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到的波斯帝國

作者: 中年抒情

導讀伊朗,中東地區“超級大國”之一;什葉派實力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當今美國的頭號敵人;可謂“邪惡軸心”之中心了。 古波斯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點兒印像,因為那時候有種可愛的動物被稱作“波斯貓”。後來給人印像最深的莫過於好萊塢大片《300勇士》裡那些對古希腊的斯巴達城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強盜嘴臉了。 哈,估計在世界範圍內,伊朗人在某些西方人眼� ...

伊朗,中東地區“超級大國”之一;什葉派實力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當今美國的頭號敵人;可謂“邪惡軸心”之中心了。

古波斯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點兒印像,因為那時候有種可愛的動物被稱作“波斯貓”。後來給人印像最深的莫過於好萊塢大片《300勇士》裡那些對古希腊的斯巴達城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強盜嘴臉了。

哈,估計在世界範圍內,伊朗人在某些西方人眼裡被歪心媒體誣蔑的程度都差不多和中國一樣了吧:“一群來自東方的暴徒”。

幾個月前朋友老周從中東回來,曾感慨地對我們說:去中東印像最深的就是伊朗,應該再去一次的地方也是伊朗。

揭開神秘的面紗

說真的,自從飛機從迪拜機場起飛就有些莫名的激動,神秘的國度就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當機艙的廣播裡通知再過幾分鐘就將降落在德黑蘭機場時。所有的外國女人(這時候中國女人當然也成了外國女人)都紛紛從包裡掏出早已准備好的各色頭巾圍在了頭上(阿拉伯女人和伊朗女人從我們見到她們的時候起,頭巾就一直沒見摘下過)。不免使那種神秘感突然增加了不少。

伊朗的海關對中國游客實行“落地簽”。

當大家各持護照、懷著比進迪拜更加緊張的心情排隊靠近海關時,伊朗海關居然沒有見過一下子這麼多中國人一起“落地簽”的情況。為此讓我們的領隊帶著大家到一座專門的大廳內等候,要給我們“特殊照顧”。

不過,海關官員的態度看起來還是蠻友好的。

正當我們處於緊張的“面對面”審查過程中(一個人進去,過一會兒出來呼喚另一個人的名字,那個被呼喚的人又小跑著進去。),就見從海關另一邊急匆匆跑進一個短小精干的中國小伙子。原來此人正是我們的伊朗段地接導游:小範先生。

待小伙子確認了我們的身份後二話不說就衝進了“專項審查室”。別說,審查的速度立刻快多了。哦,終於讓大家緊張的心情有了些舒緩。

不過,待眾人稍稍平靜了一下心情後又突然發現,從我們下飛機到辦完入關手續這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德黑蘭國際機場居然再沒有一架飛機落地或者起飛,偌大一個入關大廳就我們這十幾個人,緊張的感覺再一次被呼喚起來。

終於,接我們的大轎車開上了通往德黑蘭市的道路,窗外似乎十分熟悉的景色使大家緊張了多半天的心情完全舒展開了:

道路上跑著大家十分熟悉、世界各地都在奔跑的各種車輛。

平整的路面和兩側設置著現代化高速公路上應有的各種設施和指示。

看看我們乘的車吧,居然也是輛座椅能調節、帶空調、肚子裡能放行李的那種現代化高級西方進口大轎車。

路兩邊的建築雖然透著些異國他鄉的情調,但是基本上也是世界各地通用的樓房形式。

隨處可見世界著名企業的大幅廣告(比如就見到了美國的“戴爾”),昭示的形式與發達國家也沒什麼不同。

白領紳士們像任何現代大都市一樣西服革履、身背電腦包在便道上匆匆忙忙的趕路。大多數男人們則穿著各色襯衫和隨意搭配的褲子,全沒有什麼“教”的味道。

女人們雖然幾乎人人都帶著頭巾穿著長袍,但是,那種一色的“黑教布”式服裝已只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學生們才穿。大多數普通婦女的頭巾也都是各式各樣的了,很多婦女的袍子基本上就像是一件風衣,我們見到露在下面的牛仔褲腿和美國女人身上穿的沒什麼兩樣。小範更對我們說,對於外國游客,女人只要戴個頭巾或帽子就行了!

