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深處的香格裡拉

作者: aliyong168

導讀結束了一段工作,天氣熱得讓人心慌。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當避暑。翻旅游雜志,看到有文章介紹麗江,其實麗江是知道的,雲南的一個小城市,游客如織。可是這篇文章說到雪山,很久沒看到過雪了,去看看,發發呆也好吧。很快收拾好心情和背囊,向著麗江出發了。先到昆明,經大理,微涼的空氣和濕潤的風一下掃走夏日的疲憊,稍做休息,准備讓自己的眼睛先適應� ...

結束了一段工作,天氣熱得讓人心慌。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當避暑。翻旅游雜志,看到有文章介紹麗江,其實麗江是知道的,雲南的一個小城市,游客如織。可是這篇文章說到雪山,很久沒看到過雪了,去看看,發發呆也好吧。很快收拾好心情和背囊,向著麗江出發了。先到昆明,經大理,微涼的空氣和濕潤的風一下掃走夏日的疲憊,稍做休息,准備讓自己的眼睛先適應一下石屎森林之外的小橋流水,再直面麗江。

早在網上看到說5—8月是這裡的雨季,出行頗為不便,可是想著雨季又怎麼樣呢?下下雨不是更好,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干淨。來到麗江,果然是下著雨的,綠柳沾著雨滴顯得越發的亮,青石板路也濕漉漉的,更添多幾分古意。人說麗江商業味道太濃,也是,也不是,看人的心境。游客確實很多,吵吵鬧鬧的,但是自己找一個小角落發呆,人再多也無妨啊。在麗江的日子是輕松的,每去一個地方,都要回到麗江休息一兩天,再次出發。於是把麗江當成了“家”,雖然喧鬧了些,但只要把自己融入古城,還是會發現藏在深處的靜謐。

香格裡拉是必需要去的,但不知為什麼,我更習慣叫它做“中甸”,或許覺得香格裡拉這個名字太過於通俗。初入中甸縣城,極大的失望,小、髒,和中國任何一個隨處可見的小縣城差不多,在想那些美麗的湖泊、森林、草甸在哪裡?事後發現,這是我一廂情願的誤解,中甸的美都在縣城以外,任何一處的自然旅游資源,都比麗江豐富許多。也許是時間不湊巧,碧塔海和屬都湖都在修路,帶我們去的司機說進去不了,遺憾至極。中甸,就這樣和我擦肩而過。

所謂的中甸之行,實質上就只去了松贊林寺——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我能說我已經到過“香格裡拉”了嗎?

從中甸去德欽的路況非常不好,盤山,多霧。充分相信司機,我一路昏睡,直到白馬雪山,司機習慣性的停下來讓我們拍照,不住的深呼吸——不是因為高原缺氧,而是因為我這一輩子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連綿、這麼雄偉高大的山脈,讓人不得不震撼於自然的神奇。

下午到達德欽縣城,計劃於第二天一早上梅裡,一睹這座被當地藏民稱為神山的神聖風采。當晚,和在白馬雪山拍照時結識的兩個“驢友”一起吃晚餐,認識了他們的導游卓瑪,一個有著高原紅臉蛋的藏族小女孩,和司機阿亮,黑黑瘦瘦的可愛的納西小伙,屬於那種乍看貌不驚人越看越有男人味的男人,也許平日裡見多了都市男人的溫文儒雅,這樣一個帶著點原始和野性的男人更符合我們對這裡的想像.(阿亮電話13988798517).

關於梅裡,我覺得我沒資格說什麼了,第二天上去什麼也沒見到,雲霧太重,僅僅到了明永冰川,雨崩和神瀑都沒去,而且還是騎馬上下……梅裡的神聖看來只有下次來時再見了。

從中甸回麗江的路上有點郁悶,為了不完整的中甸和梅裡印像,陰雨連綿得讓人失望,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瀘沽湖——在觀景台上看到瀘沽湖的時候,我連半步都不想挪動了,大山懷抱裡的瀘沽湖靜靜的,一汪碧藍碧藍,我只能通俗的說她真的像一塊藍色的純淨的寶石,折射著攝人心魄的的光芒,美得不像是真的。盡管身旁有一群小孩圍著要賣手中的蘋果、桃,甚至以假亂真的哭泣,我還是覺得誰也破壞不了這種美和寧靜!

在瀘沽湖的日子極悠閑,裡格半島上的人比落水少很多,找一個湖邊的客棧,面向湖水的房間,坐在床上、坐在湖邊靜靜的發呆,看書,或者在酒吧裡像主人一樣自己倒水、放CD,和其他驢友聊天,在飄著清亮民歌的空氣裡,人的心也懶懶的,透明的。在瀘沽湖,總覺得有那麼一種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不同的是更多了一份安靜和柔軟。

到這裡,行程基本上算是走完了。我仍然對中甸抱憾,雖然說留點遺憾下次再來,但事實上我的潛意識裡一直在想要再去一次中甸,不是以後,而是現在。或許是對心目中的“香格裡拉”執著,亦或是其他的什麼。

終於還是一個人再次坐上了去中甸的班車,看著一路上熟悉的景物,計算著還有多久才到中甸。給阿亮打了電話,他來客運站接我,然後帶我去納帕海、依拉草原,認識了他的同事和朋友,知道他們全民信佛,知道他們每到秋末冬初會去轉山,知道六世達賴——那個頗受爭議的寫情歌的達賴,倉央嘉措說的“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來生,只為與你相遇”,看到淚流。

呆不下去了,再不走我想我恐怕會走不了了,迷戀這裡的山山水水,還有人。城市對我而言像一個夢,中甸也像一個夢,不同的是,一個已經結束,一個尚未醒來。

於是,搭乘最早一班飛機,逃離了雲南,回到自己的世界。

但是,香格裡拉我還會再來。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