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同源話徐州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楚漢同源話徐州過了淮上重鎮蚌埠,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了。淮河和它的眾多支流在這裡橫衝直撞,裹挾著泥沙,把淮北大地造就成了萬頃糧田,同時也經常造就出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的淮泛區。 中午13點在滁州上的火車,直到下午17點才接近徐州。斜陽下,車窗外出現了連綿不斷的小山丘,是那種光禿的小山,於是心裡就感嘆徐州市的環境綠化工作真的很差。因為據我觀� ...

楚漢同源話徐州過了淮上重鎮蚌埠,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了。淮河和它的眾多支流在這裡橫衝直撞,裹挾著泥沙,把淮北大地造就成了萬頃糧田,同時也經常造就出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的淮泛區。

中午13點在滁州上的火車,直到下午17點才接近徐州。斜陽下,車窗外出現了連綿不斷的小山丘,是那種光禿的小山,於是心裡就感嘆徐州市的環境綠化工作真的很差。因為據我觀察,中國大多數城市周邊都綠化得很好——就好像有了好衣服要給重要人物穿上一樣,總不能讓一個著名人物光著身子接見外人吧。

自從過了宿州以後,車上的擁擠現像就漸漸消失。快到徐州時,車廂裡的人更少了,顯得有點冷清。這時,列車的廣播裡傳來了一陣悅耳的女聲:旅客同志們,列車運行前方到站就是本次列車的終點站徐州了。徐州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古稱彭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5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曾為徐國、楚國國都。徐州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從這裡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從此,中國的主要民族就稱為“漢族”了。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從此始稱徐州。徐州還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就在這裡打響……主要歷史遺跡有楚王陵、漢兵馬俑、項羽戲馬台及淮海戰役紀念館等……我一邊聆聽廣播員的介紹,一邊向車窗外看那起伏不斷的山丘,大腦的思維卻如飛起來一樣,跨越了千年,耳邊的女廣播員的聲音就漸漸淡去,《水滸傳》裡的一首關於徐州古戰場九裡山的山歌漸漸增強:九裡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恰似虞姬別霸王。楚王陵和漢兵馬俑從小愛下中國像棋的我,早就知道了楚河漢界的來歷。而且,有關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大凡中國人都會耳熟能詳,其中經典故事一直燴炙人口。但有不少人卻不知道,勢不兩立的劉邦和項羽不但都是徐州人,而且還在一個戰壕裡共同戰鬥過,是反抗暴秦的義舉把他們聯系到了一起。第二天早早起來,我就向城東的楚王陵走去。到了那裡一看,眼前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包,名為獅子山。楚王陵地宮入口就在這座山的南坡上。進入陵墓地宮,聽了講解員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它竟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孫,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提到劉戊,立刻讓我想到了漢初的七國之亂。劉邦建立西漢王國後,為了天下永遠姓劉,曾分封他的兄弟子侄們為各地藩王,這些藩王的封地幾乎占了國土的一大半。可是傳到第三代漢景帝時,一些藩王各自為政的弊病漸漸顯露出來。漢景帝聽信了大臣晁錯的建議決心削藩,於是,激起了包括楚王劉戊在內的七個藩王的反對,興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叛亂。是名將周亞夫帶兵,才平息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反叛。結果,領頭的吳王劉濞被殺,劉戊畏罪自盡。史載,劉戊自盡時,年僅37歲。劉戊雖然參與了反叛,但他死後,皇帝還是下詔,將他以王侯之禮下葬,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徐州楚王陵。楚王地宮口向南開著,進入裡面斜著向下走是長長的墓道,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據介紹,楚王陵的發現十分偶然。