哈,看來,伊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神秘和封建呀。大家長出一口氣,如釋重負。

一、伊朗人民真誠友好、熱情開放。

在後來的日子裡,伊朗給我們印像最深的就算是伊朗人民的熱情友好和思想開放了。

到達伊朗的第一天傍晚,我們隨著導游小範,順著德黑蘭北山富人區的小路漫步走向山頂的咖啡館。

一個接一個,就擺在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引雪山水入城的老渠溝旁的小商販們,都會熱情主動地向我們打招呼。很多人說著蹩腳的“你好嗎”之類的中文向我們表示友好,當我們用更加生疏的“湖北”(波斯語中你“你好”的發音),向他們回應的時候,他們先是一愣,緊接著報以會心的微笑。熱心人還會主動糾正我們的發音,記得快離開伊朗的時候,我的發音已經准確到一出口就能讓當地人明白的程度,啊哈,可惜現在又回到中國的“湖北”了。

一路上遇到很多當地人認真地訊問我們中國發生地震的情況,而且還真誠的對我們表示哀悼的心情,這種情況在其他幾個阿拉伯國家裡就很少。

當我們坐進“咖啡館”裡才發現,這裡好似突尼斯的“大煙館”:在山頂露天大篷下,兩三張十多米長,四、五米寬的木架上用木欄隔出了三、四個正方形的空間。木架上的草席上鋪著薄羊毛毯,靠背是厚厚的毛織枕頭,扶手邊也裝飾的很有風格。人們盤腿坐在其上,吃著面前擺放在類似中國農家小炕桌式的小桌子上的各種干果和點心,喝著茶和咖啡,抽著阿拉伯式的水煙搶,悠閑舒心地交談著。

尤其令我們驚奇的是,在這裡,居然男人和女人同坐一席,肩並肩、面對面地交談。

更讓我們不可思議的是,所有女孩子見到我們時,居然當著自己男友甚至可能就是丈夫的面,對著我們這些陌生男人們報以微笑。

這些舉動鼓勵我們中間那些膽大的男士上前向她們問好並詢問能否給她們照相。哇,不但應允,而且最後居然還和我們隊伍中的某些色膽包天的男同胞們合影!簡直是奇了。在中國也很難有這等開放的事情發生呀!此情景與國內聽到的報道真是大相徑庭。

這裡的女孩子可能都是些伊朗的白領階層吧,一個比一個漂亮而且還很有氣質。

後來在整個伊朗的旅行中我們發現,伊朗可謂美女如雲,比比皆是。

雖然雅麗安人種的突出特征:藍眼睛和黃頭發已基本上從伊朗女孩兒身上消失。但是,大眼睛、長長的上卷睫毛、高鼻梁、笑起來彎彎上翹的嘴角以及白皙的皮膚仍然保留在伊朗女孩兒那形似瓜子,大小合適的臉上。而且,搭配非常和諧。

說起來真奇怪了,從墨西哥回來說起“墨西哥美女如雲”時倆眼直放光的老周怎麼從伊朗回來沒說起這等感覺呢?哈,一定是伊朗女孩兒身上的深色長袍蒙住了眼睛。

其實,據小範說,伊朗的現代化百貨商店裡世界最高檔、最時髦的服裝有的是,包括那些性感的名牌內衣。伊朗女孩子深色長袍裡面都穿著那些漂亮的時裝,可是,這些風景線只能亮給自己最親近的人看哦。

就連這些普通女孩子在和我們的交談中都會關切地詢問我們地震的情況,讓人在驚奇之余不免有些感動。伊朗人民對中國人民的這種友好的感情的確是很特殊。老周回來也這麼說,當地人聽說他是中國人時,很多家庭都希望請他一起吃飯。為什麼會這樣?時間太短,沒法透徹的了解。

