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游記之五:羅馬

作者: shanghaibean

導讀順著意大利蜿蜒的山路,我們的巴士一路前往羅馬。出發前換的四萬裡拉已經差不多用完。在意大利,由於裡拉的面值非常之大,用錢成為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在未到羅馬和佛羅倫薩之前,尚未進行大規模的購物,因此裡拉大部分是化在路上停車休息時,用於購買中午飯和飲料,以及上廁所。導游先生的告誡使得我們對於500裡拉的硬幣比較注意保存,因為一般進比較衛生些的� ...

順著意大利蜿蜒的山路,我們的巴士一路前往羅馬。出發前換的四萬裡拉已經差不多用完。在意大利,由於裡拉的面值非常之大,用錢成為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在未到羅馬和佛羅倫薩之前,尚未進行大規模的購物,因此裡拉大部分是化在路上停車休息時,用於購買中午飯和飲料,以及上廁所。導游先生的告誡使得我們對於500裡拉的硬幣比較注意保存,因為一般進比較衛生些的公共廁所都需要這樣的硬幣。在意大利,似乎除了上廁所之外,500裡拉也做不了什麼事情。不過可能人都是習慣做大爺的,因此使用的鈔票數字再大,感覺上越覺得比較爽,數次之後也就不再覺得有什麼不習慣了。羅馬被譽為永遠的城市(Eternal City),主要是說它所具有的永恆之美。在歐洲游歷稍久之後,就會發現,我們不自覺地被歐洲的宗教和建築方面的傳統所困擾,跑來跑去都會被帶去看教堂和城堡,而事實上對於我這樣對於西方宗教僅僅有粗淺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更能夠吸引我的卻是那些建築或藝術品所散發出來的悠遠的歷史感,和人類發展所取得的智慧或者說是精華的積累。對於羅馬,我印像裡面最深刻的並不是梵蒂岡,也不是西斯庭,而是古羅馬鬥獸場。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夠反映古羅馬帝國的強盛的話,我認為最合適的就應該是鬥獸場。當然,鬥獸場是我所起的最通俗的說法,而甫拉維奧家族當政的時候開始建造這一建築時,它被稱作“Colosseo圓劇場”,這個名字據說是跟中世紀的太陽神有關。羅馬鬥獸場是羅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圓形露天劇場,是羅馬的像征。這個劇場為橢圓形,外徑為188米乘156米,內徑86米乘54米,通高49米。共分四層。觀眾席是根據社會階層高低劃分的,座位的位置越高,觀眾的地位越低。皇帝的專座設在橢圓形短軸的南端,居表演台位置最近的底層位置,皇帝專座附近則是執政官,貞女祭司的座位。由於這座劇場形狀為園形,因此所有的演員(也就是在台上拼命的人和野獸等)都是從地下的後台上場的。表演台的下面有可移動的木制地板,需要的時候即可拉開。表演台和觀眾席之間有一道鐵柵欄,柵欄上面安著鐵齒和鐵滾以防備鬥獸時猛獸傷害觀眾。所有鬥獸的道具,如關動物的籠子,布景,武器架,器械等都放在地下。在這裡表演的競技項目有:人搏(Munera),即角鬥士之間的搏鬥;人獸搏(Venatione),即人與野獸搏鬥。參加搏鬥的都是奴隸。角鬥士之間的搏殺分為兩組進行,角鬥的結果通常是一方把另一方斬盡殺絕。人獸搏鬥通常是由被判罪的囚徒徒手跟野獸肉搏。據說除了那些被迫參與搏鬥的奴隸和囚徒外,尚有許多是自願報名的,目的是為了博取一個獲得自由的機會。在進行正式搏鬥之前,尚有兩年時間進行訓練,而兩年之後如果搏鬥勝利,尚存有一絲因表演精彩武技出眾而獲得自由的機會。對於那些死囚犯來說,確實別無他法。這樣血腥而殘酷的搏鬥成為表演的項目,可見當時羅馬帝國的鼎盛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古人所謂的“飽暖思淫欲”。據說特拉楊皇帝為慶祝達奇之戰的勝利,曾經用一萬名角鬥士和一萬一千只野獸進行搏鬥。

