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遊記列表



寧波行4:慈城走馬樓B

右手邊是廚房,把人家原來的牆都拆掉了,全換上玻璃,還好咱們這古建都是框架結構的。玻璃的廚房讓人看著清爽,不過廚房的玻璃保潔尤其不易,得要“時時勤拂拭”,才能“莫使惹塵埃”。俺家裝修買廚房的抽油煙機時,就指明要造型最簡單的全不鏽鋼,有玻璃的不要。 再次打住!!! 廚房左邊是貯存間,擺了半個屋子的酒埕,據說是飯店自家釀的。右邊還有幾個石磨。 上面一個個竹子編的大圓東東,我已經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小時候奶奶家還用的。裡面盛的那些白色的,這裡好像叫“糩”(kuài音同快),我們廣西叫糍粑。把糯米蒸熟後,好像還要放到石臼裡舂很久,變成像棉花一 ...

寧波行4:慈城走馬樓C

來勁了,也不著急去找同學們了,先到處逛逛吧。 要不是天氣冷,在院子裡曬著太陽,陪著小金魚用餐,應該更愜意。 從堂屋往裡走,裡面的一個小小的天井也被玻璃罩起來了,不過這裡只是用垂直方向的玻璃罩到屋檐下,相當於用玻璃砌了牆,天井還是露天的。 從堂屋往裡走,裡面的一個小小的天井也被玻璃罩起來了,不過這裡只是用垂直方向的玻璃罩到屋檐下,相當於用玻璃砌了牆,天井還是露天的。 衛生間門上的標志,女衛生間是一塊木雕的古代仕女。木雕是江浙地區重要的傳統手工藝。 餐具很精致,盛豆漿的玻璃杯杯的底部是斜的,有點意思,這裡的豆漿是每天手工現磨的, ...

寧波行4:慈城走馬樓D

豆腐是用土法鹵水點的,而不是用石膏。我在成都時,朋友們說四川的豆花都是用鹵水點的,但是成都的豆花很滑;而走馬樓的豆腐看著挺粗的,開始看到還以為是豆渣。所以現在徹底糊塗掉了,搞不清楚真正的鹵水點豆腐是怎樣。值得一提的把豆腐蘸著淺黃色的豆豉,真好吃。 走馬樓真是非常喜歡玻璃,盛酒的玻璃瓶做了一個彎曲的凹槽,讓我一下子想起前幾天參觀馬岩松工作室看到的他的成 名作:魚缸。這個凹槽還有實用的功能,手指扣在凹槽裡面,抓得牢。 昨天晚上吃螃蟹時,同學說螃蟹寒,鼓動我喝點黃酒,沒想到加姜絲的溫黃酒喝了覺得胃暖洋洋的,很舒服。我記得讀書時去紹興寫 ...

寧波行5:慈城寶善堂(上)

同學先進走馬樓,我在自己慈湖邊慢慢悠悠拍照。東、西各一處宅子,搞不清哪邊是走馬樓,隨便走到東邊,還走對了。翻看慈城牛皮紙地圖,西邊的宅子叫“寶善堂”。於是吃了午飯,大家到西邊的宅子逛逛。 寶善堂,聽名字就知道以前是個慈善機構。到了清晚期,改建為一個文人聚會的場所。據說慈城名人應昌期的訂婚儀式就是在此舉行。應是原是慈城的大戶,後到台灣成為金融家與實業家,他對現代圍棋有兩個重要的貢獻:一是發明了現代圍棋比賽規則——應氏計點法;二是獨資舉辦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職業圍棋比賽,也由此帶來了世界棋壇前所未有的繁榮 ...

寧波行5:慈城寶善堂(下)

服務員很客氣,雖然我們不喝茶也不喝酒,但是她同意帶我們進去看看。寶善堂一共兩進院落,第一進是酒吧,第二進是茶室。進入第二進的院門,面對的牆有點奇怪,剛拍了一張照片,服務員提醒說院裡不能拍照。敢情剛才走馬樓裡也是不能照的吧,只是人家都忙忙碌碌的,沒人理我在一通亂拍把,呵呵。 後來有人進來喝茶,服務員忙著招呼客人,我又很無賴的照了幾張,安慰自己:我照的不是酒吧裝修這樣他們認為的的商業秘密,應該無妨吧,況且的確對在古建裡的酒吧也不稀罕。 原來門洞裡那堵牆就是一堵干碼的牆,不過卻是假的:有些地方悄悄用了砂漿。這堵刻意的假干碼牆不單沒有 ...

寧波行3:慈城孔廟C

第二進院落東西兩側廂房稱為“東廡”、“西廡”,供奉後世先賢先儒的牌位,他們大多是後世儒家學派中著名的人物,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董仲舒、韓愈、歐陽修、文天祥等。 說曹操、曹操到,江南人終於忍不住了:大成殿旁的通道也就一百多平米的地界,種上了竹子。竹子在文人雅士眼中也是個高雅的植物,用在這兒倒也無可厚非,可是能在莊嚴肅穆的孔廟的一個小角落裡伺弄出這一份雅致,恐怕也只有江南人能做到了。而且整個建築群裡到處是各種各樣的門洞,就是不讓你一眼望穿,要的就是你的視線迂回。所以不得不佩服人家就是有在對稱裡做曲折的本事。 第三進院落就到了明倫堂。 ...

寧波行3:慈城孔廟D

看完中軸線,再看東西軸線。東西軸線的最盡端(北端)分別是教諭署和訓導署的講堂和內宅,現在沒有開放,教諭和訓導都是古代的學官名。 東西軸線的交通路線是備弄,很有點“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味道吧。備弄是古代的消防通道,可以疏散可以救火;封建社會男尊女卑、主僕分明,婦女、僕人不能走正堂大廳,只能走備弄。在這種地方,沒法不看到封建糟粕。 西軸線的中部分別是名宦鄉賢祠和忠義孝悌祠。 古代評定名宦鄉賢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不管官職多高家產多富,為官不清為富不仁的,名字就進不了名宦鄉賢祠,即“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這裡供奉的其中一位就是前面提過 ...

寧波行3:慈城孔廟A

如果不寫博,我絕對不會對著地圖一張張的整理照片,這樣這段經歷不但會稀裡糊塗的呼嚕過去,而且也不會搞清楚孔廟的基本型制,所以現在寫博真成了深化我的旅行的一個環節了。最近把《達芬奇密碼》又重看一遍,裡面的符號、隱喻真是令人著迷,其實中國也有不少,只是沒有作家能寫一本很棒的探秘小說。但是有一樣——中國建築物名字的像征意義,我想老外是沒有的。慈城孔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經數次遷址重建修繕,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築大多建於清中晚期,是浙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孔廟。根據寧波的同學口述,孔廟能在文革中幸免於難,得益於有人在山雨欲來之時,在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