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大教堂沐浴藝術之光(感受歐洲系列之二)

作者: 古漢

導讀氣勢恢弘。精美絕倫。金碧輝煌。她簡直就是一部包羅萬像的百科全書,決不是短短一篇蒼白無力的游記可以描述和概括的。她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她是16--17世紀意大利那些最優秀藝術巨匠們不朽的集體創作。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由布拉曼特開創,由拉斐爾接力,又由晚年的米開朗琪羅擔 ...

氣勢恢弘。精美絕倫。金碧輝煌。她簡直就是一部包羅萬像的百科全書,決不是短短一篇蒼白無力的游記可以描述和概括的。她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她是16--17世紀意大利那些最優秀藝術巨匠們不朽的集體創作。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由布拉曼特開創,由拉斐爾接力,又由晚年的米開朗琪羅擔綱,後來又經帕達、維尼奧拉、瑪丹納、貝爾尼尼等人參與,直到1626年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呈羅馬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她是財富的堆砌,也是藝術的聖殿。大教堂內部集納了足以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最高水准的大師米開朗琪羅、喬托、貝爾尼尼等的雕刻繪畫作品上百件,被視為無價的藝術瑰寶。歐洲的任何一座城市裡,最輝煌、最耀眼、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築無疑是各具特色的教堂。教堂不僅僅是當地建築藝術的體現,更是綜合反映了政治、歷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深刻內涵。如果你拜訪過聖彼得大教堂,再回過頭來看其他同類教堂,一定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從羅馬市區向西,過台伯河上的大橋,遠遠地就可以在街道盡頭看到聖彼得大教堂那個著名的由米開朗琪羅設計的高136。5米,有彎曲的扶壁和延伸的雙圓柱環繞的巨大白色圓頂遮蓋著天幕。這個圓頂據說比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更為復雜和雄偉,建成後為全歐洲仿效和追捧,如今已成為羅馬的標志。大作家斯湯達曾這樣優雅地贊頌她:“圓拱頂沉靜在純淨的橙色黃昏中,它的頂上,幾顆早來的星開始明亮了。”走進同樣碩大的聖彼得廣場,對游人們視線的第二次震撼是分列在廣場兩側、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成的宏偉的橢圓型大理石廊柱,廊柱頂端豎立著140尊聖人和殉道者們的雕像,神態生動各異,俯視著廣場和世間的芸芸眾生。在設計者巴洛克藝術之父貝爾尼尼的理念裡,她像征著兩支環抱的手臂保護著這一片聖土。沿著長長的廊柱形成的通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排成多路擁擠的人龍。在接近大教堂入口處,可以看到兩尊巨大的聖徒雕塑。左邊為耶穌基督的大弟子聖彼得,右邊為二弟子聖保羅。這可以算做在教堂外的第三個看點吧。在大教堂兩側大門口,游人們十分好奇地盯著幾位中世紀打扮的武士。這構成了我們在教堂外的第四看點。這就是有名的梵蒂岡瑞士衛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想當年瑞士也是個山貧水惡的山溝溝,和我們清末民初的湘西、桂西的山區一個模樣。既無雷達表賣又無銀行業賺美鈔,故一直盛產敢打敢殺的雇佣軍,為歐洲各國君主稱道。前資本主義的瑞士,這是當時能拿得出手的唯一國際知名品牌了吧。據說在16世紀初梵蒂岡教皇受到了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瑞士衛兵戰死在教堂外,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衛兵保衛教堂。我們進入大殿,(參觀從來是免費的)上下左右,舉目四顧,到處是精美的雕塑、壁面和鑲嵌面,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一般游客仿佛飢漢一下撞上了滿漢全席,完全眼花繚亂,迷失自我。如果不是對天主教的歷史沿革有較多了解,在急匆匆的行程中可以盯住其中主要的三件藝術傑作。一是在大門內右側的著名的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聖母憐子》,又叫《聖殤》。純白色大理石雕成的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琪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位於大堂正中主祭壇的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由於位於教堂正殿的中央,它永遠吸引無數游人的注目。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三是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一把點綴著像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座椅,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一路前行,一路盡情享用著視覺的盛宴。由於時間有限,只好匆匆忙忙把許多還來不及辯識的精美的畫頂、漆壁、雕像攝下來留待以後慢慢欣賞。近在咫尺的梵蒂岡博物館、西斯廷小教堂自然也無法光顧,那裡可是有我仰慕已久的《創世紀》等名作在熠熠生輝啊!



(聖彼得大教堂正殿內景)


精選遊記: 羅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