我認為,伊朗人民對中國人民的這種特殊感情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兩國都是曾經有過最古老的文明歷史而且至今都還堅守著民族國粹的大國。

這一點從我們的地接導游小範身上都能感覺出來。

此人畢業於北大外文系波斯語專業,研究生學歷。畢業後的十幾年全在伊朗工作,現在是一家中國駐伊朗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常住德黑蘭。

十幾年的波斯風薰陶的他從感情上已經很伊朗化了。言談話語中流露出伊朗人雅利安民族血統的驕傲,面對美國的戰爭威脅口氣完全和內賈德一個調門。並告訴大家他已經給中央(我們中國的中央了)寫了一份報告,悉數美國十年內不可能攻打伊朗的十大理由。其氣勢映射出伊朗民族的獨立自主性,真的有些像我們中國人。

二、伊朗的美食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走前聽說,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在倆地方:東南亞和中東。因為這兩個地方都受伊斯蘭飲食文化的影響。所以,還是做了些思想准備的,比如在包裡塞了幾包方便面什麼的。

大概因為此行是團隊餐,大都是在酒店和正式餐廳用餐的結果,沒感覺伊朗的飯菜有多難吃,雖然沒有中餐那麼香,但是基本上還是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的。因為它的基調和中餐差不多,即所謂“好師傅一把鹽”,以鹹味為主。

通常第一道菜是一碗熱湯。一般都是濃湯。

很像西餐裡的奶油蘑菇湯的做法,稠乎乎的液體中蘊含著些許魚呀、肉呀、蔬菜之類的內容。味道除了鹹味兒(並沒有中餐那麼鹹)外,還帶著很多其他調料的味道,按說很多都是挺熟悉的感覺,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只有 “咖喱”。哦,如果連“咖喱”味都不能接受的同胞恐怕真要餓肚子了。

哦,對了,與湯同時上來的一般都會有“馕”。這種東西和新疆的“馕”是一種東西,只不過伊朗的“馕”號稱是世界上最薄的。後來在一家飯店的後廚我們才發現它薄的秘密,原來進烤爐前的餅是用壓面機壓出來的。

第二道肯定是“蔬菜沙拉”,但都是已經調好了的。味道讓我想起北京大鴨梨餐廳裡的蔬菜沙拉的味道。酸、甜、鹹。熟悉,可接受。

第三道才是主菜。主菜通常是某一種肉類配上米飯。

伊朗人按說是應該以面食為主的(馕)。但是,據說近年來伊朗人大量食用大米。

我們對米飯很熟悉了。廣東人的米飯是蒸出來的,米粒兒一個一個的分的狠清,可吃起來恨不能錛掉大牙。北方人的米飯是燜出來的,帶著一層油的“小站米”出鍋的時候用勺子一蒯,粘乎乎的像一砣饅頭。

人家伊朗的米飯真是絕了。

看著一粒粒一碰就散的樣子,吃起來卻又軟又滑,好像用油過了。

後來才知道,人家是要把米先放到冷水裡泡個兩、三小時,然後再上鍋去蒸,這樣才會又散又軟。

而且,人家還會把米飯用各種香料炮制,這樣,盛在盤子裡的米飯就是各種顏色和香味的了。

吃過一次這樣的米飯,配的是拳頭大的小羊腿。那肉,又嫩、又彈、又香、又軟,入口即化,噴香無比。公主油輪上都沒有這等的好羊肉啊!

