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與出世之間

作者: rcscb07911

導讀入世與出世之間 九華山毗鄰黃山,從旅游地圖上丈量,兩者相距不過咫尺,然而從半山索道上俯瞰松竹相間的氣勢,卻絕無黃山明亮山石與暗綠松影的絕妙對比,造化使然。九華略勝黃山的,只余九華半山上1,400年歷史的鳳凰松身姿綽約,一如冠蓋,葳葳蕤蕤地勝過黃山的孔雀松以及其它所有九大名松。概而言之,作為佛教名山的九華山,略遜黃山的在於其自然造化,而遠� ...

入世與出世之間

九華山毗鄰黃山,從旅游地圖上丈量,兩者相距不過咫尺,然而從半山索道上俯瞰松竹相間的氣勢,卻絕無黃山明亮山石與暗綠松影的絕妙對比,造化使然。九華略勝黃山的,只余九華半山上1,400年歷史的鳳凰松身姿綽約,一如冠蓋,葳葳蕤蕤地勝過黃山的孔雀松以及其它所有九大名松。概而言之,作為佛教名山的九華山,略遜黃山的在於其自然造化,而遠勝之的則是類似天台絕塵的出世氣像。

白天睛陽高照,躑躅在不無小資意味的九華街石板路上的徽州風格民居間,無數年輕或年長的臉龐笑靨相向;夜間秋風吹拂,在變幻莫測的迷離燈光中,編隊飛行的螢火蟲陣形奇詭、若隱若現。遠山高處,千年古剎的星光點點卻在昭示著天邊外的無量光明。

每次古徽州之行,那個久遠年代的風火牆、暗窗格的封閉格局都會給人帶來相似的自閉心情。然而在海拔五六百米的半山九華街的世俗繁華間,徽州民居風格的黑白相間的風火牆和斑斑駁駁的石板路的點綴,卻只是構成九華山迷幻在出世與入世間多元格局的繁復元素之一。

一個人的光環籠罩著佛教名山九華山的各處勝跡,這個人的名字便是古新羅人金喬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從“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到古拜經台的大腳印跡;從蓮花缸內坐化的不腐真身,到化城寺、閔公父子的種種傳說,莫不如是。這個人的光環,從半山九華街旁化城寺、放生池一側,到海拔1,342米的山巔天台寺、拜經堂,與海拔高度一同超升,連同那份意味著信仰和堅持的艱忍與不住的超拔。

“一步一蓮花”地走上九華名剎肉身寶殿,七層寶塔之下,金地藏真身千年不壞,無瑕和尚、慈明師太的真身不腐之謎底下,埋藏了太多宗教因果之間的神秘與得道高僧生前死後儀軌的繁冗。

從天台勝跡拾級而下,至山腰鳳凰古松之間的小徑四周,便是那片信仰的奇跡——著名的尼姑庵群落。山花爛漫間,褚黃色的庵牆與色澤剝落的飛檐鬥拱之下,每座尼姑庵內都毫無二致地生活著一師一徒、一老一少的比丘尼,灑掃庭院,擔柴挑水;見有殺生,便雙手合十,口中呢喃不止。難得的是,這裡的尼姑絕不向過往的信眾或游客化緣托缽,而只依靠山前坡後的耕地,不與不取,不蓄私財,叫人感嘆:原來世間當真還自有清修人在!宗教傳說中,金地藏向當地山主閔公要來的那“一袈裟地”,最終幻化成了九十九座山峰;閉目遙想之間,地藏王那份度盡眾生的誓願與心志,卻依然孑遺高僧身後千年的世間,梵音浩蕩,像佛堂功課的晨鐘暮鼓,在漸行漸遠間發出天啟般的宏大樂聲。


精選遊記: 九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