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遊記列表



避“運”游(31)——口外八廟(十)

安遠廟的平面布局呈縱深式對稱格局,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是民族統一的像征。 安遠廟寬l46米,長255米,占地2.8公頃。 安遠廟內外二重牆垣。 外牆垣正面及兩側設三座欞星門。三座欞星門現無存。 內牆垣正中為山門。 (山門) (山門) 掩映在綠樹濃蔭中的朱紅色的山門,面闊三間,為一座漢式單檐歇山頂磚石砌築的門殿,下面辟有三個圓拱洞門,拱門上面為雕花石拱券。 正中拱門上額嵌有乾隆皇帝御書“安遠廟”匾額,寺名寓意為安定遠方,團結邊疆各民族,鞏固北方邊防以維護國家統—,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像征著民族團結,匾額正中鐫有“乾隆御筆”的印璽。 (安遠廟 ...

避“運”游(32)——口外八廟(十一)

第三進院落由七十間廊房(嘛呢噶拉廊)組成,正中為該寺的主體建築“普渡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寺廟中常見的“都綱法式”。 普渡殿通高27米,殿頂用黑色琉璃瓦覆蓋,因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而新疆伊犁的固爾扎廟毀於阿睦爾撤納叛軍的戰火,故以黑色取水能滅火之意。 黑色的殿頂使普渡殿顯得莊嚴肅穆,尉為壯觀,為外八廟屋頂建築中的一絕。 (普渡殿) 在普渡殿檐下高懸乾隆皇帝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親題的“普渡殿”雲龍匾額,殿頂正脊上裝飾有三座鈴狀喇嘛塔,側面兩山配以八寶法器式樣的紋飾。 主殿普渡殿,外觀四層,實際三層. (普渡殿) 一層與二層均是平面方七 ...

避“運”游(26)——口外八廟(五)

沿著小巷北行,走到盡頭東拐,前面是承德至隆化的單線鐵路。 過鐵路沿農田旁的小路向山上插過去,10分鐘不到就看到普樂寺的山門了。 現在的時間是:09:20 . (避暑山莊.外八廟.大清全盛圖) (普樂寺老照片[轉貼]) 普樂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武烈河東岸,坐東面西,居溥仁寺東北,與安遠廟南北相峙,正面隔河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中軸線隔山直指磬錘峰。 該寺東西長195米,南北寬93米,占地2.4公頃。 普樂寺建於公元l766年。當時,清朝政府徹底平定了准噶爾部貴族的叛亂,使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一帶的左、右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東西布魯特(柯爾克族),從此擺脫了准噶爾叛 ...

避“運”游(27)——口外八廟(六)

前山門外有石獅和旗杆,十分氣派。 (北側的鼓樓.石獅.旗杆(基座)) 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開三座券門,山門的左右有角門。 山門內不見“哼”“哈”二將,現在是票務處及參觀入口。 普樂寺的門票: 30元. 我對寺內的佛像興致不高,且寺內未經同意不可以拍照,就不進去了。 (山門) (山門匾額) 門內兩側是鐘樓和鼓樓。 往東走是天王殿五間,與普寧寺天王殿大體相同,殿脊用雲紋花琉璃瓦,上置三座琉璃喇嘛塔。 天王殿內供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像。佛像的色澤優於其它寺廟。天花板為貼金團龍,彩框中畫一橫條黑線,像徵皇帝以萬乘之尊一統天下。 天王殿後面為宗印殿,面闊七 ...

避“運”游(28)——口外八廟(七)

寺後東牆外有一條小路,沿著小路向後山門方向走,小路邊有石階路。 拾階而上,可達一觀景平台。 登上平台四望,風景無限,美不勝收!!! (一莊三廟共一圖) 阇城前門內有一碑亭,碑上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著乾隆手書《普樂寺碑記》,記述了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 阇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煉、觀摩、傳授秘法之密宗道場,另含“群賢聚至,萬德交歸”之意。 阇城立面分三層。 阇城底層是金剛牆,條石砌築,高3.36米,長寬75米見方,中設對稱蹬道,2O級。 四面設門,均為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 面西門殿內立乾隆御碑一座,上刻《普樂寺碑記》。 四個門殿由 ...

避“運”游(29)——口外八廟(八)

根據乾隆《普樂寺碑記》所述,普樂寺的興建,並不像普寧寺、安遠廟那樣,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是因為乾隆皇帝覺得從普寧寺、安遠廟向磬錘峰一帶望去,還有較大的空地可以利用,為使避暑山莊周圍寺廟整體合理布局,因而建了這座寺廟。 普樂寺雖然是一座喇嘛教寺廟,但寺內並不設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 這裡主要是供來避暑山莊朝拜清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瞻禮,居住的場所。 是住在那84間圍屋吧! 所以普樂寺不是“口外八廟”之一。 它只是乾隆帝敕建的一座寺廟。 在觀景台給體內補充了食物和水,休整後戀戀不舍地離開普樂寺。 (壇城) 現在 ...

避“運”游(25)——口外八廟(四)

現在的時間是:09:00 . 在溥仁寺的東北處,有一座同時敕建的溥善寺(後寺): (避暑山莊.外八廟.大清全盛圖) 我沿著來時走的的小路北行,路的東邊是喇嘛寺小學。學校已放假,鐵門緊鎖。 學校的北面有一較大院落,院子有車輛出入,好像是一家企業。看來也難進入。 我向兩院內張望,溥善寺的遺跡難覓。 無奈之下,只得繼續沿小巷子北行,抄近路去普樂寺(圓亭子) ........ 溥善寺 溥善寺與溥仁寺的格局大致相同,坐落在溥仁寺東北。 溥善寺寬87米,長129米,占地11223平方米。東西內、外分兩層圍牆,內院前後分四進院落。 寺廟面南,同樣采用漢式布局手法,沿中軸有山門、天王殿 ...

避“運”游(23)——口外八廟(二)

3、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正中檐下懸掛康熙親題的滿、漢、蒙古三種文字的“溥仁寺”雲龍陡匾。 (天王殿[轉貼]) 殿內迎面的石須彌座上供一尊木雕大肚彌勒佛,其背後是身著金甲的韋陀像。東西兩側是護世四天王。 大肚彌勒佛,世稱笑佛。據佛教《彌勒上生經》載,原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他廣傳佛法、普渡眾生。相傳他是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 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槃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馱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院 中供養韋馱,稱為韋馱菩薩,常站於大肚彌勒佛身背 ...