。從一條窄小的水泥路走過去,抬頭一看,忽然看到一座空中樓閣。有人說,那是醫院,不信請看石柱子上寫的字:專治皮膚病。一個玩笑給旅途帶來了又一陣歡笑。繼續往前走,就可看到木蘭泵和一座天橋,那泵估計是發水的,那天橋上應該是輸水的。我們幾個人猜測著。

穿過天橋下的小路,小路就延伸在韭菜的海洋中。一大片韭菜,成規模的,看起來,竟讓我這從農村來的人認不出它的真面目。有人笑稱,是來采韭菜,還是摘草莓?看來大家都急著要草莓了。再前行數百步,終於看見了草莓的地,卻不見草莓的影兒,原是它們都躲在葉子後面,然而蹲下來細看,還是能看到那鮮紅的美味兒。正當大家磨刀霍霍准備下地,開始行動時,守著莊園的園主卻說,草莓剛噴農藥,不能采摘。這可太傷大家的心,於是下去跟園主商量,多方商量,終於有個結果。還有一片地沒有噴農藥。

終於能夠不虛此行,大家爭著走在了田埂上,走向了草莓。我從另一個方向走去,忽的看到一幕,一個線上吊著一只野鳥,不知是何原因,看那鳥兒飄在風中,有點凄慘。邊走邊看,又看到一景,一狗兒獨躺在田地裡,滋潤地曬著太陽。動物的生活原來也是這麼有差距的。走到了草莓地,摘了一顆嘗試了一口,08年第一口草莓,味道不錯。再采發現有些草莓,好像有被咬的痕跡,莫非是鳥兒?有可能,所以才會有鳥兒被掛的一幕,算作“殺鳥儆鳥”吧。吃完幾顆,感覺膩了,坐在田埂上,拿起相機抓拍,抓特寫。拉遠鏡頭,終於有了入畫的一景:一姑娘拿起一草莓獨自欣賞著。表情豐富,卡擦,收入相機中。

坐著享受著春風,羨慕起莊園式的生活。貼近土地,貼近自然,很好很好。坐著享受風景的同時,還不時有美女投來草莓以供一饗。估計,那些古時莊主就是這樣醉生夢死的,所以才會得到這麼多農民的嫉恨,總在期待著群起而攻之。我是比較喜歡腐朽的生活,假若有一天,真來此地,不知這福分能否消受得起,可別惹得眾鄉親的圍攻,落得身前生後臭名昭著。其實,有點浪漫色彩了,這園主應該也是沒有活得那麼瀟灑的,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便可知道。難而,外人看來,好像很有田園風光的休閑。圍牆外的人看圍牆內的東西總是新鮮有趣的。

采完後,大家你一袋我一袋的走向園主的小屋結賬。邊走邊看,才發現犯了一個大錯,這草莓不能摘太熟的,太熟的就彼此“傾軋”都有爛的傾向。稱完,幾乎人人都手提一袋,唯我空手而回,吃完就好,干嘛非得打包了。沒辦法,人家家裡有人,還得回去照顧妻兒老小,親朋子弟。我孤身一人,無牽無掛,不用受此勞累。

折回到了木蘭陂了,這才想到這個地方應該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地吧。可惜滯後了,看大家都有疲態了。不過也好,好戲放後頭,壓軸,最後一次調動大家的神經。這次不再是以旁觀的角度觀察木蘭陂了。走進去,走到她的身心中,感受古老文化帶來的古來神韻。只是我不知道她的歷史,對於她的古老,只是從那古老的石頭和古老的傳聞判斷出來的而已。這年頭,流行古老,越古越老的東西,越能刺激人類的神經。可能同質的東西確實太多了,看點別樣的東西,才能滿足好奇的內心。這橋的奇就體現在都是由石頭搭建而成的,沒有護欄,只是在每隔五米左右,兩旁便伸延出兩塊空地。遠看就像一條蜈蚣。曲曲折折的架在河流上面,兩旁一邊是平靜的水面,一邊是急湍的河水。估計這橋的功能就體現在這,攔河蓄水。看完石橋,再往回看來時的路,路上面的小廟依舊在,廟前立著個石碑上面赫然三字:木蘭陂。只可惜,到此時,我還不知道,這木蘭陂指的是那廟還是那橋,抑或是全部?

看完木蘭陂,此行就此結束,回來大家一路無話,都累了。


(木蘭陂上行走的兩代)


精選遊記: 莆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