米飯一般沒有純白飯,最不濟也會在大盤白飯上撒上一些與藏紅花煮出的黃米飯,白裡透黃,看著很養眼。

在伊斯法罕的一千零一夜餐廳裡吃過一次這等米飯配兩條大魚的主菜。

魚雖是河魚但竟然沒有小刺,也沒有腥味兒。香料腌制過的嫩魚肉被油一過,透出一股子幽香。如果即時把盤子裡准備好的檸檬擠汁入肉,瞬間飄逸出的那種味道會使您強忍哈喇子!魚肉也是入口即化,恨不得再來兩條。

在德黑蘭酒店裡第二晚上,小範就為我們要了一種特殊的主菜,他說是烤羊肉。

魚盤式的大盤子上來了,一側堆滿著頂部透黃的白米飯。余下的部分放著兩條一尺來長、灌腸粗細、深棕色透著油光的肉條。

咬上一口,五味俱全,濃香滿口,軟中帶彈,口感特好。而且,幾乎沒有一點兒膻味。

後來的日子裡又吃過三次,一次比一次好吃。

原來這就是伊朗最著名的美食:“碎烤羊肉”。

我們還有幸在一家可見後廚現場操作的店家用餐時,親眼目睹了“碎烤羊肉”的制作全過程。

原來,就是把上等羊肉剁成肉餡狀,加入調料,然後用手捻成條形,穿在類似我們中國烤羊肉串兒的钎子上,和我們的烤羊肉串兒一樣放在內裝木炭的長條烤箱上燒烤既成。

好吃原因的關鍵是:粉碎、肉嫩和調料。反正我現在敢說,世界上最好吃的“碎烤羊肉”就在伊朗,起碼我們後來去的約旦和敘利亞以及迪拜的游船上吃到的同類食物,都根本無法與伊朗相比。

三、城市內主建築群整體外裝修精美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我們一行在伊朗7個白天參觀的內容都是常規性的。應該說都是具有伊朗文化精華特色的典型代表,各有獨特的風貌。自認拙筆很難完全描繪出這些美景的實況,就在後面展示所拍的照片吧。

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城鎮中主要建築(例如清真寺)的外裝修可謂精美絕倫、舉世無雙。

是我所見到過的清真寺中遠遠美過其他伊斯蘭國家的。

很多著名的清真寺整個建築群都是如此。用黃色、綠色、藍色和黑色混合繪制的瓷磚貼於建築的整體表面,在這些美麗的彩繪瓷磚裡還有大量的用波斯文書寫的文字混於其中,甚至整本可蘭經。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文字和彩繪圖案完全融合在一起,猛一看根本分不出哪裡是文字那裡是彩繪,真是具有極高的裝飾藝術造詣,令人叫絕。

伊朗,中東地區“超級大國”之一;什葉派實力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當今美國的頭號敵人;可謂“邪惡軸心”之中心了。

古波斯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點兒印像,因為那時候有種可愛的動物被稱作“波斯貓”。後來給人印像最深的莫過於好萊塢大片《300勇士》裡那些對古希腊的斯巴達城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強盜嘴臉了。

哈,估計在世界範圍內,伊朗人在某些西方人眼裡被歪心媒體誣蔑的程度都差不多和中國一樣了吧:“一群來自東方的暴徒”。

幾個月前朋友老周從中東回來,曾感慨地對我們說:去中東印像最深的就是伊朗,應該再去一次的地方也是伊朗。

揭開神秘的面紗

說真的,自從飛機從迪拜機場起飛就有些莫名的激動,神秘的國度就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當機艙的廣播裡通知再過幾分鐘就將降落在德黑蘭機場時。所有的外國女人(這時候中國女人當然也成了外國女人)都紛紛從包裡掏出早已准備好的各色頭巾圍在了頭上(阿拉伯女人和伊朗女人從我們見到她們的時候起,頭巾就一直沒見摘下過)。不免使那種神秘感突然增加了不少。

伊朗的海關對中國游客實行“落地簽”。

當大家各持護照、懷著比進迪拜更加緊張的心情排隊靠近海關時,伊朗海關居然沒有見過一下子這麼多中國人一起“落地簽”的情況。為此讓我們的領隊帶著大家到一座專門的大廳內等候,要給我們“特殊照顧”。

不過,海關官員的態度看起來還是蠻友好的。

正當我們處於緊張的“面對面”審查過程中(一個人進去,過一會兒出來呼喚另一個人的名字,那個被呼喚的人又小跑著進去。),就見從海關另一邊急匆匆跑進一個短小精干的中國小伙子。原來此人正是我們的伊朗段地接導游:小範先生。

