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源

作者: rcscb07911

導讀去安源 切•格瓦拉大意如此地說過,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旅行才是探險。此次赴湘贛邊界的萍鄉之行,搭乘的動車只到不知名的鄰縣宜春,讓人恍惚間有種近乎探險的隱秘之感。接站的主人大老遠開著輛陳舊的桑車前來,高速公路兩旁暗夜裡沉睡著無邊的田野,偶爾有穿越高速的灌溉水渠掠過頭頂。黑夜激發著旅人的無窮想像,莽莽郊野背後的是怎樣的紅色經典故事? ...

去安源

切•格瓦拉大意如此地說過,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旅行才是探險。此次赴湘贛邊界的萍鄉之行,搭乘的動車只到不知名的鄰縣宜春,讓人恍惚間有種近乎探險的隱秘之感。接站的主人大老遠開著輛陳舊的桑車前來,高速公路兩旁暗夜裡沉睡著無邊的田野,偶爾有穿越高速的灌溉水渠掠過頭頂。黑夜激發著旅人的無窮想像,莽莽郊野背後的是怎樣的紅色經典故事?

小車穿行夜色經高速把我們一行送抵萍鄉市中心的安源賓館,這家當地一流酒店由王光美題名,盡管主人已預先招呼當地人有開房設賭的不良習氣,可隔壁客房夜半不絕於耳的嘩嘩“夜砌長城”聲,還是讓人無法入眠。

辦完公事後,主人例行邀請眾人小游萍鄉,落成不久的秋收起義廣場和大名鼎鼎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赫然先後在列。夜色中,號稱“華南第一大廣場”的秋收起義廣場予人的唯一印像便是碩大無朋的空曠與遼闊,時髦的玻璃金字塔和水柱衝天的噴泉照例不能免俗。呆板的紀念塔柱體上,刻著偉人的《西江月•秋收起義》詩詞,內中有耳熟能詳的“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句。塔體奇高的秋收起義紀念碑由江澤民題寫碑名,盡管他本人並未到過安源。據說秋收起義其實並不主要發生在萍鄉,紀念碑的建立是假藉了當地屬“秋收起義策源地”的名義,由此也可約略窺見地方政府爭奪紅色資源的不遺余力。

安源煤礦,近代中國最早的礦山、鐵路就在這裡起步,而最早的“工運搖籃”也萌芽於此。略顯灰蒙的空氣中,越過遍布著黑色煤屑的鐵道線,在有著標志性的傾斜管道的洗煤廠工業建築背景前,矗立著以那幅著名油畫為藍本的“毛主席來安源”銅像。當地人傳說,如今立在安源總平巷口的“毛主席來安源”銅像,運經當年僅22歲的紅色軍長盧德銘犧牲地時,卻無論如何不能前行了……有著俄蘇風格龐大立柱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占據了迎著早晨陽光的最佳視點,這裡還有著中國最早的工會建築,樸素而並不張揚。可行車駛出安源風景區時,赫然在目的是一大片以新崛起的民營資本為支柱的安源影視城正在大興土木,其建築風格例常地是流俗的飛檐與樓台;沿路而下,當地號稱紅色革命策源地的安源區政府新修政府大樓,外形卻也竟然酷似白宮!

碩大與虛空只是一線之隔,一路的紅色經典並沒有予人宏大的崇高與美的感受。秋收起義廣場邊建築物漂亮地起伏著的天際輪廓線後,處處奢靡背後彌漫的卻只是一派精神上的頹敗與荒蕪。如果說網上的“惡搞”行徑應該遭人指斥的話,那麼這裡的經崇高或高尚的名義而行的,便只是另一種“惡搞”而已。

當人們試圖樹立只是在體量上淹沒眾生的膜拜對像時,曾經親切得無處不在的偶像,就已經遁形遠去。

神話仍在傳頌,神祗卻真的已經不在了。


精選遊記: 萍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