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行紀

作者: rcscb07911

導讀九月艷陽天,帶著“搜盡奇峰”的逸興,我踏上去浙西大明山的行程。 車過臨安、昌化後,開始馳離國道,奔向距浙皖省界昱嶺關不遠的大明山。“千畝田”從何說起?“小黃山”的稱謂名副其實否?兩天的行程解開了謎底:大明山者,其可觀處止二,一曰千畝田之遠眺,一曰駕雲台之雲霧。 千畝田安在?從山腳龍門峽拾級而上,歷經約5000余級台階,最快兩小時功夫可到達海拔 ...

九月艷陽天,帶著“搜盡奇峰”的逸興,我踏上去浙西大明山的行程。

車過臨安、昌化後,開始馳離國道,奔向距浙皖省界昱嶺關不遠的大明山。“千畝田”從何說起?“小黃山”的稱謂名副其實否?兩天的行程解開了謎底:大明山者,其可觀處止二,一曰千畝田之遠眺,一曰駕雲台之雲霧。

千畝田安在?從山腳龍門峽拾級而上,歷經約5000余級台階,最快兩小時功夫可到達海拔1100米的千畝草甸,單純的“千畝田”只是兩峰對峙間的一片相對平緩的坡地,並無甚足觀,但最妙處便是那俯仰之間的一剎那——喘息不止間爬上懸於山巔、橫跨龍門瀑之上的吊橋“龍門飛渡”後,“驚鴻一瞥”地返身回望:千畝草甸一望無垠,其間還有山民悠閑自得的山居景像點綴一二,一派雞犬之聲相聞的世外桃源氣息!沒有在此之前沿右側隔淵相望的“明妃七峰”攀援而上的一路艱辛跋涉,就沒有此刻的欣悅莫名,“圖窮匕現”式的驚懼與狂喜也無由產生,這同敘事藝術中情節設置予人的審美快感其實是同樣的原理。

再說駕雲台。雲霧的形成得依靠一定的雨量,恰巧到達山中首日便豪雨如注,次晨在山中踽踽獨行,不期然一抬頭——若果此刻身處半山腰洞外寬大的駕雲台,便是一場盛大的“閱兵”!但見山風席卷間,大片被山風裹脅著的雲團迅速列隊如行進中的方陣,忽而如令旗揮動之下的整軍翻騰飛舞,忽而如漫天卷起千堆雪地分隊迂回盤旋呼嘯;然不過俄爾,雲絮便又稀疏成呈散兵陣形;再稍頃,更如急弦繁管驟然休止般歸於沉寂,只余淡墨游絲的綿長一線,襯著遠山如黛。其間精彩,難以名狀。

“采風”得來關於朱元璋困守此山時的傳說也還有點意思:話說當年未來的洪武帝潦倒至此,困頓間去到寺廟干起掃地雜役的營生,操起家伙便對著殿前佛像頓喝道“去去一邊去,待老子掃完地再回轉來!”——此所謂王者之風也!

後來的游程中又逐漸解開了有“明代之井崗”稱呼的大明山的懸疑,山間賣水老農經不住我的刨根問底,道出那原來只是一座軍工編號208的鎢礦的底細,礦山從大躍進年代開掘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便告資源枯竭,所謂通明洞、迎暉府之類便是坑道,山巔靜謐的大明湖更只是人工掘出的取水水源而已!說破的“西洋鏡”,未免大煞風景。

難怪在山頂不時可以見到通體透明、呈結晶狀的山石,那其實就可能是含量不高的鎢礦石呵;難怪起先我直想有明一朝的朱元璋時代開辟不了2公裡長的“藏兵洞”,那山洞鑿痕工整,怎麼看都像是工業時代的遺跡;難怪山間台階一色混凝土鋪就,個別極險陡處鋼管加水泥簡直就像車間的外設樓梯,斧鑿人工痕跡再明顯不過……原來如此。

畫論中關乎山水有可行可望與可游可居論者,那末這幅《大明山居圖》就止於局部的可行可望,而未臻後兩者的整體境界。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