待小伙子確認了我們的身份後二話不說就衝進了“專項審查室”。別說,審查的速度立刻快多了。哦,終於讓大家緊張的心情有了些舒緩。

不過,待眾人稍稍平靜了一下心情後又突然發現,從我們下飛機到辦完入關手續這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德黑蘭國際機場居然再沒有一架飛機落地或者起飛,偌大一個入關大廳就我們這十幾個人,緊張的感覺再一次被呼喚起來。

終於,接我們的大轎車開上了通往德黑蘭市的道路,窗外似乎十分熟悉的景色使大家緊張了多半天的心情完全舒展開了:

道路上跑著大家十分熟悉、世界各地都在奔跑的各種車輛。

平整的路面和兩側設置著現代化高速公路上應有的各種設施和指示。

看看我們乘的車吧,居然也是輛座椅能調節、帶空調、肚子裡能放行李的那種現代化高級西方進口大轎車。

路兩邊的建築雖然透著些異國他鄉的情調,但是基本上也是世界各地通用的樓房形式。

隨處可見世界著名企業的大幅廣告(比如就見到了美國的“戴爾”),昭示的形式與發達國家也沒什麼不同。

白領紳士們像任何現代大都市一樣西服革履、身背電腦包在便道上匆匆忙忙的趕路。大多數男人們則穿著各色襯衫和隨意搭配的褲子,全沒有什麼“教”的味道。

女人們雖然幾乎人人都帶著頭巾穿著長袍,但是,那種一色的“黑教布”式服裝已只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學生們才穿。大多數普通婦女的頭巾也都是各式各樣的了,很多婦女的袍子基本上就像是一件風衣,我們見到露在下面的牛仔褲腿和美國女人身上穿的沒什麼兩樣。小範更對我們說,對於外國游客,女人只要戴個頭巾或帽子就行了!

哈,看來,伊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神秘和封建呀。大家長出一口氣,如釋重負。

一、伊朗人民真誠友好、熱情開放。

在後來的日子裡,伊朗給我們印像最深的就算是伊朗人民的熱情友好和思想開放了。

到達伊朗的第一天傍晚,我們隨著導游小範,順著德黑蘭北山富人區的小路漫步走向山頂的咖啡館。

一個接一個,就擺在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引雪山水入城的老渠溝旁的小商販們,都會熱情主動地向我們打招呼。很多人說著蹩腳的“你好嗎”之類的中文向我們表示友好,當我們用更加生疏的“湖北”(波斯語中你“你好”的發音),向他們回應的時候,他們先是一愣,緊接著報以會心的微笑。熱心人還會主動糾正我們的發音,記得快離開伊朗的時候,我的發音已經准確到一出口就能讓當地人明白的程度,啊哈,可惜現在又回到中國的“湖北”了。

一路上遇到很多當地人認真地訊問我們中國發生地震的情況,而且還真誠的對我們表示哀悼的心情,這種情況在其他幾個阿拉伯國家裡就很少。

當我們坐進“咖啡館”裡才發現,這裡好似突尼斯的“大煙館”:在山頂露天大篷下,兩三張十多米長,四、五米寬的木架上用木欄隔出了三、四個正方形的空間。木架上的草席上鋪著薄羊毛毯,靠背是厚厚的毛織枕頭,扶手邊也裝飾的很有風格。人們盤腿坐在其上,吃著面前擺放在類似中國農家小炕桌式的小桌子上的各種干果和點心,喝著茶和咖啡,抽著阿拉伯式的水煙搶,悠閑舒心地交談著。

尤其令我們驚奇的是,在這裡,居然男人和女人同坐一席,肩並肩、面對面地交談。

更讓我們不可思議的是,所有女孩子見到我們時,居然當著自己男友甚至可能就是丈夫的面,對著我們這些陌生男人們報以微笑。

這些舉動鼓勵我們中間那些膽大的男士上前向她們問好並詢問能否給她們照相。哇,不但應允,而且最後居然還和我們隊伍中的某些色膽包天的男同胞們合影!簡直是奇了。在中國也很難有這等開放的事情發生呀!此情景與國內聽到的報道真是大相徑庭。

