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名關獨松關

作者: cits4105

導讀2008年7月19日,上午9:30離開杭州,駕車一小時後抵余杭百丈鎮,繼續沿上山小路,經鳳凰水庫,到達安吉雙溪口村。開車沿村路上山,到了村盡頭,停車,問一老農,終於發現了隱藏於兩家民居間的宋代名關和古驛道。獨松關,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西北方向的重要關隘,經廣德可直通建康(今南京)。它位於安吉縣東南的獨松嶺上,距縣政府所在地遞鋪鎮5公裡,與杭州 ...

2008年7月19日,上午9:30離開杭州,駕車一小時後抵余杭百丈鎮,繼續沿上山小路,經鳳凰水庫,到達安吉雙溪口村。開車沿村路上山,到了村盡頭,停車,問一老農,終於發現了隱藏於兩家民居間的宋代名關和古驛道。獨松關,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西北方向的重要關隘,經廣德可直通建康(今南京)。它位於安吉縣東南的獨松嶺上,距縣政府所在地遞鋪鎮5公裡,與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毗鄰。同治版《安吉縣志·古跡》載:“獨松關,宋建炎間(1127-1130)兵起,壘石為關,名曰獨松關。”“獨松關,雍正九年(1731)知州申夢璽建訊兵房六間,鹹豐九年(1859)奉撫憲重修,十一年(1861)毀。”

獨松關是古時杭州西北面的天然屏障,只要守住了它,也就擋住了杭州北來的兵患,因此,獨松關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自唐至清在獨松關發生的戰事不下十次。德祐元年(1275),元軍自建康出兵經廣德,破獨松關,南宋守將戰死。文天祥引兵救援不及,扼腕長嘆。後元軍直取臨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起義軍據獨松,占安吉,元軍自雙溪口北上,破獨松三關(獨松關和其相鄰的百丈關、幽嶺關合稱三關),起義軍敗。清鹹豐十年(1860),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

《水滸傳》中,神行太保戴宗描述此關為“那關兩邊,都是高山,只中間一條路。山上蓋著關所,關邊有一株大樹,可高數十余丈,望得諸處皆見。下面盡是叢叢雜雜松樹。”盧俊義帶領的宋軍在此攻破方腊軍的防守,梁山五虎上將之雙槍將董平、八驃之沒羽箭張清和小霸王周通均在此役戰死。

獨松關的地理形勢險要,關後是高峻的獨松嶺,滿山翠竹。兩條從獨松嶺上前伸出來的山梁,一直延伸到雙溪口村,如同兩條巨人的臂膊,將獨松關抱在其中。關牆全由大石砌成。據清人編的安吉縣志上說:關牆之上原有箭樓,關內有兵營6間。關牆長約60米,厚10米。關牆橫跨湍急的獨松澗,銜聯左右兩條高峻的山脈。沿山澗右側是一條陡峭的羊腸小道,直通關門(此即宋、元古驛道)。關門如洞,深十米,高約三米,寬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過。洞頂中部開有兩米長、一米寬的天窗。

如今,關上的古松和箭樓早已不在,關內的兵營遺址也已湮沒無蹤,大石堆砌的關牆在修獨松嶺公路時被拆除了一半,現只剩獨松澗右邊的一半了。昔日的雄關峻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已沒有了以往的磅礡氣勢。幸而獨松關的關門還在,後人補刻的“獨松關”三字依稀可見。只有當了解安吉歷史或熟讀《水滸傳》的游人登上斷關殘牆,當山風掠過獨松關時,聽著竹浪聲聲、松濤陣陣,才會聯想到此地曾是南宋忠勇的將士殊死抵御外敵入侵的古戰場,能依稀想見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大好河山被蹂躪而無力回天的志士之悲嗆。

離開了獨松關,我們經遞鋪,再轉孝豐,下午兩點抵達龍王山山腰處的深溪大石浪。



(獨松關)



(獨松關)

(獨松關)



(獨松關)



(獨松關文保碑)



(關前古驛道)


精選遊記: 湖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