1984年冬,當地磚瓦廠的推土機在獅子山西側取土時,竟意外地發現了兵馬俑。於是考古人員就想到了,這裡可能有帝王的陵墓。從那時起,考古人員一直找了6年,才在1990年,從當地老鄉的一個紅薯窖裡找到了墓道。宏大的地宮幾乎把一座60米高的獅子山掏空了。1995年4月,經過106天的挖掘,終於使這座2000多年前的大墓呈現在人們面前。原來,它是一座早已被人盜掘過的墳墓,而且經考古人員確認,是在墓主下葬不到100年的時間內被人盜掘的。盡管被盜,但考古人員還是發掘出包括金縷玉衣在內的2000多件珍貴文物,因此被評為1995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據解說員介紹,當打開大墓時,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並不在主墓室之中,而是被盜墓者拖出了棺材。當時的場景是,滿身珠寶的劉戊屍體被盜墓者硬拖出來後,把一切珠寶洗劫一空。又經過2000多年地宮滲水的衝刷,墓主的顱骨在東、下顎在西、肋骨四散,雜陳在一地散失的玉片當中,那場景,仿佛是歷史老人特地安排來啟示後人的,讓人感慨萬分。走出楚王墓,懷著對歷史人物的感慨,我又隨著人流走向獅子山西側去看兵馬俑。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西安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是那種震憾的感覺。仿佛古人詩句“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再現。可是,當我進入徐州楚王陵的漢兵馬俑坑,卻發現,這些兵俑小得實在可憐,他們的身高只有四十多釐米。到目前,已經發掘出2300多件兵馬俑實體,並且都是以軍陣式排列。於是讓我想到,秦漢是我國古代兩個重兵瀆武的朝代。看來,中國的先人們,早就洞悉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不過,這些陶俑小是小了點,但個個都是藝術品。據說,剛出土時,這些兵俑都身著炫麗的色彩,可是,發掘出來後,一遇空氣色彩就完全消失了。就仿佛是一代歷史的輝煌,不能永久保留一樣。聽導游說,關於這些兵馬俑陣為什麼設在陵墓的西側,而且軍陣都面向西。有人大膽猜測,可能是楚王劉戊的後人對朝廷心懷不滿,將軍陣朝向長安,有將來兵戎相向的意思。畢竟楚王自殺後,他的子孫們的王位永遠被廢,封國也不會再有了——有誰會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失去厚祿和富貴呢?當我看完兵馬俑,又從獅子山北側轉到東側,那裡有一尊高大的劉邦塑像,像前還有一大卷竹簡,是當代藝術家們詮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不同尋常的一生和他的豐功偉業。據專家考證,劉邦就出生在距徐州城西北一百多裡地的豐縣城東北的梁樓村。後來避亂遷到距徐州城北不足百裡的沛城以北三裡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地有“豐生沛養漢高祖”的說法。從徐州城往西百余裡江蘇和安徽交界處就是碭山——那個傳說中的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地方。關於劉邦的故事太多太多了,說起來會讓人厭煩。可是關於他的人格人品,卻讓後人多出了幾許評價,有人提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從而來推崇項羽。有人沿習古人提法,說劉邦是“亡賴”(即無賴),從而鄙視他的人格。而項羽的膽識和氣魄,坦率和真誠,卻一直讓中國人推崇,認為他才是真正的漢子。但無論怎麼說,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代英傑。突然想到了劉邦的《大風歌》。漢高祖十年,劉邦平叛了幾個異姓王後回到故鄉沛縣故裡,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120名青少年合唱,以助酒興。酒酣之時,漢高祖擊築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原來,劉邦一直存有一塊心病,那就是,借鑒了秦後期諸侯相繼想義反秦的歷史教訓,他處心積慮地除去了漢初不得已分封的6個異姓藩王。可是自己百年之後,誰來保證大漢王朝永遠姓劉呢?就在大風歌唱響的兩年之後的公元前195年春三月,劉邦病重。垂危之際,他把王公大臣召集到後宮,並且殺了一匹白馬,讓他們盟誓曰:從今往後,非劉氏者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如違此約,天下共擊之。這便是漢史上著名的“白馬盟誓”。可是,我們看到,就在劉邦死後不到40年,就發生了劉姓家族同室操戈的七國之亂。正是我眼前的這座劉戊的楚王陵,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於是讓我想到了,中國的歷代封建王朝,以其君命如山,皇權高於一切,而讓人感受到了它的強大和強權的可怕;可是我們同時看到,野心家篡位奪權往往又很容易實現,又覺得皇權的脆弱和空虛。也許,這正是封建專制制度從娘胎裡帶來的先天不足吧。