這裡的女孩子可能都是些伊朗的白領階層吧,一個比一個漂亮而且還很有氣質。

後來在整個伊朗的旅行中我們發現,伊朗可謂美女如雲,比比皆是。

雖然雅麗安人種的突出特征:藍眼睛和黃頭發已基本上從伊朗女孩兒身上消失。但是,大眼睛、長長的上卷睫毛、高鼻梁、笑起來彎彎上翹的嘴角以及白皙的皮膚仍然保留在伊朗女孩兒那形似瓜子,大小合適的臉上。而且,搭配非常和諧。

說起來真奇怪了,從墨西哥回來說起“墨西哥美女如雲”時倆眼直放光的老周怎麼從伊朗回來沒說起這等感覺呢?哈,一定是伊朗女孩兒身上的深色長袍蒙住了眼睛。

其實,據小範說,伊朗的現代化百貨商店裡世界最高檔、最時髦的服裝有的是,包括那些性感的名牌內衣。伊朗女孩子深色長袍裡面都穿著那些漂亮的時裝,可是,這些風景線只能亮給自己最親近的人看哦。

就連這些普通女孩子在和我們的交談中都會關切地詢問我們地震的情況,讓人在驚奇之余不免有些感動。伊朗人民對中國人民的這種友好的感情的確是很特殊。老周回來也這麼說,當地人聽說他是中國人時,很多家庭都希望請他一起吃飯。為什麼會這樣?時間太短,沒法透徹的了解。

我認為,伊朗人民對中國人民的這種特殊感情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兩國都是曾經有過最古老的文明歷史而且至今都還堅守著民族國粹的大國。

這一點從我們的地接導游小範身上都能感覺出來。

此人畢業於北大外文系波斯語專業,研究生學歷。畢業後的十幾年全在伊朗工作,現在是一家中國駐伊朗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常住德黑蘭。

十幾年的波斯風薰陶的他從感情上已經很伊朗化了。言談話語中流露出伊朗人雅利安民族血統的驕傲,面對美國的戰爭威脅口氣完全和內賈德一個調門。並告訴大家他已經給中央(我們中國的中央了)寫了一份報告,悉數美國十年內不可能攻打伊朗的十大理由。其氣勢映射出伊朗民族的獨立自主性,真的有些像我們中國人。

二、伊朗的美食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走前聽說,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在倆地方:東南亞和中東。因為這兩個地方都受伊斯蘭飲食文化的影響。所以,還是做了些思想准備的,比如在包裡塞了幾包方便面什麼的。

大概因為此行是團隊餐,大都是在酒店和正式餐廳用餐的結果,沒感覺伊朗的飯菜有多難吃,雖然沒有中餐那麼香,但是基本上還是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的。因為它的基調和中餐差不多,即所謂“好師傅一把鹽”,以鹹味為主。

通常第一道菜是一碗熱湯。一般都是濃湯。

很像西餐裡的奶油蘑菇湯的做法,稠乎乎的液體中蘊含著些許魚呀、肉呀、蔬菜之類的內容。味道除了鹹味兒(並沒有中餐那麼鹹)外,還帶著很多其他調料的味道,按說很多都是挺熟悉的感覺,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只有 “咖喱”。哦,如果連“咖喱”味都不能接受的同胞恐怕真要餓肚子了。

哦,對了,與湯同時上來的一般都會有“馕”。這種東西和新疆的“馕”是一種東西,只不過伊朗的“馕”號稱是世界上最薄的。後來在一家飯店的後廚我們才發現它薄的秘密,原來進烤爐前的餅是用壓面機壓出來的。

