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遊記列表



避“運”游(89)——永寧山下(十六)

(龍鳳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 (龍鳳門北面) 龍鳳門又意為陰陽分界,進入此門為陰間....... 皇帝.皇後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後,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所謂:大行皇帝龍馭升天! 其實,依我看,龍鳳門南面可視為外朝;北面可視為內朝。 龍鳳門相當於紫禁城的乾清門。 龍鳳門琉璃壁的背面各嵌鴛鴦荷花圖案,有帝後共穴,永遠合好之意: (背面各嵌鴛鴦荷花圖案) (鴛鴦荷花) 龍鳳門雍容華貴地立於神道上,給人以穿門入室之感,也顯示其神道的深遠和風光的優美,使行進在神道上的人一直籠罩在謁陵的肅穆氣氛中。 龍鳳門北是一路三孔石拱 ...

避“運”游(87)——永寧山下(十四)

石像生共有五對,依次是:獅、像、馬、武將、文臣。 石像生之北是一座小山,名為蜘蛛山。 (南面看案山——蜘蛛山) 這是泰陵的天然照壁,稱為案山。 泰陵的神道從山左繞過。 案山北是龍鳳門。 (案山北是龍鳳門) (龍鳳門) 龍鳳門屬清代陵制。 龍鳳門是牌坊式建築。 龍鳳門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牆壁組成的,有三個門,是火焰式牌坊。 龍鳳門起到收攏視線、突出石像生的作用。 從案山起一直到龍鳳門都沒有什麼建築了。 (清西陵全景圖) 由圖上看,通向泰東陵的神道應在龍鳳門南面與泰陵主神道相接。 泰陵神道長約2.5公裡,昌陵神道長約2.2公裡,泰東陵神道,長約5公裡。 也許是 ...

避“運”游(88)——永寧山下(十五)

案山北是龍鳳門(欞星門)。 龍鳳門在石像生北。 龍鳳門不是它的應有叫法,叫龍鳳門是因為死去入葬的皇帝、皇後和來祭奠先祖的皇帝、皇後和嬪妃們都要從此門過。 龍鳳門按形制和作用,應叫欞星門。 龍鳳門形式為六柱三門四壁三樓頂。 三座門的大額枋的中央部位上段均飾有寶珠火焰: (寶珠火焰) 六根石柱上鑲嵌石雕蹲龍: (石雕蹲龍) 龍鳳門周身用黃、綠琉璃構件嵌面。 龍鳳門琉璃壁的正面(南面)各嵌琉璃盤龍一條: (南面各嵌琉璃盤龍一條) (琉璃盤龍) 待續。 ...

避“運”游(84)——永寧山下(十一)

泰陵石像生處人流不斷,拍照很困難。 有些圖片是我次日早晨補拍的。 發泰陵的圖片只按由南到北的次序,拍片的時間不再標注。 七孔石拱橋北有望柱一對。 (石望柱) 石望柱又叫擎天柱。 (石望柱頂部) 望柱北有石像生五對,是乾隆時期添設的。 五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像、馬和武將,文臣: (石像生) 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像征著皇帝的儀仗隊守衛在陵前。 泰陵石像生,胤禛以“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而諭令“不必建設”,所以泰陵初建時沒有石像生。 胤禛死後剛28天即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監察御史瑪起元給剛即位的乾隆帝上了一道奏折 ...

避“運”游(85)——永寧山下(十二)

望柱北有石像生五對,是乾隆時期添設的。 五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像、馬和武將,文臣: (立獅) (立像) (立像飾物) (立像飾物) (立馬) 待續。 ...

避“運”游(86)——永寧山下(十三)

(武將側面) (武將正面) (文臣側面) (文臣正面) 石像生北為人工堆成的案山。 待續。 ...

避“運”游(83)——永寧山下(十)

休息的空檔,制定了游覽計劃: 第一日(10-02) 泰陵. 泰東陵. 泰陵妃園寢. 第二日(10-03) 昌陵. 昌西陵. 昌陵妃園寢. 慕陵. 慕東陵. 懷王園寢. 第三日(10-04) 崇陵. 崇陵妃園寢. 阿哥園寢. 端王園寢. 公主園寢. 宣統皇帝溥儀墓. 第四日(10-05) 早06:00 .由八角樓乘汽車去往北京. 據燕趙山莊老板介紹,往北京的客車每天八角樓只此一班,還是始發站。 休息過後,重新上路,向北行。 泰陵的聖德神功碑亭以北為一座七孔石拱橋,長達105.2米,為清西陵內最大的石橋。 (七孔石拱橋正面) (七孔石拱橋側面) 站在橋上向南面望是泰陵的大碑樓: (站在橋上向南面望) 站在橋上向西面望是昌陵 ...

避“運”游(82)——永寧山下(九)

大清帝陵的大碑樓的正式名稱叫神功聖德碑亭或聖德神功碑亭。 祖有神功稱神功聖德碑亭。 宗有聖德稱聖德神功碑亭。 只有皇帝的陵才可以建立。 清代的關內大碑樓均仿明長陵規制而建。 第一個建立的是孝陵大碑樓,規模龐大、制度崇宏。 基礎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頂,每面檐牆各辟一券門。 亭內正中巨大的石雕赑屃背上豎立著高達近7米的神功聖德碑一統,滿、漢兩種文字均鐫刻在碑的陽面。 赑屃之下是石制的水盤,水盤面上浮雕著海水江崖。 水盤四角分別雕刻魚、龜、蝦、蟹四水族。 碑亭外海墁四角各樹立一根高大的華表。 孝陵大碑樓內豎石碑一統,自康熙的景陵大碑樓內並立兩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