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味書屋到五泄湖——紹興印像(上)

作者: 雲游千裡

導讀日期:2008-8-2 天氣:多雲轉雷陣雨 溫度:29~34 ℃ 馳騁在上海至紹興的高速公路上,我並沒有把時間用在養精蓄銳上,隨著一路顛簸,許多關於紹興的遐想開始紛紛在腦袋瓜兒裡閃爍跳動。從魯迅故居想到百草園,從三味書屋想到鹹亨酒店,再想到另人垂涎的臭豆腐,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說實話,我也只聽說過這些名字而已,對關於魯迅的一切認知也只是停留在初中的語文� ...

日期:2008-8-2

天氣:多雲轉雷陣雨

溫度:29~34 ℃

馳騁在上海至紹興的高速公路上,我並沒有把時間用在養精蓄銳上,隨著一路顛簸,許多關於紹興的遐想開始紛紛在腦袋瓜兒裡閃爍跳動。從魯迅故居想到百草園,從三味書屋想到鹹亨酒店,再想到另人垂涎的臭豆腐,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說實話,我也只聽說過這些名字而已,對關於魯迅的一切認知也只是停留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僅此而已。現在終於有些後悔當初上語文課沒有認真聽講魯迅先生的故事,至少在了解後,親身走過那書本裡出現的場景時可以有更深刻的體會。在一番浮想後,實在也想不出什麼,抵不住周公的召喚,在依舊顛簸的路上淺淺睡去了。魯迅先生,要見著您還真不容易,足足有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哪!

紹興的特色並不是僅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而已。府山、吼山、鑒湖等同樣被旅行社搬到優秀景點群中,雖然在我游覽後並沒有多少感觸,比如在越王台聽聽越王勾踐的故事,比如在府山的飛翼樓從四面觀望整個紹興的八方面貌。故事並不動聽,風景也並不宜人。


(範仲淹——清白[府山越王台])

唯一吸引眼球的,是一棵看似焦枯的古柏,在一番翠綠中傲然挺立,另人不由地心生敬畏,敬重那份700年佇立不倒的剛毅,或許也是那份如龍頭般形似的樹梢召告著威嚴。



(越王登基建都時所植的古柏,據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府山並不高,原本以為征服它猶如蜻蜓點水般,但在八月的酷暑裡,高溫還是讓我疲憊不堪。在被告知下一個景點是吼山時,我倒真是寒了一回。該比府山高吧?!

吼山的名字一點不名副其實,整個景區明明以怪石聞名,但我實在想不透為何卻得以“吼山”此名。“棋盤石”和“雲石”為吼山石景的經典。“棋盤石”高20余米,周10余米,上有橫石三塊,崔嵬離奇,傳說有兩位神仙在此奕棋而得名。“雲台”上粗下細,底部瘦削,凌空兀立,橫架一塊橢圓形巨石,婷婷如雲,似天外飛來,故名“雲石”。



(從山頂看,棋盤石又酷似夫妻龜守望雲石)



(放生池,原為采石後所遺石宕,蓄水因而成池)

一路上,盡管一些樹蔭擋走不少毒辣的陽光,但在被兩座山折騰後,我已經精疲力盡,一回到空調車裡就拼命地吸取涼氣,就如同吸取月光精華般舒暢淋漓。我還不能松懈,得打起精神了!因為下一站——魯迅故裡。魯迅先生,我來看您了!

到了目的地,迎接我的是那股熟悉的臭豆腐味兒,我急切地走入這條風情街,與人山人海迅速融為一體。走過魯迅紀念館,看見“民族脊梁”的大字兒,領悟出中華兒女的刻骨柔情。沒找到三味書屋,到是找著了“三味臭豆腐”,實在被那“臭”味兒饞得不行,也跟著買了份試試,10塊/5元,說實話,味道也就那樣兒了,或許不同的是,在這吃出的是個“魯”味兒。那烏篷船的船夫在那兒使勁吆喝著,頭頂著鬥笠穿著古樸,一聲聲的吆喝聲中透露出發人遐想的市井民情,再往裡走就到了著名的鹹亨酒店,我粗略地數了數,竟然有五家!而最正宗的卻深在最裡處,真是服了那些JS,當然,他們的用意也就是發展消費力,看在這份“苦心”上我隨意地走進了家買了些醉魚干,臭腐乳,特別要提的就是臭腐乳,那絕對是“臭”字頭銜不二的當選者,隨我們團的一位朋友居然還在空調車裡打翻了一瓶,害的我們後面的行程都伴隨著一股濃郁的臭味兒隨行,也害的我再也不敢吸取月光精華了。。。

我的行程或許太過草了,聽過的故事與看到的街景也只是暫時地像征性地烙在我的腦海裡,光憑在魯迅故裡走上那麼一回是絕不能透徹地感悟魯迅先生又或作品,也只有在精心賞析他的作品後才能在這條現實的街道裡來尋找那一抹卷中的韻味。

當然,那是後話,我與魯迅先生“見面“才剛開始呢。



(似曾相識的魯迅故裡)

[解釋下何為三味:]

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