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遊記列表



三峽游記第六篇

柳兄如晤:自秦地一別,至今已有一月。每憶兄,幾至潸然。余固知兄之脾性,斷不會靜以觀書,故昨夜電話兄家,以探兄實,奈何鳥語嚶嚶,大異於吾。然其間尚有一二句可辨者,言兄之將返秦。余自思上封書言至葛洲壩,而兄必不知弟其後之苦,故又作書,與兄分吾之苦,分吾之樂。 九日夜抵葛洲壩,不多時便入壩。其時夜色茫茫,壩上燈火爛珊,宛如白晝。余歸艙理裝,以待登岸。少頃,復出,愕見舟外巨壁森然,上視夜空,如深谷然。壁極近,伸手可觸。然泥沙滿壁,雖輕撫亦不見膚。 愕爾船出閘,仰視之,見水痕極處有尺度,數之,十八米也。 既過壩,緩行於江中,江不甚寬,然水 ...

三峽游記第五篇

柳兄如晤:今,九日。 晨,伴推余起,曰:三峽中矣!出視,但見江寬僅裡許,懸崖壁立,直垂江中。水流甚急,時而有漩渦大如井。片刻,江中一輪紅日湧出,好一個滿江紅。 憑欄而觀,但覺江水儼然已異於昨日,奔騰咆嘯,驚濤拍岸,濺起三丈梨花。崖上碧樹依依,食霞飲露,似大異於常。一峰頂有巨字丈許,曰:“大溪文化遺址”。又有殘樓數棟,人已杳杳。問及將來之水高,曰:山頂。 六時三十分,舟抵巫山,上陸,改乘小艇,飛奔大寧河。初,河水甚渾,不亞於江水,然前行僅裡余,便有一巨橋橫空。鑽橋而過,河水竟清轍見底。復行,水深,不可見底,然青水盈盈,潔淨如碧。此 ...

櫻桃熟了三峽原生態農家樂記事

[img]http://www.9253.com/bbs/UploadFile/20044111184337859.jpg[/img] [img]http://www.tougao.com/gzs/sanxiaminsu/showimg.asp?id=127[/img] 1、序言 2、與紅櫻桃的初吻像散文如情詩 3、汝知釣魚之樂而樂在於引誘魚上鉤的快感 4、大蚌殼的思考誰在發笑 5、四季都有天然無污染的誘人的水果 6、茅杆草舍腊肉香的田園生活 7、游玩心得 序言 2004-04-10這天,我等一行忘乎於山水之間的過客,乘著魚劃子,在春光明媚的江風吹拂下,飛向那向往已久的農家。 與紅櫻桃的初吻像散文如情詩 城裡人進村了,對什麼都感興趣!你看那院子的門,奇特而又古樸,我敢說這世界上獨一無二,全是主人用農民的思維把小石塊堆的那樣富有創意, ...

三峽游記

朋友們,你們去過三峽嗎?請來說說吧, 我先隨手寫點,意在引玉,大家相互補充,共同神游美麗的三峽吧。從附近的張飛擂鼓台和三游洞回來, 就上了一條西去的輪船。 船過葛州壩幾乎沒有等, 只一頓午飯的工夫就順利通過了。 船入西凌峽,江面驟然變窄,兩岸連山,沒有了"極目楚天舒"的感覺。但那"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裡"的壯觀景像, 足以使人忘卻一切煩惱。顯然,王維的 "賴多山水趣,稍解離別情"是有些保守了, 或許是情太濃了也未可知呢。 美麗的畫卷接連不斷,照相機已不能勝任,我後悔沒有攝像機,只好極目四望,再不時的閉上眼睛,努力記住著這美好的景像,這是心理學家的 ...

到三峽

到三峽在三峽壩址—中堡島上,我和當地村裡的小姑娘采了一棵桔子樹,准備帶回家種上.但半路實在不好拿,就丟掉了,現在還想那棵桔子樹.因為它生長的地方至今已經變成鋼筋混凝土的巨大建築,一個世界之最. 船經秭歸到巫山,已經是在重慶的地盤上了.坐小船進小三峽,見沿岸蒼松翠柏,雄偉的古棧道遺跡和古代懸棺遺跡.樹叢間不時有小猴子竄動,人們稱其為米粒猴.這條路線濃縮了三峽最美的風光,有古鎮有石橋,沿途還能看到纖夫拉船的身影.船到小小三峽,水變的又青又靜,兩岸的樹木更加茂密.我們爭相下船在石灘上撿拾化石.我一下就撿了一塊古化石,上面清晰的有鱷魚,大像牙齒和動物骨格的痕跡. 這裡的 ...

川渝鄂行感

先後於1999年和2003年兩次去川、渝、鄂三省市,只可惜每次所到之處未能有所深入,頗覺有憾。廣漢三星堆 三星堆位於成都市區東北方向的廣漢市北,相傳是古蜀國都城的所在地,但這種說法這只是一些科學猜測,其中之謎還未有定論。此處在幾十年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特別是發掘的祭祀坑中有大量的青銅器、像牙等文物,歷史價值可謂無可估量。 目前對三星堆的各種推測,有一種說法就本人有限的歷史知識和判斷,覺得有可能: 三星堆是三千多年前古蜀國都城的所在地,在古代這裡的桑蠶農業已經相對成熟。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比,這裡可能與之不相上下,而且從出土的文物看,與 ...

雄壯長江三峽、人間仙境張家界

雄壯長江三峽、人間仙境張家界昨天,偶然翻開一期《旅行家》雜志,一篇關於張家界的文章映入眼中,於是心中又飛揚起長江三峽的雄壯、張家界的美韻,鼻息中,那清新、芬芳的氣息又幽幽傳來,定一定神,方感覺到那是深深印在記憶深處的美好景像。幾個好友相約一定在三峽蓄水前去一趟的計劃終於在2000年夏天實現,四川、重慶、湖北、湖南自助游之長江三峽、張家界一段行程,又如美麗的圖片一樣徐徐在眼前映出。 在重慶朝天門乘游船沿江而上,當雲陽張飛廟的黑瓦白牆、飛檐翹角以及“江上風清”四字遙遙可見的時候,面對滔滔江水,《三國演義》開篇那一闕詞便反復在你心頭誦起, ...

那樣的寂寞,那樣的瀑布

游者的每次出行,都把出行看得很神聖,可是那些出行,都是沒有抵達的穿越。但是我們依然出行,依然穿越。這種穿越的動力大概源於人的生命本身。因為清醒的人都知道,生命也是一種沒有抵達的穿越。想到這一點,對生命也好,還是對出行也好,就不會感到悲哀。相反,生命和出行也就變得很快樂,且樂此不疲。 寂寞是鄉愁和情愁的外衣。 真正耐得住寂寞的,莫過於一種奇崛的自然。悟到這一點,是我在重游了三峽的白棵樹瀑布之後。第一次抵達它的內部,感覺到的是對自然不盡的新鮮,是那種自然和人情意綿綿的對話,是我當時生命經驗對自然人格化的感悟。我說那自然凝聚著如同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