戲馬台悲歌戲馬台被譽為徐州第一名勝,它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崗上,是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 年,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構築叢台,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因此名為戲馬台。它與蘇州園林、南京六朝石刻並列為江蘇三寶。 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大凡中國人都略知一二。他與劉邦雖不同鄉,但卻是同籍。他出生在徐州城南不到200裡地的江蘇宿遷,古稱下相的地方。他是先秦時的貴族後裔,秦始皇無道,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農民大起義。在這種背景下,他與叔父項梁一起舉義,召募了8000子弟兵。為了增加號召力,他立原戰國時期被秦國所滅的楚懷王的孫子為王,定都彭城。這時,劉邦起義後也歸到楚懷王麾下與項羽並肩作戰。按照原先計劃,項羽是要同劉邦一同進軍關中滅秦的。可是,當得知秦將章邯率30萬大軍圍攻趙國時,他立刻改變了主意,率生力軍20萬救趙。結果可想而知,秦軍主力和起義軍主力硬碰硬,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打響,秦軍主力大部分被項羽消滅,這才使劉邦順利取得了關中之戰的勝利,輕松地進入秦都鹹陽。說到這一點,我想起在我年輕時,關於劉邦項羽奉命進軍入秦,有誰先進入鹹陽滅秦,誰就可以封為關中王的約定,後來項羽並沒有踐言,還恨過項羽言而無信。當我們今天了解歷史原因後,才知道,真正消滅秦軍主力的,功勞最大的應該是項羽。當我走進戲馬台的山門,看到照壁上那“拔山蓋世”的四個篆刻大字時,心中不禁生出對這位英雄的景仰。於是讓我想起了“破釜沉舟”,軍人那誓死如歸的氣慨被他演繹得淋漓盡致,以至成為中國的一縷軍魂。於是又想起了“鴻門宴”,項羽沒能聽範增的話殺掉劉邦從而留下禍患,不禁又為他深深地感到惋惜。又想起了楚漢交兵時,項羽曾捉到過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呂氏。兩軍對陣時,項羽曾以烹了劉邦父親的話來要挾劉邦,劉邦卻說,我父即是你父,烹了他,我也要分一杯羹。對這樣的無賴話,項羽竟然沒往心裡去,沒有傷害劉邦的父親。我想,項羽可能還是顧及到了他們曾共同在一支起義軍中共事過吧。又想起了四面楚歌和虞姬刎別,我又為項羽而悲傷不已。無顏見江東父老,也許正是這位英雄窮途末路時的最好選擇,也正符合項羽的高傲性格吧。在戲馬台山門內的照壁下,是一個碩大無朋的大鼎,稱為霸業雄風鼎。據說項羽力大無窮,可舉起千斤大鼎。右側,是一個不大的小院和一個不大的廟宇式殿堂,稱做雄風殿。小院中間,塑著一尊項羽身穿鎧甲、手握刀柄的石像。只見他氣宇軒昂,目視前方,被風吹起的鬥篷現出飄逸的神態。正是這樣一位英雄,擔當起了號令天下反秦義軍的重任,包容了從貴族軍隊到農民義軍的各種力量,才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把歷史帶入了一個新時代。和劉邦《大風歌》不同的是,項羽在垓下決戰失敗,臨自殺前唱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功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把他的人生悲劇唱到了終點。當我走近項羽塑像前時,好像還能感受到這位蓋世英雄的慷慨悲涼情緒漫延到了今天。戲馬台除了主殿以外還有幾處建築。其中有一處曲廊,嵌有歷代文人雅士吟詠戲馬台的詩詞石刻50余通,多出於古今名家之手,其內容多是對英雄的嘆惋。中國的歷史留給後人更多的嘆息,我們也許正是通過這些嘆息,來觸摸古人的脈搏和歷史的脈搏——人的人格和性格,往往可以決定事業的成敗,但決不是評價一個人人品好壞的唯一標准。出了主殿向小山上走去,有一個重檐六角的亭子叫“風雲閣”,閣內有一通兩米高的石碑,上面是明代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寫的“戲馬台”三個大字。這大概就是戲馬台最古老的東西了。其余的建築以及各種壁畫等,都是當代人新添上的了。我來到風雲閣後小山的最頂上叫做懷古台的地方,由於地勢較高,登台四眺,古城盡入眼簾。但見市區車如流水,行人如蟻,高樓如林,商氣十足,不僅生出許多感慨。想不到,徐州這個千古爭戰之地,竟在今天成為如此繁華的大都市。冷兵器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以斷定,如果不發生國內戰爭的話,徐州就不會是千古相沿的戰場了。淮海戰役紀念館前的沉思淮海戰役紀念館位於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原本沒打算到此一游,只是因為從楚王陵回市裡住的賓館路過這裡,看見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很是雄偉,一問,才知道這裡就是著名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我才順路下車匆匆看了一下。