羅馬是一個充滿古跡的地方,這一點幾乎不用質疑。隨便在羅馬市內轉轉,就可以看到斷壁殘垣,如果考究一下,就有上千年的歷史。我在到達羅馬之後,即購買了一本介紹羅馬的資料書,因為有自由的時間,希望可以按著圖發現些什麼,可是馬上發現不可行,因為書上介紹的東西太多,每一樣都有比較復雜的歷史,不說時間有限,即使有時間,對我這樣歷史知識有限的人來說,也是一件比較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於是放棄,改為參觀市容。說實話,羅馬的市容並不好。街道上面除了車外,摩托車特別多。據說在羅馬,駕駛普通的不超過50CC氣缸的摩托車不需要牌照,就像是中國的自行車一樣,因此我們到處看到騎著摩托車在馬路上呼嘯而過的摩托車。羅馬的街道並不太寬,人行道比較細小,有些地方有橫道線,但是沒有紅綠燈。這時候過馬路就必須下定決心,一不怕死二不怕傷,堅決地往前走,那些急速衝過來的摩托車和汽車才會在橫道線前停住。如果依然像在倫敦這樣,在馬路邊上遲疑,希望駛過來的車放慢速度,那你就永遠都過不了馬路。羅馬的交通並不好,很亂,據說市內的公共交通為市長的老婆所把持,外省車一律不讓進,要去旅游景點必須搭乘市長老婆開的公司的公共汽車。意大利的貪污腐敗是跟它的足球一樣有名的,因此我相信這一說法是真的,何況我們的巴士的確進不了鬥獸場。在羅馬閑逛了一圈,看過了比較有名的特來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在電影“羅馬假日”裡面的西班牙廣場逗留一番,想起奧黛麗赫本秀美的身姿。

梵蒂岡是羅馬市內的城中之國。1929年,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和天主教教廷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梵蒂岡成了一個獨立的城國。教皇除了作為羅馬天主教的首領,還擁有這個城國所有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權。梵蒂岡是意大利境內的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和意大利之間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系。梵蒂岡發行自己的郵票,擁有與意大利鐵路網連通的鐵路,有一份日報“羅馬觀察報”。梵蒂岡有自己的維持治安大部隊,過去曾稱作教皇憲兵隊。從16世紀起,它就是保護教皇人身安全的衛隊,它的隊員至今穿著據說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制服。

在梵蒂岡這個城國之內,有聖比德廣場,聖比德大教堂,西斯庭禮拜堂等有名的建築。聖比德廣場是羅馬最廣為人知的廣場,雄踞在廣場上的就是聖比德大教堂。據說在廣場上面的尖頂方碑下面,埋著愷撒大帝的骨灰,還有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的一個殘片。聖比德大教堂是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的“總部”,許多皇帝在國王在這裡接受大主教的加冕。傳說這是身為耶穌首徒的比德殉教和埋葬的地方。在大教堂的悲切堂,供著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悲切》,聖母瑪利亞抱著已經死去的耶穌,臉上沒有悲傷,僅僅有安詳和寧靜。這是米開朗基羅28歲的作品,其表現力和藝術構思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

米開朗基羅無疑是意大利最傑出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天份在西斯庭禮拜堂的壁畫中得到完全的展現。西斯庭禮拜堂被認為是梵蒂岡最著名的禮拜堂,它建造於1475年,在這一年,米開朗基羅誕生。1508年到1512年,米開朗基羅第一次到西斯庭禮拜堂進行壁畫創作。他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如眾《女先知》(Sibille)和眾《先知》(Profeti),還有以風格大膽而精美的裸體人物構成的九幅《聖經》,《創世紀》畫面,其中有《造人》這幅名作。25年以後,米氏已經是50多歲,他重返西斯庭禮拜堂,創作了巨幅壁畫《末日審判》(Giudizio Universale),覆蓋了西斯庭禮拜堂的整面後牆。為我們作講解的意大利女導游非常投入,她不僅對有關的歷史和宗教知識作了解說,還發表了許多自己的感想,似乎從這麼長時間從事的工作中,已經得到了真的感悟。在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中,我們在所有人的臉上看不到笑容。在畫面上,有人獲得拯救升上天堂,有人被魔鬼纏住不得超生,但是所有人的臉上都沒有笑容。據導游說,是因為米開朗基羅認為人都是負罪的,都必須接受最終審判,在他眼裡,沒有人是理應升入天堂的。西斯庭禮拜堂的整修工作在日本人出錢資助的情況下展開,修復的過程使得人們對於米氏又有了全新的認識,米氏原本被認為是一個重視內省色彩研究,喜歡用深沉,沉著的色調的畫家,而經過修復,畫面上被燭煙,空氣塵埃等覆蓋的最初的明亮色調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顯得更“現代”。

羅馬的另一處給我留下較深刻印像的建築是建於公元前19年的萬神廟(Pantheon)。這裡是當時羅馬人朝拜各路神仙的地方,當時並不限於信奉某一個宗教,只要是人們信仰的神,都可以在這裡獲得敬仰。這也應該算是古代羅馬帝國在信仰方面比較寬容的明證。這座萬神廟的樣子古樸而簡單,不好看,但是卻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人們已經揭示開當時人們如何建造這個大家伙的過程,光等待水泥堅硬就耗費時間達將近兩年。在觀看萬神廟,並想像當時的人們搭木頭模型往裡面灌水泥建造的時候,我想起了中國的萬裡長城。雖然不可同日而語,畢竟都是人類的奇跡。

2000年4月14日


精選遊記: 羅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