第二道肯定是“蔬菜沙拉”,但都是已經調好了的。味道讓我想起北京大鴨梨餐廳裡的蔬菜沙拉的味道。酸、甜、鹹。熟悉,可接受。

第三道才是主菜。主菜通常是某一種肉類配上米飯。

伊朗人按說是應該以面食為主的(馕)。但是,據說近年來伊朗人大量食用大米。

我們對米飯很熟悉了。廣東人的米飯是蒸出來的,米粒兒一個一個的分的狠清,可吃起來恨不能錛掉大牙。北方人的米飯是燜出來的,帶著一層油的“小站米”出鍋的時候用勺子一蒯,粘乎乎的像一砣饅頭。

人家伊朗的米飯真是絕了。

看著一粒粒一碰就散的樣子,吃起來卻又軟又滑,好像用油過了。

後來才知道,人家是要把米先放到冷水裡泡個兩、三小時,然後再上鍋去蒸,這樣才會又散又軟。

而且,人家還會把米飯用各種香料炮制,這樣,盛在盤子裡的米飯就是各種顏色和香味的了。

吃過一次這樣的米飯,配的是拳頭大的小羊腿。那肉,又嫩、又彈、又香、又軟,入口即化,噴香無比。公主油輪上都沒有這等的好羊肉啊!

米飯一般沒有純白飯,最不濟也會在大盤白飯上撒上一些與藏紅花煮出的黃米飯,白裡透黃,看著很養眼。

在伊斯法罕的一千零一夜餐廳裡吃過一次這等米飯配兩條大魚的主菜。

魚雖是河魚但竟然沒有小刺,也沒有腥味兒。香料腌制過的嫩魚肉被油一過,透出一股子幽香。如果即時把盤子裡准備好的檸檬擠汁入肉,瞬間飄逸出的那種味道會使您強忍哈喇子!魚肉也是入口即化,恨不得再來兩條。

在德黑蘭酒店裡第二晚上,小範就為我們要了一種特殊的主菜,他說是烤羊肉。

魚盤式的大盤子上來了,一側堆滿著頂部透黃的白米飯。余下的部分放著兩條一尺來長、灌腸粗細、深棕色透著油光的肉條。

咬上一口,五味俱全,濃香滿口,軟中帶彈,口感特好。而且,幾乎沒有一點兒膻味。

後來的日子裡又吃過三次,一次比一次好吃。

原來這就是伊朗最著名的美食:“碎烤羊肉”。

我們還有幸在一家可見後廚現場操作的店家用餐時,親眼目睹了“碎烤羊肉”的制作全過程。

原來,就是把上等羊肉剁成肉餡狀,加入調料,然後用手捻成條形,穿在類似我們中國烤羊肉串兒的钎子上,和我們的烤羊肉串兒一樣放在內裝木炭的長條烤箱上燒烤既成。

好吃原因的關鍵是:粉碎、肉嫩和調料。反正我現在敢說,世界上最好吃的“碎烤羊肉”就在伊朗,起碼我們後來去的約旦和敘利亞以及迪拜的游船上吃到的同類食物,都根本無法與伊朗相比。

三、城市內主建築群整體外裝修精美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我們一行在伊朗7個白天參觀的內容都是常規性的。應該說都是具有伊朗文化精華特色的典型代表,各有獨特的風貌。自認拙筆很難完全描繪出這些美景的實況,就在後面展示所拍的照片吧。

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城鎮中主要建築(例如清真寺)的外裝修可謂精美絕倫、舉世無雙。

是我所見到過的清真寺中遠遠美過其他伊斯蘭國家的。

很多著名的清真寺整個建築群都是如此。用黃色、綠色、藍色和黑色混合繪制的瓷磚貼於建築的整體表面,在這些美麗的彩繪瓷磚裡還有大量的用波斯文書寫的文字混於其中,甚至整本可蘭經。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文字和彩繪圖案完全融合在一起,猛一看根本分不出哪裡是文字那裡是彩繪,真是具有極高的裝飾藝術造詣,令人叫絕。



(車型看起來比北京差些。擁擠程度差不多。)



(開始當導演了!)



(雅麗安人?)



(現在看到還想流口水呢。)



(我的相機不太好)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