這座紀念館與其說是館,不如說它是一個園。進入大門,只見青山蒼翠,綠樹成陰。不遠處,一座近40米、差不多有15層樓高的巨塔聳立在山下。塔的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步槍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鑲嵌著毛主席當年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鎦金大字。塔座正面鐫刻著鎦金碑文,記述著淮海戰役的歷史經過以及烈士們前僕後繼、廣大群眾奮勇支援前線的英雄事跡。

這座巨塔和紀念館是1959由國務院決定同時興建的,1960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開放的。改革開放後,舊館設施陳舊落後,徐州市決定重新建設。經過3年的多的晝夜施工,終於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的2007年7月18日重新開放了。

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創下了兩個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陸戰博物館、世界上最大的戰爭全景畫。它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技術,把國共兩黨最大的一次戰役演繹得繪聲繪色。也就是這次戰役之後,完全改變了中國戰局,注定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的終結。

我順著長250米、寬31米,有著10層平台和129級台階的甬道走近高塔,不禁回想起了淮海戰役的烽煙歲月。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了空間規模的圍殲戰。戰役中,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在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和指揮下,浴血奮戰,首殲黃百韜兵團於碾莊,繼殲黃維兵團於雙堆集,再殲杜聿明兵團於陳官莊,歷時65晝夜,共消滅國民黨軍555000余人。在這些戰績的背後,紀念碑下有一處圍廊,上面刻著的是31000多名解放軍犧牲將士的英名錄。

參觀完紀念塔,我又來到紀念館的“心髒”,去看淮海戰役全景畫。此畫位於紀念館的中央,是一個直徑50米、高20米的大型油畫。它以淮海戰役中碾莊、雙堆集、陳官莊三大戰場為背景,配以音響、燈光等特技,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段,生動、形像、眞實地再現了解放軍浴血奮戰和人民群眾支前的宏偉畫卷。據說,這幅畫是由魯迅藝術學院9位藝術家歷時5年創作完成,堪稱藝術精品。它以高18.5米、長144.5米、總面積2674平方米,地面面積1491平方米的鴻篇巨制創下世界全景畫之最。有資料說,為了創作完成這幅巨作,僅顏料就用去6噸多!

