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雄姿犁蒼穹——雲南建水文筆塔觀覽記

作者: 滇國劍客

導讀跨越緊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水的滇越鐵路,便可以看到在距縣城西南四公裡的拜佛山頂上,一座造型獨特的巨塔映入眼簾,這便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塔體為以青石實心砌築而成,形狀為八面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頂端呈扁狀,塔身不分級,通體無檐,無裝飾,由塔基、塔體和塔頂3個部分構成的文筆塔。這座在中外塔林中別具一格,塔身由底向� ...

跨越緊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水的滇越鐵路,便可以看到在距縣城西南四公裡的拜佛山頂上,一座造型獨特的巨塔映入眼簾,這便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塔體為以青石實心砌築而成,形狀為八面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頂端呈扁狀,塔身不分級,通體無檐,無裝飾,由塔基、塔體和塔頂3個部分構成的文筆塔。這座在中外塔林中別具一格,塔身由底向上逐漸收縮,頂部較小,長條狀,似筆頭, 遠遠望去,凌空拔地而起,猶如一支巨大的文筆挺立於天地之間的巨型青石砌築塔,1993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若從山麓仰望,塔似地支直立於天地間的神筆,呼光喚影,孤高迷離,那種偉岸,顯現出了一種撕裂長空的非凡氣度;若在建水城邊的平壩之中舉目遠眺,筆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筆尖戟指蒼穹,塔身隱沒在煙波霧靄之中,恰似一枚欲奔太空的火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文筆塔隱藏著這樣一些千古不解之迷,首先就是塔基周長與塔高完全相等,都是31.4米,為圓周率數值。是牽涉到一個平衡或者平等的問題,還是講求一種平和?一種知足與進取的平和不傾斜?而基於文筆塔拄地犁天這樣一種造型來說,與佛塔沒有絲毫相同之處,外表無檐無柱無門無窗,頂上也沒有華蓋和相輪、寶珠之類的剎形制,跟中國傳統文化的老莊思想也很不相符,倒是有些跟西方的長河問天哲學體系相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水文筆塔是一種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一種中西精神的結合。在交通閉塞、交流困難朝代的雲南人的手裡建成,卻和西方的精神、意志塔柱相似。這不是雷同也不是偶合,而是一種必然,對人的生命、價值、處境以及觀念、理想在實質上的溝通,對人的必然即實質在形體和精神上認識的吻合。也可以說是一種思考和永遠無法想清楚的迷惑。“人的精神可以無比高尚,達到至聖的地步嗎?”,“我們所想要的都能夠得到滿足嗎?”……無數的疑問,幾千年來人類的一切困惑,都向著青天指去,去作承載歲月滄桑的仰天長問。

文筆塔所建地名為拜佛山,然而整座山上並無一座寺廟,也從來沒有善南信女到此朝山拜佛。唯一的解釋就是心就是宗教。所以一切心裡想做的、想得到的,都以一種神聖的姿態出現。“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建水也毫不例外,文筆塔建立在了拜佛山山頂上。他們相信佛祖是萬能的,就像西方的上帝。建立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拜佛山山頂上的文筆塔,就更接近於佛祖,佛祖就能夠庇佑學子們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小小的一個塔,已經把設計者的心靈世界容納在其中,把整個世界容納其中了。塔指青天,天被容納進來;塔發大地,地被吸納其中;塔因人而造、為人所造,人也成了塔的一部分。塔是天、地、人的合體。而人又是塔的主體,塔以人為中心。而人又是天、地的附屬,在天地之間,承天而立地。所以塔也就是人的化身,由人的意志而生,像人一樣存在。遙望文筆塔,就是聆聽一種思想,學習一種人生智慧。

從文史資料記載顯示:文筆塔建造的緣由——和已倒塌的天柱塔同為補山水形勝之缺的風水塔,有“重教興文”、“修文偃武”之意。是出於“以文壓武”,以息古時當地常有的械鬥之風,同時也是“尊孔崇文”、“儒佛歸一”的絕妙例證。原國家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考察後認為,這種現代派風格造型的古塔 “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是“中國塔業史上的一個奇跡”,因為它“形式奇特,其他地方沒有”。羅老還欣然題詩贊曰:“精工巧構擎天表,文筆為名形制殊。不似浮屠勝浮屠,中華寶塔古今無。”


精選遊記: 紅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