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遊記列表



閩南隨筆: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閩南隨筆: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引子】話說風生水起,潮起潮落的晚秋。後園子有棵“歪脖子”桂花樹的CTRIP丫頭,開著架“規劃辦”的“理想小鎮”號直升機,不失時節地給我送來一塊誘人的重陽糕。一口下去,沒被噎著、嗆著,倒是塞滿了“烈火中永生”的牙床。這會兒,才從一紅一白喜事的浮生若夢中,回味過來,今又重陽矣! 【第一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這喜事,一紅是“換帖金蘭”的阿炳的小兒子(港籍的,不屬“超生游擊隊”範疇)“抓周宴”——老來得子,不亦樂乎?! 一白是八十五高齡“安可”長淵老叟的“落山桌”,即葬禮之後的答謝筵。俗話說“七十三、八 ...

剛從牛姆林回來

因為聽信了所謂閩南的“西雙版納”的傳聞,我和家人駕車今天剛去了牛姆林,真是後悔不已:我們從泉州方向出發,後半段路極其破,車輛避震估計損失不少,顛簸了兩個鐘點到了所謂景區,除了樹還是樹,我和家人老想不明白這樣的所謂景區怎麼好意思賣門票?不少游客走了一段景區後,問了正在下山的游客山上的情況,下山的游客都作了個鬼臉,說“跟你們已走過的一樣,除了樹還是樹”。沒辦法,後悔也來不及了,真沒意思! ...

閩南隨筆:閑話七月節

閩南隨筆:閑話七月節【前言】有人曾經“笑話”我,從東北急著提前回家,是要趕著回來過浪漫的中國“情人節”。“中國情人節”一說,是近年來“洋節”東泛的延伸。也可能是“民族自豪主義者”們的“引經據典”——我們中國早在遠古時期就有 “情人節”啦。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商家們熱衷的“節日經濟”炒作——這就是“無利不起早”的最佳闡釋。 農歷七月初七,在中國叫做“七夕節”,或稱女孩的“乞巧節”、“七巧節”。是我國古代四大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稱之為“情人節”是有些勉強。為什麼呢?在我理解的“情人節”應該是浪漫的“二人世界”的 ...

閩南隨筆:月餅、中秋與蘇東坡

閩南隨筆:月餅、中秋與蘇東坡【題記】《月餅、中秋與蘇東坡》是70五月首創的題目,既有別於《大米,竹子與蘇東坡》的淡乏,又區別於《包子,小站和容庵》的粗飽。竊以為:這是一篇洋溢著地道蘇州風味的鮮香之作,透過70五月“愛在舌尖”的肉餡月餅,面對著銀盤皎潔的明月,在蘇東坡詞曲的“彈唱”中,流露出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詩情畫意。而在我這俗人看來,中秋節吃月餅呀,就是世人們眼中那“天狗吃月亮”的“翻版”——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小時候曾聽奶奶說起,那“吃月亮”的“天狗”名叫“哮天犬”,是“三目”天神楊戩的“法寶”。據說“哮天 ...

閩南隨筆:大米,竹子與蘇東坡

閩南隨筆:大米,竹子與蘇東坡【民以食為天】從古典詩經的“碩鼠碩鼠,勿食吾黍”,到流行歌曲的“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時空在“詩歌”中穿越了幾千年,人們再怎麼痛恨的碩鼠,還不是那只繼續躲在米倉,對著大米依然痴情不改的老鼠嗎?就算有著琳琅滿目的多種選擇,大米也依然是人們用來果腹的不變的主食。只是少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現在也只有從災荒年代過來的人,才會真正明白為什麼有些老人,仍然會把散落在地上,甚至是茅房的米粒,一一撿起來的原由。也才能夠真實地理解“一粒米一擔水”的艱辛,以及真切地體會到—— ...

有熟人帶的泉州游

時間: 8:40出發,10:10到泉州城,晚8:00回廈門 行程: 廈門 --> (泉廈高速)晉江 --> 泉州 開元寺 --> 泉州灣 --> 清淨寺 --> 關帝廟 --> 承天寺 --> 清源山 插曲: 我們車子快到泉州的時候,由於看錯一個出口,從晉江下了高速,但我們在收費站被交警攔車,原來在過來時經過相連的兩個隧洞的時候壓了兩個車道之間的實線,被電子眼掃描到,結構被罰了200元,看來出師不利! 人員及導游: 從廈門出發我們一行6人,車入泉州城,我們的伙伴馬上找到了她的一個同學過來當導游。之所以我們的旅游非常順利,真要謝謝那位同學導游! 游記: 開元寺,最有 ...

廈門--國家4A級旅游區泉州安溪清水岩

說實話,以前不要說清水岩了,對安溪的印像也只有鐵觀音茶而已,碰巧這星期和老婆都休假,瀏覽攜程網時又看見這個景點,算一下2天能走個來回,得,走一趟吧,好歹先把周邊的旅游景點解決幾個,全國還有好多名山大川等著咱呢!從廈門去安溪的車較多,直達清水岩的好像沒有,不過有到離它較近的安溪湖頭,因為是星期五下午出發,也沒到過安溪,於是決定先到安溪縣城住一晚。很遺憾,沒有高速,票價每人23元,相對其他線路來說,車子是爛了一點,空調不制冷,座位沒幾個好的,幸運的是路程只有2個小時,如果不算上出廈門島的45分鐘。 到了安溪後大約是6點左右,由於天快黑了,又 ...

閩南隨筆:記得那年三月三

閩南隨筆:記得那年三月三引子 一首琅琅上口的歌謠,讓我又回到了那個春光明媚的季節:記得那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叫醒村裡的小伙伴一同到村邊,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顏…… (風箏飛滿天) 一 三月三,其實是一個廣泛的節日。既是少數民族的“三月節”,也是我們祭拜“黃帝”的日子。在泉州(東海真武廟)又是“玄天上帝”出巡的節日。而我印像最深的,則是小時候放風箏的節日。風箏,如今流傳最廣的屬山東的濰坊。 風箏最早不叫風箏,而是稱之為“鳶”或“鷂”。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公輸班(魯班),用木料做了一只大木鳶,自己乘坐上去,偵察宋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