面對如此恢宏的戰爭場面,不禁讓我想起了楚漢的垓下決戰。雖然遠隔兩千多年,但仿佛還有錚鼓齊嗚到了今天。是中國軍人的頑強與智謀,排演出了一幕幕有聲有色的驚人大劇。

但是,當我看到了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損失的三位主要將領的名字時,不禁想起了他們的許多往事和軼聞。

黃百韜,黃埔一期學生。少年得志,曾參加過對江西和湖南紅軍的圍剿。是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一的軍長,抗戰時參加過著名的湘西會戰,消滅了日軍大批主力。在淮海戰役中,兵敗時舉槍自殺,得到蔣介石特別激賞。據說在台灣,黃百韜的兒子殺了人,蔣介石以其父之功將其特赦。另據傳,他的黃埔同學,共軍將領粟裕聽說黃百韜自殺的消息,痛惜得差點昏厥過去。他的屍體,至今還埋在南京的鐘山。

黃維,黃埔一期學生,年僅30歲就當了國民黨王牌軍之一的十八軍軍長。1939年升為中將。據說黃維無論打仗還是處事都十分呆板,因此蠃得了“書呆子將軍”的稱號。抗戰時,由於“呆板”,在羅店戰役中與日軍硬拼,傷亡慘重,羅店又被稱為“血肉磨坊”。因為欣賞其他部隊一位炮兵團長廖運周,將其羅至麾下待為親信。誰知這位廖運周竟是中共的臥底。其人早在1927年就密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結果可想而知,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廖運周用黃維給他的先進大炮,把炮彈都砸在了國民黨軍頭上。因此,有人說,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廖運周的倒戈。傳說,黃維還很迷信。當他的軍隊開到雙堆集時,曾找人進行拆字算卦。那算卦的人說,堆為十一隹,集為十八隹,大吉大利,因此,黃維決定駐軍此地。黃維兵敗被俘後,對此還耿耿於懷,便與一位共產黨朋友談及此事,想不到共產黨中也有高人,他說,你找的拆字先生沒有把字拆全,丟了一個雙字。如果加上雙字,那就是十一難,十八難了。還有不敗之理?黃維被俘後也保持了他的呆樣。據說他在戰犯集中營中,對政治不熱心,而是潛心研究起了永動機。

杜聿明,黃埔一期學生。剛入黃埔,他就收到國民黨和共產黨兩份黨員登記表,結果,他選擇了國民黨,成為國民黨軍中的一員著名將領。抗日戰爭中,他參加並指揮了著名的昆侖關戰役,與日軍主力浴血奮戰。還參加並指揮了赴緬遠征軍,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戰績。在淮海戰役中,兵敗突圍時被共軍俘虜。據說,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到中國時,由周恩來安排他們初次見面,他才知道,楊振寧竟是自己的女婿。

是什麼使得國共不能走在一條路上而兵戎相見呢?也許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各自一句話詮釋了這一疑問。毛澤東說,“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蔣介石說,“窮人殺富人是歷史的倒退”。

世事變遷,經過共產黨的攻心政策,黃維和杜聿明都轉變了他們“效忠黨國”的初衷。改革開放後,他們又都成了兩岸對話的橋梁,呼喚兩岸早一天統一。還有什麼比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復興更重要呢?

匆匆看罷紀念館,臨離開時的那一刻,我頻頻回顧那巍巍的烈士紀念塔,不禁感慨萬千。從楚漢相爭到國共鏊兵,轟轟烈烈的戰爭,把一部中國史打扮得驚天動地,讓人蕩氣回腸。可是細想一下,我竟發現,楚漢之源是徐州反秦大本營;而國共的主要軍事將領都源自黃埔軍校!於是我問,假如中華民族的精英都把他們的智慧集中用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上,中國一定會早一天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威風猶存的漢兵馬俑)



(我站在劉邦的塑像前沉思)



(戲馬台正門)



(戲馬台中的項羽塑像)



(高大的淮海戰役紀念塔)


精選遊記: 徐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